活的宝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330
颗粒名称: 活的宝卷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296-298
摘要: 酒泉宝卷是国内独存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宝卷,是活的宝卷。到目前为止国内其他地区的宝卷基本上处于消亡状态,惟独酒泉宝卷还在农村中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念卷和抄卷活动仍在继续,逢年过节一些边远乡村仍可聆听到讲唱宝卷的声音。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宝卷是国内独存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宝卷,是活的宝卷。到目前为止国内其他地区的宝卷基本上处于消亡状态,惟独酒泉宝卷还在农村中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念卷和抄卷活动仍在继续,逢年过节一些边远乡村仍可聆听到讲唱宝卷的声音。不过,念卷已由过去的劝化说教演变为文化娱乐活动。
  它之所以有生命力的原因是,宝卷本身动人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语、喜闻乐见的曲调词牌吸引着广大群众。宝卷成了酒泉一些交通不便,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乡村活跃单调生活的实际需要。
  去年,肃州区文化馆曾专门派人到各乡镇,走村串村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肃州区各乡镇至今仍然念卷、抄卷的约有70人。他们粗通文墨因而能够念卷,他们从小听卷,久而久之,听会了一些曲牌,数量极少,属于那种无师自通的人。例如银达镇黑水沟村农民王敦邦(74岁,已故),他自15岁开始听父亲王福基念卷,所以掌握了部分宝卷的念唱方法。上坝镇营尔村7组63岁的乔玉安农闲时节他会偶尔在村头念一次卷,听卷者也大多是六七十岁的人,他文化程度虽不高,但家中卷多,他的父亲及祖辈就曾是念卷入,所以传承了下来。他为我市收集、研究宝卷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所以,他被定为国家级酒泉宝卷的传承人。还有金佛寺镇西寨村46岁的王如意和临水乡下坝村11组的张德礼(65岁),都因从小爱好讲经念卷,久而久之,便学会部分宝卷的曲子,有时还时不时拿出来念一念,有兴趣时拿出毛笔抄一段,以此为精神寄托。
  此外,在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10组有一位84岁的老人,他的名字叫郑殿有,随着2006年《酒泉宝卷)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也被列为国家民族文化保护人。老人十七八岁便开始念卷了,那时乡下大凡能念卷的都是粗通文墨之人,他从小目不识丁,16岁那年父母挤出点钱,让他读了一年私塾,此后几十年来他识的字、断的文都是通过念卷学来的,宝卷和字典是他一生的老师,由此终生受益无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间的文化活动除却听戏就是念卷、郑殿有从小就随父亲听卷,父亲是旧时道观里的堂主,说是堂主其实家徒四壁,全靠乡邻供奉在香案上的吃食度日。父亲宣卷讲经,郑殿有幼年耳濡目染与宝卷结下了不解之缘,至此尽管贫寒一生,他却始终笃信向善之志。后来,父亲去世了,郑殿有传承衣钵开始宣卷讲经。
  除了念卷、抄卷,郑殿有用尽一生去搜集遗落的宝卷、经书,郑殿有曾经仿效旧时的道人,肩担烂竹筐挨门挨户收集被人丢弃的经卷,垃圾堆里、房前屋后,有的经卷被人用来擦屁股,郑殿有看着心疼,这是一种罪过啊。他将这些被亵渎的经卷一一收集,用火焚烧掩埋,但值得庆幸的是,《黄氏女经》、《牧羊卷》等多部濒临遗失的经卷被他搜集保存了下来。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