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唱类民间文学
宝卷又名宝传,是一种流行于明清以来的民间讲唱文学。它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受俗讲的孕育,历经宋的谈经、说参请、说许经、讲史等,并受到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其内容包含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宝卷的结构为散韵相间,其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宝卷以其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的语言和抒情婉转的曲调,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有纪年的卷本,是山西发现的元代至正年间的《绣红罗宝卷》,也就是说,14世纪我国便了成熟的卷本。在《金瓶梅词话》(公元1617年)中便已有了家庭宣卷的详细记载。直到今天,一些地区仍有宣卷的活动。
上世纪20年代以来,郑振铎等前辈开始了对宝卷的研究,但他们搜集的宝卷多局限于中原地区,并认为“其流行地区为华北诸省,尤以河北最多”,而对大量流传在祖国西部边陲的酒泉宝卷却很少有人间津。直到上世纪80年代,酒泉宝卷才被不断发掘出来。
酒泉宝卷是指甘肃河西地区的敦煌以东、嘉峪关内外一带地区流传之宝卷,在这一带土生土长的60岁上下的农民没有不熟悉宝卷的。他们有的诵念或抄录过卷本,有的会咏唱宝卷曲调。上世纪40年代前后至解放初期,这里的宝卷成为家喻户晓的卷籍。在城镇,每逢春节、二月二、四月八等传统节日,由佛教会、居士会、商会及其他宗教团体发起主办,在一定的场所或街头公开念卷,在农村则以家庭院落为主,请识字人念卷,妇孺皆参与其中,其活动盛况不亚于祭祀道场。据参与过念卷活动的人说,需要念卷时,如果没有卷,可以向有卷的人借,有卷的入必须借给,但必爱惜有加,有借有还,许多卷的开头就有要求保护的唱词。念卷的地点需是上房,能坐百十号人,念卷人炕上一坐,还要上香,说是敬神,实际是计时,还要摆上供品,其实也是为招待念卷人。
尽管宝卷在题材的选择上不受地域范围的局限,但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已经和本地的方言俗语、风土民情融为一体,形成了酒泉宝卷自身的鲜明特色。我们可以从中领略无限的西部风情,驼铃的响声、赶毛驴的脚夫的吆喝声、群众的“喧荒”声,以及西部的“面棋子”、“拉条子”、“羊肉粉汤”的美味等无不融入其中。
正由于酒泉宝卷的幸存,使之搜集到的词牌及各种唱腔达70种之多。酒泉宝卷的唱腔的主调是七字赋(七字句)和十字赋(十字句)。如:
奉劝世人莫烧山,放火烧山伤生灵。
胎卵湿化皆有性,亦知怕死而贪生。
凌孤欺寡不可做,为口伤生切莫行。
飞禽走兽虽异类,临死之时叫悲声。
还如:
咱今日观地狱双泪难忍,
劝世人心习善恶念莫存!
心存恶手必毒犯人丧损,
打龟蛇毒鱼虾其罪不轻。
阴律载毒蛇狱惨苦报应,
到死后归阴曹要受苦刑。
凡富贵与贫贱安守本分,
处富贵体圣经法度施行。
另外还有各种词牌,常用的有“哭五更”、“浪淘沙”、“达摩佛”,“莲花落”、“唱道情”、“洒净词儿”等等。
宝卷的音乐是由主曲、词牌和小曲(民歌)三部分所组成。主曲是贯穿宝卷始终的主要曲调,它是吸取了佛经中的佛曲成分并结合卷本的故事情节形成的一种音调。词牌和小曲是各种词调的曲牌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它是宝卷音乐中固定的音调形式。将这种文艺形式穿插在故事情节适当的地方,能深化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之更加扣动心弦,使听众的情绪和故事情节的进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劝善教化的目的。在宝卷讲唱过程中,一般不用器乐伴奏,有时用碰铃和简板击节,加上听卷入的合声,气氛也颇为庄重。
宝卷之所以能够使“不知有多少妇人女子曾被他们所感动,曾为《卷》中的女主人公落泪、叹息、着急,乃至放怀而祈祷着”。这无疑是宝卷音乐的魅力。长期以来宝卷与其音乐家相依为命,为酒泉人民所咏诵、传抄、收藏。其流行民间的约有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