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隐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324
颗粒名称: 根除隐患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278-280
摘要: 1989年,酒泉县水电局决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彻底根除锅盖梁水库的历史隐患。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锅盖梁水库经过两年运行,由于水位猛增,压力过大,1980年后,堤坝西半段出现了30米长、15公分宽的裂缝;坝前垫料被风浪掏空,坡砖成片塌落。到1984年,排洪洞以西的坝后裂缝发展到80公分宽、1米深、长约200米;坝后下半坡出现多处管涌,滑坡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幸好新建的排洪闸起了大作用,水位被迅速降低,这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在以后的6年中,虽然严格按照警戒水位蓄水,但仍然提心吊胆。每年春天,各队都要出动劳力修补塌方、勾抹砖缝,忙得一塌糊涂。由于预制块沙石料含碱度高、库水碱性大等原因,到1989年,坝面砖已被腐蚀风化得不成样子,且大面积脱落。多灾多难的锅盖梁水库,再次成为严重的病险库,也给当地干部群众心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1989年,酒泉县水电局决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彻底根除锅盖梁水库的历史隐患。当时,大包干后的农民已经用上了小皮车、手扶拖拉机、四轮车等比较先进的运输工具。当年夏天,大规模的备料、打预制、平整场地等工作就积极有序地展开。这次打砖用的沙石料,一律从北大河拉运;垫层料全部过筛,且加大了用量。进入冬季,大坝除险改造工程就开始了。库水被又一次排干,挖开旧基槽,拆除每块100多公斤重的旧砖,重新放垫料、打基础;基座后面安装了用于排阴的塑料花管,按设计高程直通排洪闸;花管上面铺设了防渗塑膜;塑膜上下有近2米厚的细沙和粗垫料,分四层装填,精细施工,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必须达到要求;最后才是铺设10公分厚的预制砖,全坝统一放线,分段实施。此次改造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不亚于重新修建半个大坝。
  从1989年夏天一直干到第二年的深秋,新大坝终于砌成。坝高5.6米,顶宽6米,底宽35米,全长1900米。有效库容183万立方米,加上复蓄水量和洪水期讨赖河来水,年出库水量可达400万立方米,成为当时酒泉的第二大水库。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00余亩,实际灌溉面积3700亩。灌区粮食亩产由1962年的230多斤增加到1400余斤。坝圪塄一带世世代代不能种植蔬菜的历史,因锅盖梁水库的诞生而宣告终结。如今,绿色的田野一望无际,各种制种和经济作物生长旺盛,每亩收入数千元已成为再平常不过的现象。这里的农民早已告别了老牛拉破车的苦焦岁月,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绝大多数人家都有摩托车和四轮拖拉机,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安装了电话,有的一户有几部手机,有的还购买了汽车。人们在赞颂改革开放美好盛世的同时,也铭记着锅蔬梁水库给他们带来的丰硕果实。他们把水库当作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精心地呵护着。1991年后,两个村的群众又在坝基后面开挖了一条深、宽各1.5米、全长1000米的防渗排阴沟,内填粗细不同的滤料,排阴效果良好。还准备了充足的垫料,用于砌卵石护坡。时至今日 ,大坝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和走样。两个村的群众,20年再没有出过修库护坝的义务工,老人们高兴地说:“这回水库大坝真的成了铜帮铁底了,我们再也不用抬上筐子、背上干粮到锅盖梁去过劳动节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