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保护大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321
颗粒名称: 拼命保护大坝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在灾难时期,人们为了生存拼命抢救建设了四年带的大坝。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由于1958年以来的吃食堂、浮夸风、工矿企业随意平调农村劳动力等错误做法,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也给农村带来了多方面的灾难和损失。I960年春夏之际,酒泉各地粮食告急,广大农村进入抢救人命的紧要关头。不到两年内,只有140多人的南坝五队,就有26人因冻、饿而死亡。在那个灾难深重的时刻,几百号人拼命苦干了四年筑成的锅盖梁水库,无任何防护措施,大坝浸泡在数米深的死水中,遭受着狂风巨浪的冲击,摇摇欲坠,情况万分危急。当时,人的生命尚且难保,要抢救水库大坝,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1960年春季开始,大风就一直刮个不停。一人多高的浪头,狠狠地扑上大坝,又哗啦啦地退回去,每个来回都要剥掉大坝的一层皮。整个水库大坝的北半部,几乎全成了黄色的泥浆。眼看着自己用四年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希望即将毁于一旦,乡亲们心里都猫抓般地难受。
  如何保注水库大坝,不让四年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成了当地干部群众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危难时刻,人们没有退缩。乡亲们忍着饥饿,拖着极度虚弱的身躯,仿照祖先堵水的古老方式,把家里用来盛粮食的红柳、芨芨囤子一个不留地全部拉到水坝前,装上砂石,用来防风消浪;一次次拉来大量的柴草、树秧,用于保护大坝。这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行动,用不着哪个干部上门去动员。这里除了农民固有的淳朴勤劳与坚韧不屈之夕卜,还有一个特殊的原由,那就是上水库护坝的人能多吃半斤粗粮。在抢救人命的非常时期,当地流传着一首民遥:“七死八伤九安排,十两吃了上班来”。因当时通用16两秤,各队的社员食堂,每人每天只能供应半斤粗粮。达到这个标准,就能勉强维持生命;低于这个标准,极有可能生命不保;如果每天能吃到10两粗粮,就可以走路干活了。面对风大浪高的恶劣天气,大队为了保住水库大坝,临时研究决定,参加护坝的人每天多加半斤粮!当时,对饥饿难耐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凡是听到这个通知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报名上了工地。人人都拼命地干活,用白带的筐子从远处抬草皮堡子加固大坝,跌倒了又挣扎着爬起采,跑得慢了,生怕对不起多吃的那一勺救命糊糊。可以说,锅盖梁水库大坝无数次化险为夷,靠得就是给护坝者每人每天增加的那几斤粗粮。有的人拼命于了一天的重活,天黑时回家走到半道,腿软得实在抬不起来,但说啥也不敢蹲下歇口气。因为一旦蹲下去,就有可能再也起不来了。为了今天多吃的这半斤粮,更为了明天再多吃那半斤粮,说什么也要挣扎着走回去!请今天的人们千万别责怪他们。对我那些朴实的乡亲们来说,天然的求生本能,还有对水库修成后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好日子的希冀和盼望,给他们增添的原动力是巨大的。当然,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人生代价。有的人十天以前还在水库工地参加抢险劳动,十天后就再也见不着人了。不知不觉中,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值得让人们宽慰的是,水库大坝终于抗住了大风大浪的侵袭,得以侥幸保存了下来。它像一座巍然屹立的历史丰碑,仿佛在向后世的人们默默地诉说着什么。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