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水库初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320
颗粒名称:
水库初建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269-272
摘要:
锅盖梁水库建设从1954年一直到1959年。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1955年夏秋,锅盖梁水库的勘测没计工作完成。1956年春播刚完,水库建没工程就正式动工了。当时西坝乡的乡长任得冠、水利干部李生彦,又是开会动员,又是筹集粮草、劳力,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各初级社派来的劳力,在碱滩上栽起木杆,绑上草席,盘起炉灶当伙房;搭起席棚,铲平地面,铺上柴草当住房。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人们的心里却充满了欢乐。
按照施工方案,第一道工序是清理基础。具体要求是,将施工范围内长2华里、宽36米坝基处的地面草皮全部挖掉,运送到坝外充填堡坑。开挖深度不少于2—3公寸,共需挖运土方1.4万立方米。第二道工序是在清理好的坝基内开挖三道同样长度、深宽各2米的基槽,填入没有草根的黄土,按20公分厚度分层夯实。连挖带填,共需拉运土方2.4万立方米。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只有铁掀、木轮手推车和人拉牛车。由于地表水位高,只能边挖边排水。挖好10米或20米就要立即填土打夯,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两个大队的120多人干了半年,才勉强完成了前两道工序。
1957年初夏,水库工程进入筑坝阶段。1000多米长的大坝,本来可以从多个工作面投入大批人力展开施工,这样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但当时的妇女大部分是小脚,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一般只能在家门上做些媷草、碾米、推磨之类的轻微农活,14-55岁的男劳力非常有限,整个西坝乡能上水库工地干活的满打满算也只有130人左右。但令人庆幸的是,刚刚获得翻身解放、从土改中分得土地的农民,那种空前高昂的积极性是难以形容的。他们认定了一条,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没错,内心深处期盼着早日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和“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的好日子,干起活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工地上,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有挖土的、拉车的、散土的、搂拾草根的,还有几个人一拨抬夯喊号子的。抬夯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现编现唱,每打六夯就来一句,内容新鲜有趣。看见哪个拉车的人上坡慢了,他们就唱:“哎咳,拉车的跑不动呀,腿上快用劲呀!……”如果大路上过来个走亲串门的女人,他们的劲头就更足了,扯着嗓门唱:“哎咳,媳妇就过来了呀,模样就真漂亮呀!……”如果看见哪个小伙子小便,他们就唱:“哎咳,小伙子流泪了呀,媳妇子快来哄呀!……”整个工地上处处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从一里地以外的西坝五队就能听到嚯楞震地的打夯声,从早上一直响到天黑。当时笔者只有16岁,在西坝小学上五年级。每到星期天,我都要去水库工地,把14岁的弟弟换回来,让他在家里歇缓一天。整个暑假里,我就带上课本和作业,来到水库工地,白天干活,夜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写作业。如今,我虽然已是70岁的人了,但对那两个暑假里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有时还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再打一回夯、喊一回号子。对我来说,亲身经历的那段日子,确实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珍贵的记忆。
经过1957年的艰苦奋战,锅盖梁水库大坝增高到1.34米。
为了让水库早日见效,1958年一开春,水利干部李生彦就带领全乡劳动力,在锅盖梁至南坝渠仲家山后的张家山梁,动工开挖2000米长的引水渠。但渠道基本修成后,因水库大坝未达到5米的设计高度,无法通水,渠道也没派上用场。
1958年初夏,水库建设又如期开工。
那一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Z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进入8月份,水库建设基本停了下来,全部壮劳力都被抽调到黑山湖、西沟矿、酒钢等地参加大炼钢铁。因劳力不足,加之坝墙逐步增高,取土运距越来越远,工程进度非常缓慢。
1959年八、九月份,县政府动员河北区新城、果园和银达、、怀茂乡的社员支援锅盖梁水库建设。经过两个月的会战,大坝增至3.5米左右,但部分地段宽度不够,只有3米多,两辆牛车迎头也无法通过。这时已进入冬天,气候逐渐寒冷,加上民工伙食无保障,工程只好停工。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