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梁水库修建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319
颗粒名称: 锅盖梁水库修建纪实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4
页码: 268-281
摘要: 解放后,为了改变这一带干旱缺水的状况,酒泉县人民政府决定利用这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修建一座水库,造福当地百姓。经实地勘测,库址就选定在锅盖梁。由此,“锅盖梁”也就成了水库的名字。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锅盖梁水库修建纪实 田发明 在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西坝村与嘉峪关市新城乡泥沟村交界的长城以北,有一片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湿地,位于花城湖的上游,是东、西坝圪一带的农民祖祖辈辈放牧、割草、挖垡子的地方。很久以前,当地就流传着“坝圪塄,三件宝,芨芨、堡子、大湖草”的歌谣。经过数百年不间断的采挖,那里的地面陷下去了好几米,形成了圆形洼地,远看就像一口巨大的铁锅;而坝圪塄通往嘉峪关新城乡的大路,正好从“锅”的中间穿过。于是,当地群众就把这里形象地称为“锅盖梁子”。解放前,长城以北的几个村归金塔县管辖,1954年划归酒泉县,东、西圪塄改名为西坝乡。虽然这一带土地宽广肥沃,但自古以来就干旱缺水,农民生活过得十分困难。解放后,为了改变这一带干旱缺水的状况,酒泉县人民政府决定利用这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修建一座水库,造福当地百姓。经实地勘测,库址就选定在锅盖梁。由此,“锅盖梁”也就成了水库的名字。
   水库初建 1955年夏秋,锅盖梁水库的勘测没计工作完成。1956年春播刚完,水库建没工程就正式动工了。当时西坝乡的乡长任得冠、水利干部李生彦,又是开会动员,又是筹集粮草、劳力,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各初级社派来的劳力,在碱滩上栽起木杆,绑上草席,盘起炉灶当伙房;搭起席棚,铲平地面,铺上柴草当住房。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人们的心里却充满了欢乐。
   按照施工方案,第一道工序是清理基础。具体要求是,将施工范围内长2华里、宽36米坝基处的地面草皮全部挖掉,运送到坝外充填堡坑。开挖深度不少于2—3公寸,共需挖运土方1.4万立方米。第二道工序是在清理好的坝基内开挖三道同样长度、深宽各2米的基槽,填入没有草根的黄土,按2 0公分厚度分层夯实。连挖带填,共需拉运土方2.4万立方米。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只有铁掀、木轮手推车和人拉牛车。由于地表水位高,只能边挖边排水。挖好10米或20米就要立即填土打夯,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两个大队的120多人干了半年,才勉强完成了前两道工序。
   1957年初夏,水库工程进入筑坝阶段。1000多米长的大坝,本来可以从多个工作面投入大批人力展开施工,这样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但当时的妇女大部分是小脚,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一般只能在家门上做些媷草、碾米、推磨之类的轻微农活,14-55岁的男劳力非常有限,整个西坝乡能上水库工地干活的满打满算也只有130人左右。但令人庆幸的是,刚刚获得翻身解放、从土改中分得土地的农民,那种空前高昂的积极性是难以形容的。他们认定了一条,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没错,内心深处期盼着早日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和“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的好日子,干起活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工地上,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有挖土的、拉车的、散土的、搂拾草根的,还有几个人一拨抬夯喊号子的。抬夯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现编现唱,每打六夯就来一句,内容新鲜有趣。看见哪个拉车的人上坡慢了,他们就唱:“哎咳,拉车的跑不动呀,腿上快用劲呀!……”如果大路上过来个走亲串门的女人,他们的劲头就更足了,扯着嗓门唱:“哎咳,媳妇就过来了呀,模样就真漂亮呀!……”如果看见哪个小伙子小便,他们就唱:“哎咳,小伙子流泪了呀,媳妇子快来哄呀!……”整个工地上处处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从一里地以外的西坝五队就能听到嚯楞震地的打夯声,从早上一直响到天黑。当时笔者只有16岁,在西坝小学上五年级。每到星期天,我都要去水库工地,把14岁的弟弟换回来,让他在家里歇缓一天。整个暑假里,我就带上课本和作业,来到水库工地,白天干活,夜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写作业。如今,我虽然已是70岁的人了,但对那两个暑假里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有时还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再打一回夯、喊一回号子。对我来说,亲身经历的那段日子,确实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珍贵的记忆。
   经过1957年的艰苦奋战,锅盖梁水库大坝增高到1.34米。
   为了让水库早日见效,1958年一开春,水利干部李生彦就带领全乡劳动力,在锅盖梁至南坝渠仲家山后的张家山梁,动工开挖2000米长的引水渠。但渠道基本修成后,因水库大坝未达到5米的设计高度,无法通水,渠道也没派上用场。
   1958年初夏,水库建设又如期开工。
   那一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Z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进入8月份,水库建设基本停了下来,全部壮劳力都被抽调到黑山湖、西沟矿、酒钢等地参加大炼钢铁。因劳力不足,加之坝墙逐步增高,取土运距越来越远,工程进度非常缓慢。
   1959年八、九月份,县政府动员河北区新城、果园和银达、、怀茂乡的社员支援锅盖梁水库建设。经过两个月的会战,大坝增至3.5米左右,但部分地段宽度不够,只有3米多,两辆牛车迎头也无法通过。这时已进入冬天,气候逐渐寒冷,加上民工伙食无保障,工程只好停工。
   拼命保护大坝 由于1958年以来的吃食堂、浮夸风、工矿企业随意平调农村劳动力等错误做法,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也给农村带来了多方面的灾难和损失。I960年春夏之际,酒泉各地粮食告急,广大农村进入抢救人命的紧要关头。不到两年内,只有140多人的南坝五队,就有26人因冻、饿而死亡。在那个灾难深重的时刻,几百号人拼命苦干了四年筑成的锅盖梁水库,无任何防护措施,大坝浸泡在数米深的死水中,遭受着狂风巨浪的冲击,摇摇欲坠,情况万分危急。当时,人的生命尚且难保,要抢救水库大坝,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1960年春季开始,大风就一直刮个不停。一人多高的浪头,狠狠地扑上大坝,又哗啦啦地退回去,每个来回都要剥掉大坝的一层皮。整个水库大坝的北半部,几乎全成了黄色的泥浆。眼看着自己用四年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希望即将毁于一旦,乡亲们心里都猫抓般地难受。
   如何保注水库大坝,不让四年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成了当地干部群众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危难时刻,人们没有退缩。乡亲们忍着饥饿,拖着极度虚弱的身躯,仿照祖先堵水的古老方式,把家里用来盛粮食的红柳、芨芨囤子一个不留地全部拉到水坝前,装上砂石,用来防风消浪;一次次拉来大量的柴草、树秧,用于保护大坝。这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行动,用不着哪个干部上门去动员。这里除了农民固有的淳朴勤劳与坚韧不屈之夕卜,还有一个特殊的原由,那就是上水库护坝的人能多吃半斤粗粮。在抢救人命的非常时期,当地流传着一首民遥:“七死八伤九安排,十两吃了上班来”。因当时通用16两秤,各队的社员食堂,每人每天只能供应半斤粗粮。达到这个标准,就能勉强维持生命;低于这个标准,极有可能生命不保;如果每天能吃到10两粗粮,就可以走路干活了。面对风大浪高的恶劣天气,大队为了保住水库大坝,临时研究决定,参加护坝的人每天多加半斤粮!当时,对饥饿难耐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凡是听到这个通知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报名上了工地。人人都拼命地干活,用白带的筐子从远处抬草皮堡子加固大坝,跌倒了又挣扎着爬起采,跑得慢了,生怕对不起多吃的那一勺救命糊糊。可以说,锅盖梁水库大坝无数次化险为夷,靠得就是给护坝者每人每天增加的那几斤粗粮。有的人拼命于了一天的重活,天黑时回家走到半道,腿软得实在抬不起来,但说啥也不敢蹲下歇口气。因为一旦蹲下去,就有可能再也起不来了。为了今天多吃的这半斤粮,更为了明天再多吃那半斤粮,说什么也要挣扎着走回去!请今天的人们千万别责怪他们。对我那些朴实的乡亲们来说,天然的求生本能,还有对水库修成后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好日子的希冀和盼望,给他们增添的原动力是巨大的。当然,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人生代价。有的人十天以前还在水库工地参加抢险劳动,十天后就再也见不着人了。不知不觉中,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值得让人们宽慰的是,水库大坝终于抗住了大风大浪的侵袭,得以侥幸保存了下来。它像一座巍然屹立的历史丰碑,仿佛在向后世的人们默默地诉说着什么。 漫长的护坝岁月 1962年后,中央下令解散食堂,核算单位下放到基层,允许社员有少量自留地、自留猪羊,推行了按劳分配加照顾等一系列利国利民政策,广大农村逐渐恢复了生机,集体经济开始复苏、壮大。
   从1963年起,锅盖梁水库所在的两个大队就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护坝行动。先后抽调钟希善、运学仁、王吉庆、运世统、仲生明等人,常年担任护坝巡逻员。并将主副坝工程量按各队土地面积分段包干到15个生产队,明确责任,哪个队范围内出了问题,由哪个队负责排险加固,减少了推委扯皮现象。护坝工作一直持续到1976年,历时14年,从未间断过。春季以保护前坡为主,夏秋季节不断加宽后坡;刚开始用麦草、胡麻草护坝,但春压夏朽秋不见,来年还得重新搞。1963年以后,将戈壁滩上打来的山柴埋压于坝上,一层石沙一层山柴,每年搞一次。几年下来,埋压的柴草完好如初,堤坝逐渐增高到4米,库容由1964年的50多万方增加到110多万方。到1970年,受益生产队由6个增加到11个。
   经过14年不断地加固除险,锅盖梁水库基本保持了稳定。但是,新的难题也跟着出现了。一是当初没有考虑水库防洪的问题。有好几次,从西石滩经双坝峡下来的洪水灌入水库,险些造成溃坝事故。二是库容有限。最深处有3米多的死水常年无法排放,给稳固大坝留下了隐患。三是1959年修建的出水闸顶高不足2米,而大坝高度早已超过3米,无法提升坝前蓄水水位。
   由此,排除水库隐患又成了当地干部群众面临的当务之急O 除险工程 1976年,讨来河水利管理部门决定对锅盖梁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整个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西、南坝大队于1976年8—10月,出动30多人,从水位最深处将大坝掘开,修建了排洪闸和防洪洞口,排洪能力为3立方米每秒,日排水量为26万立方米。仅用三天时间,就将近50万方死库容全部排干。水中的草鱼,最大的已长到30多斤。第二步,从1976年11月开始,对旧闸门进行拆除改造。为了不影响来年蓄水,施工队冒着冬日的严寒加紧施工。在闸基外围挡上麦草墙,里面用火炉保温,硬是完成了砼浇铸作业。1977年3月,新闸门建成并按时蓄水。两个月后,闸楼等附属设施安装完毕。与此同时,怀茂公社于1976年冬,组织邻近七、八个大队的车辆,以协作还工方式,抓住冬天路硬的有利时机,支援锅盖梁水库加固工程。人多力量大,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大坝垂直高度达到4.7米,顶宽达到5米。西南坝大队在参与闸门修建的同时,投入车辆、劳力,苦干了一个冬天,在锅盖梁水库以北1200米处,趁势修建了沙路口水库。但因该库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周密设计,对坝基未做特殊处理,水电部门不同意蓄水,至今只能用于养鱼。第三步,1977年夏天,两个大队的社员就开始拉沙、采石、打预制块,为进一步加固水库大坝做好了准备。“冬泡”完成后,先是打开闸门,将库容全部排干;接着,在坝前开挖基槽,投放垫料。所有劳力、车辆,整整忙活了一个冬天,烧掉了常年积压的山柴,挖掉了两边坝前的红柳,换上了筛石料,然后对坝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预制块衬砌加固。经过那次改造,闸坝高度增加到了 3米多,有效库容增加到了 150万方。到当年春节前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已不再是那条裸露的黄土大坝,而是一道平整、规范、宏伟、壮观的水泥预制大堤。它犹如一条灰色的长龙,静静地安卧在长城脚下。看着这一切,历经风霜磨难的人们,都如释负重地长舒了一口气。 根除隐患 锅盖梁水库经过两年运行,由于水位猛增,压力过大,1980年后,堤坝西半段出现了 30米长、15公分宽的裂缝;坝前垫料被风浪掏空,坡砖成片塌落。到1984年,排洪洞以西的坝后裂缝发展到80公分宽、1米深、长约200米;坝后下半坡出现多处管涌,滑坡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幸好新建的排洪闸起了大作用,水位被迅速降低,这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在以后的6年中,虽然严格按照警戒水位蓄水,但仍然提心吊胆。每年春天,各队都要出动劳力修补塌方、勾抹砖缝,忙得一塌糊涂。由于预制块沙石料含碱度高、库水碱性大等原因,到1989年,坝面砖已被腐蚀风化得不成样子,且大面积脱落。多灾多难的锅盖梁水库,再次成为严重的病险库,也给当地干部群众心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1989年,酒泉县水电局决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彻底根除锅盖梁水库的历史隐患。当时,大包干后的农民已经用上了小皮车、手扶拖拉机、四轮车等比较先进的运输工具。当年夏天,大规模的备料、打预制、平整场地等工作就积极有序地展开。这次打砖用的沙石料,一律从北大河拉运;垫层料全部过筛,且加大了用量。进入冬季,大坝除险改造工程就开始了。库水被又一次排干,挖开旧基槽,拆除每块100多公斤重的旧砖,重新放垫料、打基础;基座后面安装了用于排阴的塑料花管,按设计高程直通排洪闸;花管上面铺设了防渗塑膜;塑膜上下有近2米厚的细沙和粗垫料,分四层装填,精细施工,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必须达到要求;最后才是铺设10公分厚的预制砖,全坝统一放线,分段实施。此次改造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不亚于重新修建半个大坝。
   从1989年夏天一直干到第二年的深秋,新大坝终于砌成。坝高5.6米,顶宽6米,底宽35米,全长1900米。有效库容183万立方米,加上复蓄水量和洪水期讨赖河来水,年出库水量可达400万立方米,成为当时酒泉的第二大水库。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00余亩,实际灌溉面积3700亩。灌区粮食亩产由1962年的230多斤增加到1400余斤。坝圪塄一带世世代代不能种植蔬菜的历史,因锅盖梁水库的诞生而宣告终结。如今,绿色的田野一望无际,各种制种和经济作物生长旺盛,每亩收入数千元已成为再平常不过的现象。这里的农民早已告别了老牛拉破车的苦焦岁月,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绝大多数人家都有摩托车和四轮拖拉机,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安装了电话,有的一户有几部手机,有的还购买了汽车。人们在赞颂改革开放美好盛世的同时,也铭记着锅蔬梁水库给他们带来的丰硕果实。他们把水库当作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精心地呵护着。1991年后,两个村的群众又在坝基后面开挖了一条深、宽各1.5米、全长1000米的防渗排阴沟,内填粗细不同的滤料,排阴效果良好。还准备了充足的垫料,用于砌卵石护坡。时至今日 ,大坝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和走样。两个村的群众,20年再没有出过修库护坝的义务工,老人们高兴地说:“这回水库大坝真的成了铜帮铁底了,我们再也不用抬上筐子、背上干粮到锅盖梁去过劳动节了!” 难忘的三十六年 锅盖梁水库,一个不算太大的工程,两个大队的二代人整整干了 36年。如此漫长的工期,如此艰难的历程,在酒泉的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绝对堪称首例。
   笔者作为本乡本土出生的人,16岁参加锅盖梁水库的修建,后来任村官、从事基层水利工作,直到回家养老步入古稀,可以说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锅盖梁。我对这座水库充满了感情,因为它是几代坝圪塄人用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它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希望和寄托。每当想起过去的一切,我就激情难抑。我们的人民太伟大了,他们应当在酒泉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由于当时地处偏远,加上思想文化落后,几十年血汗叠加的苦干场面,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一页文字的记载。遗憾之余,我拿起了笨拙的笔。作为一个年愈古稀的老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过去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告诉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爷爷、老子们苦出来的。应该倍加珍惜每一滴水。坝圪塄的父老乡亲们,为了一个“水”字,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啊!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发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