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植机构的成立、演变及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314
颗粒名称: 三、种植机构的成立、演变及发展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262-265
摘要: 肃州区种植机构的成立、演变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1958年,酒泉市种子工作站成立,贯彻中央“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的“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1962年种子工作站撤销。1963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以县、社、队为主体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即县良种场、公社良种队、生产队种子田。县良种场主要负责生产原种和繁殖新品种,以供公社良种队扩大繁殖。公社良种队主要负责加速繁殖良种场的原种和新品种,以供生产队种子田使用。生产队种子田为大田提供良种。1972年在全县16个公社中选择符合条件的生产队专门制种,当年制种面积1159亩,生产维尔玉米双交种25万公斤,自交系850公斤。1974年恢复种子工作站,抽调技术人员到各制种队指导制种。”1978年酒泉县种子公司成立,负责全县农作物种子的销售、调拨、良种引进、试验、示范、繁殖、审定、推广和提纯复壮工作。首先在铮尖公社小沙渠大队和三墩公社二墩大队建立了两个种子生产基地,全县提纯复壮小麦原种5.96万公斤。玉米制种1548亩,生产维尔42、158双交种子24万公斤,张单488单交种8.7万公斤。1980年扩大种子生产范围,由原来的单一玉米制种发展到玉米制种和配置亲本,小麦、油料良种繁育,新品种实验、示范,提纯复壮等。1983年种子生产基地扩大到9个,建立良种繁育户2105户,良繁面积5432亩。其中玉米制种548户,面积2421亩,生产种子54.28万公斤。1995年被列为全国“种子工程”示范县以来,制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数量逐年增加。1998年制种产业被确定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抓龙头,建基地,强化管理,推动制种产业步入了一个品种优化、布局合理、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不断扩大开放和对外宣传,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横向联合,突出外向型,吸引外商投资制种业,当年制种企业发展到9家。2002年制种企业发展到30家,其中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8家,50—100万元的22家,制种从业人员1235人。2006年在我区境内注册的制种企业达到48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占4.1%;外资企业3家,占6.3%;民营企业43家;具有玉米种子生产资质的企业11家;从事瓜菜花卉等生产的企业37家。各企业依托优势,取长补短,发展基本协调。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有敦煌种业、丰乐种业、中种集团酒泉分公司、甘肃东方农业开发种子公司等11家;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种子生产企业37家。上市公司敦煌种业、丰乐种业以及甘肃东方农业开发公司、山东登海先锋酒泉分公司、中国种子集团酒泉分公司等10家大型企业,先后在我区投资开展种子研发、生产和经营业务。美国先锋公司与敦煌种业合资在我区成立敦煌先锋良种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了我区种子走向世界的渠道。目前全区有种子经营门点120家,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人员达到2000余人,总资产达到2.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达到1.4亿元。建成检验室3250平方米,种子仓库10万平方米,晒场48万平方米;购置检疫设备350台(件),成套种子加工设备340台(件)。全区已建成玉米种子成套加工生产线7条,年加工能力达到1亿公斤以上。特别是登海先锋种业,高起点设计,建成玉米棒子直接烘干生产线,开了玉米种子不经晾晒就加工、分装的先河,产品供不应求。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