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肃州手工业十大主要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288
颗粒名称: [明代的肃州手工业十大主要产业]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9
页码: 244-252
摘要: 明代的肃州手工业十大主要产业包括玉器加工、冶金铸造、瓷器制造、皮毛制造、石材加工、烧酒酿造、面油加工、木器制造、佛香制造和造纸印刷。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明代的肃州手工业主要有10大产业:
  1、玉器加工。肃州正南的祁连主峰盛产墨、黄、绿等各色美玉,外国使节、商队及少数民族都十分看好和喜欢,于是被大量销往国外和民族地区。从遗存的被打了洞的玉石残料看,洞的直径有6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和1厘米的。大的可能加工手镯、玉碗,小的可能做夜光杯、扳指、戒指、烟嘴等。从玉石的块状看,每块玉料都是自然完整体,由此推断是手工打磨。民间磨玉时,钻头处放上玉门赤金出产的钢砂(也叫解玉砂),配水打磨。当时,一些外国商人除购买肃州的成品玉器外,还购买大量的玉石棒子(半成品),用骆驼驮回本国进行深加工。也有用新疆和田玉加工玉器的。出土有白玉、黄玉、碧玉、青玉、蓝玉、青花玉、糖玉等残料,除白玉块头大点外,其余均为带皮的被切割下的小块边角料,其特点肉细油嫩,不沾土,阳光下透闪明亮。从残存玉料数量看,从事玉器加工的作坊很多,人民街、邮电街、和平巷等均有分布,至少在1()家以上。
  2、冶金铸造。肃州四围多山,山中富藏金、银、铜、铁矿。在商周时期,生活在肃州的羌人已淘取祁连山中的麸金,炼制金质饰品佩戴。到了汉代,已大量制造各类金属用品,如铜镜、铜灯、铜弩张等。唐代,京城长安的美术绘画艺术传入肃州,金属制品不仅在形制上日趋完美,而且在做工和纹饰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明代,金属冶炼和制造技术已非常成熟,也得到广泛普及应用,民间私人铸造作坊大量出现,冶金铸造业空前繁荣。在人民街古民居遗址发现明代坩埚,是从一个类似地窖的洞穴中挖出来的。坩埚材质类似沙锅,圆口尖底,形如炮弹,高22厘米,口径10厘米,内壁上附着有坚硬的金属物,附近有碳灰、煤砰石等。金属器制作中,银器做工技艺最为精湛高超,银锁、银簪、银牙签、银挖耳等,均錾珍珠地、连理枝等花卉图案,不刻人物和动物,具有明显的伊斯兰教风格特征。
  3、瓷器制造。明代时肃州有东磁窑口和西磁窑口,东磁窑口为现在的东洞乡磁窑口村,西磁窑口在红水河上游地带,如今杳无人烟。这两个地方均分布有烧造瓷器需用的石灰石矿和粘土矿。在明代大移民中,一些掌握磁州窑烧制工艺技术的匠人也移至肃州,后在这两个地方筑造瓷窑,烧造瓷器。由于传承运用的是磁州窑工艺,这两个地方故名磁窑口。从此,肃州瓷器在民间广泛使用。古代肃州人建房,砌墙每到拐角衔接处都要“合龙口”, “龙口 ”的位置,大多压有瓷莲花。莲花是“连发”的谐音,寓意连年发财。莲花用当地红黏土制造,有上中下三层花瓣,代表天人地三位一体,顶部有花蕊。釉色为红黄绿三色,呈条状分布,类似唐三彩。官井巷两米多深的土层下发现大量青花瓷片,从绘画风格和釉色看,大多为元代瓷。瓷碗边部和碗底都绘有青花,特点是碗底正背面的图画既像花卉,又像蒙古文字,优美奇特,无比动人。也有明清瓷,均绘有立体感强烈的鲜活的花卉。还有大量彩花瓷片,片体较薄,背光透亮,光线明净柔和。上面绘有彩色花卉,以梅花较多,用毛笔点绘。颜色主要用红黄绿三色,搭配协调,明亮艳丽,色与色过度自然,整体隽永秀美,新鲜感和刺激力极强,是难得的古代彩瓷。
  4、皮毛制造。肃州城南的祁连雪峰水源充足,河流众多,境内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历史上先后有羌族、匈奴、回鹘、蒙古族、藏族等在这里游牧生活,为畜产品加工创造了经验。特别在明代,肃州皮毛制品颇受西方各国商旅青睐。皮革制品主要有保暖性极好的羊皮大衣、羊皮被褥、皮靴、皮帽等,除此还有皮绳、皮鞍、皮拥子等。皮革制品制作前都要“熟皮”,即将“生皮”用芒硝等碱性物质浸泡一段时间后,经过刮除、清洗,使之柔软耐用。毛制品主要有毛毡、毡帽、毡靴及毛口袋等。擀制毛毡时,先将羊毛或驼毛清洗晒干,用大弓弹松,然后将毛一层一层均匀撒在事先准备好的席子上。一边撒毛,一边均匀喷水,并撒上麻渣面(胡麻榨油后的废渣),这样擀出的毛毡,瓷实耐用。编制毛口袋时,先用拨吊子(用石头或木头做成的可旋转的器物)将毛捻成毛线,然后用抨子等物按照一定工艺程序编制。有的将毛线用白刺的黑籽及种植的鸡冠花、海拿(凤仙花)等做成颜料浸染,织成的织品色彩斑斓,华丽精美。
  5、石材加工。肃州沿山一带分布有大量花岗岩(俗称麻石头),是加工各种石器的上乘原料。明代,肃州石器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军事、建筑、居民生活和墓葬。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石磙。军事中主要用于建筑工事、制作石弹、石饼和旗杆插座等。用于建筑的有石条、石柱定、石狮子。居民生活中使用的有石磨、石碾、石灯、石礓窝等。墓葬中有石门、石佛等,裕固族亡者墓葬地面处放置石人。石器制造中,"破石'是项局明的技艺,只有具备一定经验的石匠才能破之。破石时,先选取石料,俗称“下料”。选好后在确定的边线位置凿取数个石眼,然后由数人分别将钢钎打入眼中,用铁锤同时用力猛击,所用石料便沿着直线开裂。有时将石头先用柴火加热升温,乘热倒上食醋,破取较为容易,但这样做成的石器易碎裂,使用寿命短。也有加工碑和砚台的,石料主要为嘉峪关黑山岩石和临洗洗河岩石,其石料质地温润细腻,色泽优美,软硬适中,易于镂刻。
  6、烧酒酿造。肃州现存魏晋墓壁画证实,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用蒸馏法酿酒的地区。蒸馏法是唯一能够驱除植物毒素及有害物质的办法,所以通过蒸馏法酿制的酒是天然保健酒。明代,邮电街有好几家酿酒作坊,生意十分兴旺,东来西往的商旅都在这里品酒、买酒,因此这里的街巷称南烧酒巷、北烧酒巷。每个烧酒作坊都有好凡个榆木或沙枣木做的大桶,用来发酵酒糟,发酵时,将洗净的小麦、玉米、高梁等放进酵桶,加进陈年酒曲。酒糟发酵好后,用蒸锅蒸,烧酒便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发酵时有的还将苹果、梨加进酒糟,这样酿出的酒醇香浓厚。由于肃州出产的粮食品质高,地下的矿泉水富含微量元素度适宜。所以酿制的烧酒质量好、品质高。
  7、面油加工。在人民街遗址发现有明代人们使用过的石磨残块,附近有黑色麦粒、胡麻,证实此处为当时加工面粉和清油的场所,俗称磨房、油坊。那时人们加工面粉主要靠石磨。石磨有上下两个磨盘,下面的磨盘固定在土坯砌成的圆形墩台上,上面的有磨眼,将清洗晾晒的粮食堆放在上面,施外力旋转,麦子从磨眼漏下磨碎。磨碎的麸麦用手箩在木柜中虑筛,面粉被筛下,麸麦倒在磨上继续研磨。如此循环数次,面粉被磨出,最后剩下数皮◎这样磨成的面粉精度高,做馒头易发酵,易膨松,面味浓,做成的饭食口感好,吃了舒服。胡麻最早从漠北匈奴那里引进,明代肃州大量种植并用以榨油。榨油前,先将胡麻放进铁锅用柴火炒熟,炒时边加温边用手搅动。胡麻的生熟程度完全靠手感掌握,火候不够出油量少,过火了榨出的油有苦味。胡麻炒好后,放进木质油槽,按动与之配套的巨大木质油梁挤压,胡麻正好处在油梁的支点,为力的重心,于是清油便被源源不断地挤出来。这样榨油虽出油量少,但榨出的清油色泽鲜亮,油性高,香味浓。
  8、木器制造。肃州正南的祁连山有松柏密集的原始森林,特别是生长在这里的油松,树干大而笔直,木质细腻,纹路自然,油性适中,是加工木器的理想原料。明代,肃州人除盖房、修建寺庙外,主要用于家具和生活用品制造。制造的家具种类式样主要有琴桌(也叫供桌)、方桌、炕柜(也叫铺盖床子)、衣柜、炕桌、太师椅(也叫靠背椅)、屏风、方盘、条盘等。家具通体木制,钉铆也用木头做成,足现古人技艺之高超。家具颜色大多以红色为主,用面粉、朱砂、猪血、树胶等调配成的颜料刷成。有的绘有彩色花卉、龙凤、蝙蝠等,绘画线条明快,晕染适宜。家具油画好后,都要刷上铜油,这样便光亮照人。铜油通常由油漆匠自己熬制,将铜钱放进盛有清油的坩埚,用柴火长时间煮熬,直至铜钱完全融化,便熬成褐黄色铜油,然后乘热刷上去。当时肃州还以加工木梳出名,加工木梳的那条街叫木梳街,木料为质地坚硬的榆木、沙枣木,做成的木梳花纹好,不变形,不断裂。
  9、佛香制造。道教源于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中国佛教最早由西汉张骞通西域传入,晋代迅速发展。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先后多次来肃州传经说法,并且死后葬于肃州,推动了肃州佛教的兴起。到了唐代日趋兴盛。明代的肃州城乡,寺庙林立,佛事繁荣,“僧寺晚钟”堪称一景,有力促进了佛香制造业的发展,那时人民街就有数家制造佛香的作坊。制造佛香的主要原料为祁连山中的柏木、柏叶、柏籽,以及榆树皮,将这些原料碾细用水浸泡后,和成香面,放进香木压香。香木一般用一截较粗的榆木或沙枣木掏空制成,上部开一大孔,穿入香担施压,下部开有数个小孔,施压时挤出香面。挤出的香面整齐排列在香盘里,然后将晒盘顶在头上,迅速将香面整体倒在晒盘上切割晾晒。那时做出的香有把子香、高香、盘香(由大到小旋摞成塔形,用时悬吊)等。直到新中国成立破“四旧”,城乡寺庙(包括鸠摩罗什佛塔)全部拆毁,佛香作坊随之关门停业。
  10、造纸印刷。西汉时,肃州民间就开始造纸。造纸先制做纸浆,主要把当地盛产的芨芨碾细成粉末,放入碱水中浸泡,泡到浓度适宜时过滤。纸浆做好后,均匀倒在密度合适的丝绸上,放到木头、草圈组成的蒸笼里蒸,蒸好后晾晒干燥就成纸张。纸浆中有时加进少量羊绒、驼绒等,做出的纸柔韧性强,经久耐用。蒸出的纸有时涂抹上黄、红、蓝、绿等颜色,便成了彩色纸张。有了纸,便兴起了雕版印刷。雕版主要用附近的嘉峪关黑山岩石制作,雕刻内容大多为人们普遍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孔孟著作。印刷时先给纸张喷上少量水,使纸张受潮,然后将纸张平展覆盖在雕板上,再用棉球蘸上调配好的少许墨汁,用带墨的棉球在纸张上.均匀拍打。拍打结束后小心取下,晾干、线装、内裁,就成成品。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