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与历史移民有关的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277
颗粒名称:
(一)、与历史移民有关的地名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229-231
摘要:
酒泉有很多因为移民所起的地名。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武威市凉州城东部有“发放亭”、“安置亭”等地名。顾名思义,发放者乃流放犯人之谓也,作为发放、安置犯人的处所。其得名何时,无可考证,但历史上“或以抱怨过当,或以悖逆无道,家属徙焉”,向本区发放犯人,则是常有的事。
从凉州到瓜州,在河西走廊中部平原的几个县市,有不少“屯庄”的地名。前面大多冠以姓氏,称“X家屯庄”;有的冠以方位、序数或地理实体的名称,如“东屯庄”、“西头屯庄”、“西四屯庄”、“板地屯庄”、“橙槽屯庄”等;也有的叫“屯村”、“屯地村”、“屯庄堡”的。这些名称大多始于清代,是和当时的移民屯田有关(屯庄同时也是一种避乱保民的设施),如瓜州县的屯庄,就是雍正年间移民时设置的,多以一个家族住在一起,故曰“X家屯庄”。金塔县还有“移庆湾”、“移庆沟”、“西移村”等古地名,无疑亦与移民有关。
高台县川区各乡村名,多源自古籍经典。有的是从《千字文》中依次取字,作为首字(贬义的字不取),后面再缀一“号”字或他字组成的。如南华乡有“仁号”、“义号”、“礼号”、“智号”、“信号”;宣化乡有“贞号”、“元号”、“利号”、“亨号”等。又如《千字文》中“天地元黄”四字,相应地就有“天成(今收成乡)”、“地平”、“元和”、“黄岑”四个村名;“云腾致雨”四字,即有“子云”、“腾胜”、“致力”、“雨顺”、“雨盛”等村名。有的还分为东,中、西号或上、下号,如“下润西号”、“秋成上号”等。在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上粗略数之,这类村名约有两百个。依照《千字文》的字序,在地图上仔细查找,还可发现其空间排布有一定的顺序,大致是从南向北、由东到西的。金塔县也有“天字号”、“地字号”、“庙宇号”等村名,不过为数甚少。今天敦煌市的村名,则是另一种情况,大多以甘肃省各县县名命名。如原三危乡有“泾州”、“两当”、“会宁”、“镇原”、“地道”、“灵台”等村名;杨家桥乡有“礼县”、“安化”、“沸州”、“岷州”、“兰州”、“兰亭”、“合水”等村名;孟家桥乡有“西宁堡”、“古浪庙”、“河州堡”、“武威庙”等村名。从这些村的布局亦可找出规律,党河东部各村名多为陇东、陇南各县名,党河西部各村名则多为河西各县名。就连今天敦煌县城各街巷的名称,亦多数以县名命之。如“兰州巷”、“固原巷”、“伏羌巷”等等。这一现象亦显系后期移民的结果。据《明史•西域传》、《敦煌县志》等古籍记载,早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敦煌一带因受西北少数民族骚乱的影响,居民就已全部内迁,这里成了少数民族的牧地。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罕东蒙古部落又曾驻牧于此。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政府封闭嘉峪关,放弃关外各地,敦煌完全变为吐鲁番的牧地,农田荒芜长达数百年。直到清雍正初,才开始在敦煌垦种,遂从甘肃全省五十六州县移民2405户,约1万人到敦煌屯田,每户分田50亩。各县迁来的农民按政府划定的区域定居,并以原州县的名称命名,由此形成了今天敦煌所特有的这种村名和街巷名。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