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屯田始自西汉开边之时。本区地处偏远,转输困难,屯田御边可以纾民力、足兵食,是对付游牧民族袭扰、巩固西北边防的良策。历代王朝设置之初,大都依此收固边富强之实效。从西汉至明清,屯田延续了近20个世纪,从而也保存下来了与此相关的大量地名。
(一)、与历史移民有关的地名武威市凉州城东部有“发放亭”、“安置亭”等地名。顾名思义,发放者乃流放犯人之谓也,作为发放、安置犯人的处所。其得名何时,无可考证,但历史上“或以抱怨过当,或以悖逆无道,家属徙焉”,向本区发放犯人,则是常有的事。
从凉州到瓜州,在河西走廊中部平原的几个县市,有不少“屯庄”的地名。前面大多冠以姓氏,称“X家屯庄”;有的冠以方位、序数或地理实体的名称,如“东屯庄”、“西头屯庄”、“西四屯庄”、“板地屯庄”、“橙槽屯庄”等;也有的叫“屯村”、“屯地村”、“屯庄堡”的。这些名称大多始于清代,是和当时的移民屯田有关(屯庄同时也是一种避乱保民的设施),如瓜州县的屯庄,就是雍正年间移民时设置的,多以一个家族住在一起,故曰“X家屯庄”。金塔县还有“移庆湾”、“移庆沟”、“西移村”等古地名,无疑亦与移民有关。
高台县川区各乡村名,多源自古籍经典。有的是从《千字文》中依次取字,作为首字(贬义的字不取),后面再缀一“号”字或他字组成的。如南华乡有“仁号”、“义号”、“礼号”、“智号”、“信号”;宣化乡有“贞号”、“元号”、“利号”、“亨号”等。又如《千字文》中“天地元黄”四字,相应地就有“天成(今收成乡)”、“地平”、“元和”、“黄岑”四个村名;“云腾致雨”四字,即有“子云”、“腾胜”、“致力”、“雨顺”、“雨盛”等村名。有的还分为东,中、西号或上、下号,如“下润西号”、“秋成上号”等。在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上粗略数之,这类村名约有两百个。依照《千字文》的字序,在地图上仔细查找,还可发现其空间排布有一定的顺序,大致是从南向北、由东到西的。金塔县也有“天字号”、“地字号”、“庙宇号”等村名,不过为数甚少。今天敦煌市的村名,则是另一种情况,大多以甘肃省各县县名命名。如原三危乡有“泾州”、“两当”、“会宁”、“镇原”、“地道”、“灵台”等村名;杨家桥乡有“礼县”、“安化”、“沸州”、“岷州”、“兰州”、“兰亭”、“合水”等村名;孟家桥乡有“西宁堡”、“古浪庙”、“河州堡”、“武威庙”等村名。从这些村的布局亦可找出规律,党河东部各村名多为陇东、陇南各县名,党河西部各村名则多为河西各县名。就连今天敦煌县城各街巷的名称,亦多数以县名命之。如“兰州巷”、“固原巷”、“伏羌巷”等等。这一现象亦显系后期移民的结果。据《明史•西域传》、《敦煌县志》等古籍记载,早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敦煌一带因受西北少数民族骚乱的影响,居民就已全部内迁,这里成了少数民族的牧地。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罕东蒙古部落又曾驻牧于此。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政府封闭嘉峪关,放弃关外各地,敦煌完全变为吐鲁番的牧地,农田荒芜长达数百年。直到清雍正初,才开始在敦煌垦种,遂从甘肃全省五十六州县移民2405户,约1万人到敦煌屯田,每户分田50亩。各县迁来的农民按政府划定的区域定居,并以原州县的名称命名,由此形成了今天敦煌所特有的这种村名和街巷名。
(二)、与屯田的地块划分有关的地名金塔县有“上八分”、“中五分”、“西四分”、“南九分”等村名;玉门市有“上西号”、“下东号”、“西红号”等村名;肃州区有“七分”、“西二”、“东四”等等村名。显而易见,这些村名丝毫不具有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不同于我国北方多以姓氏和地理实体结合起来命名的村名,如“张家沟”、“李家庄”之类。它们的出现,亦是历史上屯田的产物,是以屯田地块方位分号命名的。也有的村名是以屯田地块的形状和方位结合起来命名的。
瓜州县还有一种特殊的以“工”命名的村落,由“一工”、“二工”直到“十工”。它们分布在瓜州县城的西南部、疏勒河中游平原地带,大约每隔两公里一“工”,整齐排列。这显然亦系由屯垦的地块划分得名的。据《安西县新志》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吐鲁番回民八千一百六十口,东迁河西,在瓜州地方(安西)筑城安置,四里一方筑一堡,共分十个工堡,遂取名“头工”、“二工”,以至“十工”。同治年间,因遭战乱,他们返回原籍,城堡遂废。以后汉民来此垦种,仍沿用“头工”至“十工”的名称。
(三)、与屯田的水利设施有关的地名历代河西屯田,均须以兴修水利工程优先。今天绿洲上以“坝”、“闸”、“渠”等命名的村、乡、镇名比比皆是,其大多为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古称。“坝”者,是河西人们对水渠沿用的惯称,多分布在绿洲南部的山水灌区。这里引水溉田,必先筑坝,故以“坝”名代替“渠”名。如肃州区的“四坝村”,是因泉水灌区的旧四坝河系得名。河西名“渠”者,则多分布在绿洲中部或北部的泉水灌区。敦煌市的“黄渠乡”亦是因雍正四年(1726年)山党河向黄墩子开渠引水而得名,等等。
肃州区还有“西洞”、“东洞”这样的乡名,它们是以明代水利工程得称。据《肃州新志》载,洪武年向,大将冯胜平定河西,在酒泉移民屯田。为了引水灌溉,擢千户曹贇召集匠人在洪水河岸陡峭的崖壁上凿壁穿洞,开掘大井,使洞洞相通,井井串联,蜿蜒曲折,将水引上河岸灌田。人们称西岸的渠道为“西洞子坝”,东岸渠道为“东洞子坝”,遂有“西洞”、“东洞”之名。
(四)、以颂扬屯田有功的历史人物得名的地名肃州区原有一乡,名“屯升”,原叫“九家窑”。据《肃州新志・九家窑屯田》记载,九家窑原有千人坝,因渗漏严重不能利用,致使万亩高出河岸的平地不能引水耕种,因而必凿山开洞取水。但因工险费巨,长期无入主办。署肃州知事童华到任后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奏请获准主办,遂招募民工,凿山掘渠。雍正十二年时渠道即成,开荒播种年年丰收,童华因屯出有功而升调。当地民众为颂其功德,改称“九家窑”为“屯升”,取“屯田荣升”之意。后来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得到实惠,清政府把屯田改为科田,“屯升”又有“改屯升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