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上政治、军事活动有关的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271
颗粒名称: 与历史上政治、军事活动有关的地名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2
页码: 226-229
摘要: 今天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市名称,即是汉武帝所立河西四郡郡名的沿袭。其来源均与中原王朝经营边陲、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关,是当时政治、军事活动的体现。 地名包括与长城有关的地名和以古代的城、堡,寨、营等命名的地名的与古代军事设施有关的地名和与古代的交通线路有关的地名。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自西汉起,就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前进基地。历史上,它总是不可避免地同巩固封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西交流等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汉武帝开拓西域,即在此“列四郡,据两关”,唐朝又置河西节度使,明代又成为西北“三边四镇”之一,一直是古代政治、军事斗争复杂、频繁的地区,由此保留下来许多相关的古地名。
  今天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市名称,即是汉武帝所立河西四郡郡名的沿袭。其来源均与中原王朝经营边陲、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关,是当时政治、军事活动的体现。
  (一)、与古代军事设施有关的地名 (1)与长城有关的地名酒泉境内、嘉峪关以西保存有汉长城的遗迹。嘉峪关以东主要是明长城,或汉代始置、明代重修的长城残址。这些遗址,许多地段已剥蚀破坏殆尽,有的只剩残立的烽墩。
  瓜州县西湖乡以东、疏勒河南岸的戈壁沙滩中还保留有“长城堡”、“望火包”、“长城北”、“墩子南”、“三墩湾”等地名,一直向西延伸到敦煌玉门关附近,亦有“墩子湾”,“长梁”、“五个墩子”、“碱墩子”、“香炉墩”、“卡子墩”、“弯腰墩”等地名。这些名称有规律地呈线状排列,均直接或间接地与长城有关,可以显示出长城所经过的地方。将其连接起来,即能找出长城的大致走向,可作实地调查时的参考。这段长城即是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赵破奴等击破楼兰后,从“酒泉列亭至玉门”(《史记•大宛列传》)的汉长城。
  嘉峪关市境内有“边山墩”、“边墙滩”等地名;酒泉、高台二地有“壕外头”、“营儿墩”、“后墩山”、“长城湾”等地名。长城经过这些地方,当属无疑。这一地段,正是汉武帝在卫青、霍去病等击败匈奴后,从令居(今永登)“筑塞西至酒泉”的汉长城和明洪武、永乐年间所筑的西至嘉峪关的边墙之所在。
  (2)以古代的城、堡,寨、营等命名的地名这在今天的绿洲上星罗棋布、俯拾皆是。其来源,最早是汉代的,大部分是明代的。这些名称的实体现在有的早已废弃,深陷沙漠之中,有的连遗址也无处寻觅,而更多的在今天则是完全改变了当初的军事性质,发展成了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的乡、镇驻地。尽管如此,它们的名称却一直袭用至今。
  这些军事设施名称的来源,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地理方位或地理实体命名的。它们多位于河西走廊南北的军事要口、如西把截堡(位西营河口),南把截堡(位金塔河门)、头坝堡(位东大河曰)、红山堡(位酒泉东沟河口)、石包城(位榆林河口 )。二是河西各县市中,“营盘”一名很是普遍。由此衍生,如金塔“营盘”、“营盘墩”、“校尉营”等称谓。三是除河西走廊地区外,在北部的马鬃山区和南部的祁连山区亦有“将军台”、“墩墩台”、“十五军墩”、“堡子滩”、“三十里墩”等名称。可见,即使边远山区,亦是曾经驻军防设的地带。
  研究这些名称的来源和演变,有助于考溯历史时期军事斗争的形势及其边防要塞的变化等。
  (二)、与古代的交通线路有关的地名 “驿”、“铺”这些名称,往往呈线状排布,多出现在走廊洪积一一冲积扇缘一带。这里地势较高,土质较硬,无湖沼之阻,便于行走,且又靠近泉水露头线,取水亦便,绿洲上一些大的中心城镇也多分布于此。因此,这一带很早就成为人们理想的通衢。
  在这一带,今天遗留有黑泉驿、四十里铺、二十里铺、十里铺、临水驿等古称(自东向西排列)。还有的驿站名称,分布在祁连山间的隘道上,如乌鞘岭南麓有金强驿(旧名镇羌驿),乌鞘岭北麓有黑松驿。可见,翻越乌鞘岭进出河西走廊这条道路,古时即已有之。
  也有的地段,找不出“驿”、“铺”之类的名称,但却保存了与此相关的其他名称。如古时驿运大道上往往筑有以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墩,如酒泉的三墩镇。考其源,即是因地处历史上通往京都的要道。在此道上,从肃州往东北方向每隔十里就筑有一墩,该镇政府因驻第三墩而得名。
  根据上述这些名称,可以大体复原历史时期的交通线路,考察它的变迁。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