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丧葬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213
颗粒名称: 六、丧葬俗
分类号: K291.442;K892
页数: 6
页码: 232-237
摘要: 主要介绍了各种丧葬习俗。包括:丧葬仪式、丧葬服饰等。
关键词: 酒泉 历史 风俗

内容

六、丧葬俗养生送死、慎终追远,是为人子的天职,父母去世,阖家大小不敢怠慢。旧时父母去世的丧葬仪式,视家庭景况安排,一般都要履行以下程序。
  1、拜香落草:老人落气后,先请一位长者来帮助“穿老衣”,再行拜香,用升子装满粮食,上面放表示亡人寿数(如亡人60多岁,则放70枚)的小纸钱,长子披红点香,每磕一个头,在钱孔中插一炷香,直到拜完才抬尸落草,即在堂屋的地上铺一层谷草为“灵床”,将亡人抬到“灵床”上。然后,由长子出面请本房长辈和临近具有执事能力的3至5人汇同“阴阳”或“堂主”组成治丧班子,议定停尸期限、开吊日期和出殡时间,并主持丧葬期间的所有活动。
  2、入殓:分为当日(夜)、隔夜、第三日夜入殓三种,以停尸期限而定。不管何夜入殓,孝子须亲视含敛,直到妥帖为止。
  3、报丧:孝子身着孝服,赴当家户族及亲友家,腕于门外左首,由一名陪同人员进去通报,名曰“报丧”。报丧的内容旨在告诉对方:亲人过世的时辰、祭日、出殡日期及时辰,让亲友有所准备。
  4、设灵堂:设灵堂一般与报丧同时进行,不外乎由挽幛、挽联、金童玉女、金银山、遗像、香幡、供桌等物。但须在上纸前布置完毕。
  5、跪草:家中的老人去世后,棺木停于堂屋内,治丧期间,家中妇女跪在麦草上守灵,俗称“跪草”。祭吊期间,一但有人来吊丧,跪草者即大声哀嚎,以示悲痛。
  6、上纸、点长明灯:上纸就是在大门右侧用高竿悬挂楼儿纸。长明灯一般在棺前、楼儿纸内各设一盏,棺盖上设七盏。长明灯灯碗由生土豆刻制,内置清油、灯捻而成。
  7、点主:点主是把长子左中指上刺出的血用新毛笔蘸上点在神主牌位上,原写的“XXX神王”的“王”字上面加上一点。点主所请的礼傧先生一般要由本土著名文人或绅士担任,以主持书主礼、朝祖礼(有祠堂的叫告庙礼)、安主礼。所以,点主是亲人死后第二天上午举行的庄重而肃穆的祭祀仪式。如礼傧先生喊一声“肃静欵!”全场立刻鸦雀无声。他再喊一声“奏乐!”,鼓罄齐鸣,唢呐声渐起,仪式正式开始。孝子执杖(哭丧棒)出位,按先生吆喝声行三叩九拜大礼献供、焚香。礼毕,孝子则跪在桌旁待礼滨先生入席,刺长子中指血,蘸血点主。也有只在家书主而不点主的。在送葬时,由十岁左右的孙子端上神主,乘坐青帷小轿在灵前做引导,下葬时在灵柩抬悬到穴的上方才点主。葬毕,乐队为前导,抱神主的孙子上轿,孝子护轿,护送到家才行安主礼。
  8、祭吊:祭日清早,死者的长子要在大门左边跪草,恭候吊客前来祭吊。亲友吊丧时,要带小盘或大馍一副(十五枚)以及香纸,情重者加送挽幛或“奠仪”(钱)。奠仪的多少,取决于“礼尚往来”。祭日设宴款待亲友;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亡灵,请吹鼓手与之配合,那是旧时必不可少的。晚上“报恩”,这是祭吊活动中最大、最热闹的场面,一般在灵堂前的庭院中进行。事先按庭院的大小和方位画好阴阳两城。阳城用麸皮撒画,阴城用黑煤粉撒画,再用白黑两种布围起城墙,还要用彩色纸、木杆布置成金桥、银桥、奈何桥等,和尚道士搭法台,鼓乐齐奏,法器响动,阵势也很动人。从诵经开始,孝子便头顶遗像或神主跪着接“文书”,然后在诵经者指定的路线中跪行“送文书”。若其子不孝,便在跪行的路上撤上一层小豆,几十道文书送下来,双膝已磨得血肉模糊,这就是对“逆子”的惩罚。报恩经卷诵完,僧道走下台来,引孝子从吊楼儿纸的地方开始放食、献供、烧冥币,过金桥、银桥、打点十殿阎君和各路小鬼,不要使亡灵过奈何桥,否则,亡灵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永世不得翻身。这个仪式观看者甚多,一般在夜晚进行。
  9、卸纸:出殡的前一天“子夜”,放下楼儿纸,撤去灵堂,收拾掉香幡,准备第二天送死者上路的活动叫卸纸。
  10、出殡:肃州地方出殡的时间有所不同,屯升一带在中午,其他地方大多在清晨。出殡仪式则相同。一般在上路纸烧过后,孙子举“引魂幡”为前导,手持祭品器物的送葬者在后,接着是孝子拉纤、八人抬灵,最后是吹鼓手猛吹细打。如途经亲家门口,亲家还要在门前举行路祭仪式。
  11、赴三:死者安葬后的当天晚上,家人要带上冥币供品、香表柴禾到坟院举行祭祀。传说是进入新居的亡灵要宴请左邻右舍,因而柴禾堆要放的大一些,焚烧的冥币香表要多一些,油香要丰富一些。赴三后,家里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孝子守七、服期还是有讲究的。12、过七:从死者去世的第一天算起,每过七天为一个“七”,一直算到第四十九天共有七个“七”,第一个叫“头七”,最后一个叫“末七”,其它以数字命名。每逢“七”日,在家的成员一般都要去上坟追思祭奠。若死者的某个“七日”逢农历的“初七”、“十七”、或“二十七”,叫“犯七”。传说死者要是“犯七”,就在阴间受的煎熬多。所以,第几个“七日”犯七,就要提前糊几个纸旗,以便亲人该日在坟莹上插旗“禳灾”。
  13、过周年:肃州人为逝去的亲人过周年同中原风俗一样,根据最长的“服期”三年为限,共过三个周年。过周年时,亲人大聚会,都要到坟头叩头、奠纸、上贡献。殷实的人家,还要在“头周年”、“三周年”上杀鸡、宰羊用于祭祀。
  旧时在整个丧葬活动中,穿着丧服最为讲究,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种长孝,称为“五服”。“五服”的用料与服期以及针对何亡人穿着,自古就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正规家谱都有《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图》,是让后辈懂得服期礼节。
  1、斩衰:用粗麻布制成,不缝下边。服期三年,适用于父母、丈夫、养母、继母、慈母(母死后,父妾抚育己身者)去世时穿着,谓之“披麻带孝”。
  2、齐衰:用稍粗麻布制成,缝下边。服期一年者,适用于结发妻、祖父母、叔伯父母、同居继父、庶母(父妾)、未带己身的改嫁母、出母(被父休者)、诸子、长子媳妇、侄儿、孙子和在房的姑、姊妹、侄女去世时穿着。服期五月者,适用于曾祖父母去世时穿着;服期三月者,适用于高祖父母、不同居继父去世时穿着。
  3、大功:用粗土布制成,服期九个月,适用于其他儿媳妇、从(堂)兄弟、在房堂姊妹、侄媳妇和已出嫁的姑、姊妹、侄女去世时穿着。
  4、小功:用稍粗土布制成,服期五个月,适用于叔伯祖父母、堂叔伯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媳妇、再从兄弟、堂侄、堂侄孙、孙媳妇、已出嫁的堂姊妹和在房的祖姑、堂姑、堂侄女、侄孙女、再从姊妹去世时穿着。
  5、缌麻:用细土布制成,服期三个月,适用于族叔伯父母、族叔伯祖父母、曾叔伯父母、堂兄弟媳妇、堂侄媳妇、堂侄孙、嫡曾孙、嫡玄孙、从孙媳妇、侄孙媳妇、曾侄孙、族兄弟、再从侄和在房的族姐妹、再从姐妹、族姑、再从侄女、族祖姑、堂侄孙女、侄曾孙女、在房曾祖姑以及出嫁的堂姑、堂侄女、侄孙女、祖姑、乳母、岳父母去世时穿着。
  在如今看来,真有些不可思议。若实行起来,工作人员就无法解决工作与孝道的关系。但在古代,为官者回家“丁忧”、从事工商者回家服期,就把问题全解决了。辛亥革命以后,这种烦琐的礼节就简单多了。只分大人戴的长孝、短孝、孝帽和小娃娃戴的花花孝(红布尖)。长孝,也叫等身孝,即和棺材盖一样长,这种长孝只有三身,长子和他的两个亲弟弟穿戴,若只有兄弟二人,余一身则由大嫂穿戴。短孝,即高出双膝的一种子侄辈所披戴的孝,孙子辈则只戴孝帽。解放以后,长孝、短孝和孝帽,一般都被“袖箍孝”所代替。目前,关于亲人去世后是否戴长孝的问题,政府既不提倡,也不反对,但丧事简办,是政府倡导的一个原则。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本书为肃州(今酒泉市)的一部地方史志。内容包括: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地方揽胜、史实考证、民族宗教、民俗撷粹、编读往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