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婚育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211
颗粒名称: 四、婚育俗
分类号: K291.442;K892
页数: 7
页码: 224-230
摘要: 主要介绍了关于婚姻、生育方面的习俗。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等。
关键词: 酒泉 历史 风俗

内容

四、婚育俗婚嫁是人一生的终身大事,也是个人建立家庭、真正融入社会的开始,所以有“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的说法。肃州婚嫁习俗,旧时严格按《礼记•昏义》所规定的“六礼”进行。“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备”,还是“不备”,是区别妻与妾、嫡与庶的分水岭。是决定用“八抬大轿”抬进大门,还是步行领进小门的关键因素。所谓“六礼”,就是娶妻过程中纳釆、问名、纳吉、纳征、定亲和迎亲这六个礼节程序,其核心是始终贯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思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青年男女到婚嫁年龄,则由父母代儿女选择对象,选择的标准一般要门当户对。有了目标,便请媒人实施必要的礼节程序:1、 纳采先由媒人领着男方的儿子偷看姑娘,中意后,媒人再代表男方家向女方家提出结亲要求。如果双方家庭有通家之谊,男方的父亲则不允许儿子有窥视对方女子的权力。媒人代表男方家向女方家提出结亲要求叫“纳釆”。
  2、问名女方家同意结亲要求后,男方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讨要庚贴(女方的生辰八字)叫“问名”。要庚贴,是为了“合八字”。“合八字”,是为了避免双方“八字”中所含的“十二支”刑、冲、克、害而缔结良缘。“合八字”,一般由阴阳先生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判读。相“合”为吉;相“冲”、相“刑”尚可区别对待;相“害”视为“凶”。十二支相害歌诀是:“鼠羊一旦休,白马怕青牛;虎蛇如刀割,猪猴似箭投;龙兔云里去,鸡狗泪交流;相克无定准,夫妻不到头。”此举纯属封建包办婚姻中的迷信内容,旧时不知坑害了多少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解放后随1950年4月30日《婚姻法》的颁布被彻底破除,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蔚然成风。
  3、纳吉“合婚”告“吉”,男方家主人央媒人到女方家择日定亲叫“纳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逐渐允许男女双方在定亲前见面,正式见面时双方要交换礼物,实际上就是互送“信物”,肃州民间称为“换手”。准备好的信物,男方不给或女方不接,意味着亲事告吹,大多没有定亲的必要了。
  4、纳征男方送“彩礼”,女方家长接纳叫“纳征”。“纳征”一般在定亲时进行,媒人必须在场。定亲后,每逢端午、中秋、春节、以及后来的新历“元旦”,男方都要给女方家送节礼,以示婚约生效。
  5、请期在男方家庭具备结婚条件后,男方家长请上媒人、带着儿子去女方家商量结婚的日子叫“请期”。双方把大致日期商定下来后,具体日期由姑娘的母亲确定……6、亲迎男方家用乐队、花轿(后来改为轿车子)迎娶新娘的仪式叫“亲迎”,肃州叫“迎亲”。迎亲的前一天,女方母亲要督促新娘沐浴,并为之盘头、开脸、装“嫁奁”;男方母亲要为新郎迎亲准备好新娘上轿前穿戴的棉衣、盖头,用的化妆品、梳子以及成对的酒肉、红塘、红枣、核桃等娶亲“仪礼”。娶亲时,新郎请下的吹鼓手、说客、月老、伴郎、伴娘必不可少。新郎官到岳母家“添箱”(旧时女儿岀嫁的前一天,娘家人先摆酒席招待亲友;客人带着钱物上门祝贺,给“嫁妆”箱里添嫁妆,谓之“添箱”。这些“贺客”即为第二天的送亲客人。“说客”就是来“请客”和排解意外纠纷的。),也是必不可缺的。新娘“哭轿”、新郎官“抱轿”、轿夫“颠轿”各有讲究。娶亲队伍回程时,一路上猛吹细打,轿夫随唢呐声的起落而“颠轿”,轿夫“颠轿”除了增加热闹氛围、减轻路途劳顿外,更重要的是向新娘索要些酬劳——钱或时鲜糖果之类。送亲的新娘父母到女婿家要“进礼”,谓之“礼尚往来”。新娘下轿时,在鼓乐鞭炮声中接“宝瓶”、走红毡,夫家用五谷杂粮掺红纸屑“打煞”;庆典仪式上拜天地、行大礼、接“红包”、戴首饰、摆“嫁妆”;进洞房后,新婚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卺饭”;傍晚,附近的青年男女前来“禳房”到子夜才散,迎亲习俗方告结束。第二天,新婚夫妇拂晓起来先到“堂屋”拜祖先,再到“倒座”拜父母,与长辈、姑嫂见面,“六礼”告成。“六礼”是相当繁琐的,往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一般的平民百姓无力应付,后世常有私奔、偷婚的事发生,于是到了宋代不得不将庶民的婚仪稍加省略。在《政和新礼》中,将“问名”并入“纳釆”,把”请期”并入“纳征”,将“六礼”合并为“四礼”。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又把“纳吉”删去,使原来的“六礼”变为“纳采”、“纳征”和“亲迎”三礼。肃州在明、清、民国时期,百姓的婚礼基本上沿用“三礼”。
  结婚第三天,新娘下厨拜灶神、做“试刀面”,婆婆、嫂嫂、小姑子都在一旁打下手,这顿饭决定着新媳妇在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就是古诗“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翁姑味,先遣小姑尝”的遗风。回门、“站对月”也是必要的讲究,新娘由新郎陪同携带礼物到亲友家或娘家探亲,谓之“回门”。第八天站娘家,叫“站八天”;满一月的新娘由新郎送到娘家住一个月,叫“站对月”。回门时,亲友家或娘家一般要包饺子招待女婿,称“捏嘴饺子”,意思是让一对新人和睦相处,三缄其口。“站对月”,是为了新娘子有个养息的机会。解放后,反对包办买卖婚姻、铺张浪费,提倡婚事新办,不收彩礼,广大翻身农民拍手称快。近些年,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结婚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有所流行,一些陈规陋习也竟相效尤。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势在必行。
  旧时,新媳妇进门,又给公婆带来新的念想——早生“贵”子。媳妇生的男孩越多,公婆就越高兴,因为,“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陈旧意识在旧时老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又无妇幼保健体系来维护婴幼儿的合法权益,新生儿的成活率非常低,所以,遗留下了许多生育方面的习俗。
  1、洗三:新生儿岀生后第三天,用艾草水给婴儿沐浴,谓之“洗三”。如今依然延续。
  2、忌门:小孩出生后,将产妇门上挂上门帘,上缀红布尖一块,亲朋邻居来临,看见红布尖即可止步,谓之“忌门”。这一习俗保证了产妇、婴儿的正常休息,对预防疾病传染、婴儿免遭惊吓有好处,如今依然延续。3、放镜子:旧时婴儿在月子里,头前要放母亲经常用的镜子,镜面向着窗户摆放;当母亲下坑离开时,镜子则照着小儿的头摆放,意取母亲始终在小儿身旁作伴而不受惊吓。此俗现在已不普遍。
  4、撞姓:婴儿生下第三天清晨,由父亲等人抱着在自家门前路口上等候,碰到的第一个成年男性,就请他拴下婴儿做“干儿”。若遇到给小孩“撞姓”的事,不管你地位高低、或穷或富,都不得拒绝。即便是没有现成的带子,就是解下腰带或鞋带,也要拴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个过程叫“撞姓”。至于过后双方确定“吉日”,履行拜认大礼;“干老”给孩子穿新衣、挂“长命锁”,那是必走的程序。撞姓的目的,是求保佑新生儿消灾免疾,健康成长。如今“撞姓”的地点,还延伸到医院门口或桥洞上面;“拜干爹”的时间,也改到“满月”以后至三四岁不等的时间段内。
  5、过满月:婴儿满月(男婴28天,女婴30天)时举行的庆贺仪式,俗称“过满月”。吃“汤饼”庆贺新生儿满月,起源于唐玄宗时期。本是宫廷讲究,后来流传到民间。旧时,大家望族为婴儿满月做汤饼会;年老得子者也效行;穷苦人家不大讲究。“过满月”时,亲朋好友送的礼品,一般为婴儿用的衣物,如衣服、鞋帽、斗篷、玩具等,主人设宴招待。这种奢侈活动,过去在民间不大流行,但近年来因小夫妇钟爱“独生子女”,在城乡中便普遍流行起来。
  6、穿“百纳衣”:从“百”家讨要来的布尖做成的衣服叫“百纳衣”。小孩穿“百纳衣”,来源于南宋济颠活佛的作法。旧时的肃州,即将成为奶奶或外婆的中年妇女,都有从周边熟人家里讨要布尖,为未来的“孙子”做“百纳衣”的习俗。等到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布尖齐备而充足的时候,开始“斗方”做“百纳衣”。据说身穿“百纳衣”的小孩,由“百家”护佑,能够健康成长。
  7、起名:小儿一般都要有两个名字,一个乳名,一个学名。小儿起乳名,既随意也慎重。身质好的婴儿,一般由家中老人起;若婴儿体弱多病,则到寺庙观庵中许愿,祈求神灵保佑,乳名便叫佛保、菩萨保、观音保、金环、银锁……;随意起的乳名有狗狗、虎虎、毛毛、宝宝、花花、冬梅、秋菊、招弟、惠弟之类。乳名一般不寄托家人对小儿过高的希望,怕消受不起,只求他(她)平安成长。乳名,使用到起了学名便停止使用了。男孩子起学名,家长非常慎重,既要按家族的“派辈诗”中规定的“字”眼起,也要蕴含家长对他的厚望。一般要请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学识相对渊博的“先生”起名。旧时,青年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若粗通文墨或学有所成的,还得起个“字”号,用于同辈间互相称呼或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解放以后,文化圈里的人有起笔名的,却鲜见起“字”号的。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本书为肃州(今酒泉市)的一部地方史志。内容包括: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地方揽胜、史实考证、民族宗教、民俗撷粹、编读往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