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放后的酒泉伊斯兰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135
颗粒名称: 二、解放后的酒泉伊斯兰教
分类号: K291.442;B96
页数: 9
页码: 191-199
摘要: 主要介绍了解放后的酒泉伊斯兰教,包括:解放初期的经济及宗教状况、参与的主要社会活动、宗教活动停顿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活动恢复情况、开展的主要活动等。
关键词: 酒泉 历史 伊斯兰教

内容

二、解放后的酒泉伊斯兰教1、解放初期的经济及宗教状况解放前大部分酒泉回族群众,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比较贫困,只能从事一些本小利微,勉强维持生计的摆摊设点、长途贩运、饮食、屠宰、皮毛制革等,少数人从事农业、畜牧业。由于历史原因,酒泉回族中没有大教主,没有大资本家,也没有大军阀,小商小贩是酒泉回族经济的主体。解放前夕,酒泉有回族1956人,其中男性1048人,女性908人(1947年6月《酒泉要览》)。
  解放前夕,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杀回灭教”的反动宣传,人心惶惶,动荡不安,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逃亡他乡。酒泉解放时,本地回族大部分定居在东关北后街一带。
  1949年9月25日酒泉和平解放,酒泉回族迎来了新生。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来清真寺慰问回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安抚人心,并脱鞋参观了礼拜大殿,使酒泉回族疑虑顿消。10月份,彭德怀将军还在清真寺设宴招待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原伪西北行政长官公署的刘成德、薛文波(回族,北京人)等十多人,酒泉回族参加的有张作仁阿訇、张积德会长、马如龙等三人。彭总光临清真寺,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党群关系,在回族中引起极大反响。
  由于人民政府认真执行了党的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酒泉广大穆斯林同其他宗教信徒一样,享受到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清真寺当时的掌教阿訇:1949年-1951年张作仁(酒泉人);1951年-1958年张进德(酒泉人)。
  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废除了清真寺内的一些陈旧的封建特权和制度,受到信教群众的拥护。
  解放初,临夏商人周三(周占以)、毛毛哈知(老马福财)、老骨头乡老(马顺禧)、马宝山等集资又在泉湖乡水磨沟三队修建一座小清真寺,面积一千平方米。
  1953年春季,张进德阿訇、王兴元(东关街书记)等人在参加省人代会期间,递交了一份反映酒泉多处回民公墓遭到破坏的提案,引起酒泉地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立即釆取措施,并拨专款在泉湖乡两处回民公墓上各修建一座白骨塔(万人墓),塔上有专署专员张子宽的题词。这项工程从设计到施工有专署民委委员张新民负责。同时拨专款粉刷礼拜大殿,救济回、维族贫困户70余户,发放救济款3500元。组织运输社,成立拉运贸易公司,办理营业执照,安排劳动就业等。1950年,酒泉专区成立了地方干部学校,政府曾动员回族青年报名。魏德荣、马长义、马家骐、张鸿儒、杨宗仁、马廷栋、魏德明等一批回族青年报名参加了地方干校培训学习,结业后都分配了工作(马长义、马家骐等人后来都成了副地级领导干部)。
  1952年10月1日,驻寺阿訇张进德等人代表酒泉回族参加了天水一兰州铁路的通车典礼。1953年3月24日,他在兰州参加省民委会议期间,代表酒泉回族出席了在兰州召开的甘、青、新三省区边境、哈萨克族头人联谊会议,会议拟定了《甘、青、新边境各族代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安置边境哈族的协议意见》。1954年被选为酒泉县人民代表。
  1956年9月,酒泉穆斯林张新民、热买扎等回、哈族代表参加了西北少数民族国庆观礼代表团,赴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10月4日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这张照片珍藏在区政协委员张作勤家中)。
  2、参与的主要社会活动在解放初期,酒泉穆斯林发扬伊斯兰“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与的重大活动有:(1)慰问解放军。“9·25”酒泉和平解放后,解放军纪律严明,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不驻清真寺,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使酒泉回族群众深受感动。回教协会副理事长马如龙动员回族青年魏德荣、马长义、马家骐、张宏儒、杨宗仁、马廷栋等书写、分街道张贴“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酒泉!”、“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大幅标语,并在东关找空房子给解放军住,充分表达了酒泉回族穆斯林欢迎亲人解放军解放酒泉的心情。1949年10月初,在阿訇张作仁、回教教育促进会理事长马如龙等人倡议下,组织学董马祥、马寿、何生元、杨万林、维族代表则利、艾沙、吐尔地等200余人拉了30只羯羊,绣制书写有阿汉文字的“人民救星”锦旗一面,准备好慰问词,前往解放军、政府驻地慰问,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接见和欢迎。马啸代表酒泉穆斯林致慰问词,彭德怀将军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人民政府首先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并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建设新中国。彭总的讲话振奋人心,掌声欢呼声不断。(2)解放初(1953年),清真寺满拉丁吾买尔等人响应政府首次征兵号召,踊跃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新疆参加了剿匪、平叛、肃特的战斗,后提升为连长。(3)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参战,酒泉回族群众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号召,1951年“五一”劳动节,酒泉穆斯林300多人参加了“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霸占台湾、武装日本”的和平示威游行及和平签名大会,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有的人连自己的金银手饰都捐献给了国家。回族妇女还为前线战士绣制鞋袜、背包等送往前线,还有一位穆斯林送子参加志愿军,赴朝参战,充分表达了酒泉各族穆斯林的爱国热情。(4)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推广蔬菜新品种。1951年4月-1955年,高生福阿訇带领上百名穆斯林到安远沟修渠,到西大桥神树湾植树造林。原泉湖公园内的葡萄树就是1953年,修建公园时,清真寺动员回族群众从自己家庭院落内移植到公园的葡萄苗。民委委员张新民下乡推广农业科普新技术,至今在泉湖乡营门村二队老农中传为佳话。解放初,酒泉农民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张委员主动从兰州请来农业技术员赵廉全,将兰州引进的蔬菜新品种圆茄子、甜椒、刺黄瓜、白兰瓜等籽种以及种植栽培技术首先在泉湖乡营门村二队石沙地里进行试种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使该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劳动日值升值到2元,这在当时酒泉农村算是最高的。
  3、宗教活动停顿情况1958年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反封建斗争扩大化,把伊斯兰教中的封斋、礼拜、纪念亡人、过“圣纪”、男孩割礼等统统废除,清真寺被关闭。寺内财物被充公,驻寺阿訇张进德、乡老马祥、马寿等21名宗教界人士被揪斗、抄家、法办。烧毁各种版本的《古兰经》三百余本,正当的宗教活动被迫中断,一些人的宗教生活只能在家中秘密进行。约一百多户受株连的各族穆斯林被迫迁往新疆伊犁、霍城等地。1958-1964年期间,清真寺门的钥匙有马配泽保管(系街道指派),1964—1966年有满拉王德廉保管。相继而来的十年浩劫,清真寺的古建筑和其他宗教寺庙一样以破“四旧”为名,基本上被拆除,唯一幸存的礼拜殿被原氮肥厂占用作仓库。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被迫停止达21年之久。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活动恢复情况1979年,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重新得到了恢复,宗教界人士中的冤假错案全部得到了平反昭雪。清退了宗教房产,划拨了回民公墓,落实了农转非户口,解决了清真食品不清真的问题等等。正当宗教活动受到宪法的保障,清真寺于1980年5月正式开放。1983年以来,地区民族宗教部门及市政府先后拨款对寺院进行两次大的修缮。1984年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的宗教组织又重新恢复,民主选举产生了“寺管会”,制定、健全了各项制度。
  历届寺管会,掌教阿訇次序届别 时间 主任 副主任 委员 掌教阿訇第一届 1980- 1995 何永清 铁永贤 张作义、赵景云、王占新、周文玉、金玉普 铁永贤 杨福祥第二届 1985- 1986 何永清 杨宗仁 张作义、何绍基 赵景云、马福贵 马学礼第三届 1986- 1987 王国安 马志龙、赵景云张作廉、刘永福贺永林、王占新 由铁永贤、何绍基、马延林、杨庆孝四人兼职宗教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如:铁永贤、何永清、马配泽、杨福祥、王国安等人先后被选为酒泉市三、四、五届政协委员。1980年省伊协成立恢复活动后,铁永贤、马志龙、李生录等三人代表酒泉穆斯林出席了省伊协第四次代表大会,铁永贤被选为省伊协委员。1987年以来,酒泉穆斯林又酝酿成立“酒泉伊斯兰教协会”。1988年12月伊协成立,通过了伊协章程,选举产生了伊协班子,首届会长马子龙,第二、三届何长寿。
  1979年中国伊协恢复“朝觐”活动。1987年清真寺乡老张作廉由省伊协组织自费赴沙特麦加“朝觐”,历时50天,费用1.1万元,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这是解放以来酒泉第一位出国“朝觐”的穆斯林,受到本坊穆斯林的隆重欢迎。截止2005年,全市所辖七县市各族穆斯林“朝觐”人数已达到60余人,其中肃州区12人。
  现宗教意识浓厚、完成“念、礼、斋、课、朝”的人一般是老年人,约占信教人数的一半以上。中青年一代,大部分宗教意识淡薄,只是在过年过节(指“尔德节”和“古尔邦节”)或“主麻日”(星期五)时,按传统习俗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或上坟,平时并不进寺礼拜。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对中青年回族来说,伊斯兰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信仰而已,不少宗教活动已演化为生活习俗了。据统计现酒泉所辖七县市城乡共有回族4677人,其中肃州区144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清真寺六座(不含玉门小金湾东乡族民族乡)。
  5、开展的主要活动(1)办好教务活动。酒泉清真寺系地区性宗教活动场所,不仅当地的穆斯林活动,全区乃至全国的穆斯林也来进行活动(主要是经商做生意、旅游的穆斯林)。清真寺自1980年开放以来,前来做礼拜或参观的每年在万人(次)以上。曾先后接待了美国、日本、西德、巴基斯坦等国观光旅游的外宾,增进了互相了解。1987年11月19日,巴基斯坦穆斯林一行6人来酒旅游,曾进清真寺礼拜,朗诵《古兰经》,并到阿訇铁永贤等家中做客。通过走访,外宾深有感触的说,没有想到在这样偏远的地方也有清真寺,说明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是真实的。
  (2)近年来,寺管会带领穆斯林群众为酒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无论是“五讲四美”、“勤劳致富”、“以寺养寺”,还是植树造林等活动都积极响应。近两年信教群众在寺院、坟地共植树千余棵。1983年,一些民族宗教界人士还出席了省、地、市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何永清、马子龙等人作为民族宗教界的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更可喜的是,酒泉回族文化教育振兴,回族子弟升入大专院校的人越来越多,有了自己的工程师、博士生、作家、医师、教师以及各类专业人才。
  (3)重修邦克楼。清真寺的标志性建筑邦克楼在“文革”中被拆除,重建邦克楼是本坊穆斯林关注的一件大事。九十年代,酒泉伊协、寺管会酝酿策划重建事宜,并成立筹建小组。马子龙、何长寿、何绍基、驻寺阿訇祁贺必布等人,动员本坊及外地酒泉籍穆斯林发扬老一辈人在艰苦岁月奠基清真寺的虔诚精神,以捐资建寺为己任,共筹措资金33万元,其中群众捐资25.5万元,政府下拨的落实宗教房产经费7.5万元,由市一建四分公司承包,韩加进工程师设计施工,于1992年6月动工,1994年10月竣工,历时2年多。新建成22米高邦克楼一座。邦克楼的建成,不仅恢复了清真寺的配套建筑,同时也为肃州增添了一景。这项工程是解放以来清真寺耗资最大的一项工程。
  在这次筹建邦克楼的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情系家乡、热心教门的朵斯提(教友)。如乌鲁木齐的杨宗礼哈吉、伊犁的马庭虎哈吉、玉门的何松林哈吉等,受到酒泉穆斯林的称赞。
  (4)组织宗教界人士学习时事政治及有关政策。三中全会以来,寺管会多次组织信教群众学习三中全会以来的有关政策,进行普法宣传等教育,抵制不安定因素,为维护酒泉地区的安定团结做岀了积极的贡献。2001年酒泉清真寺被省宗教部门评为“五好”清真寺,2004年被酒泉市政府评为“文明集体”。
  (5)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庆祝联欢活动。寺管会自1980年以来,对每年的“尔德节”和“古尔邦节”的庆祝活动都精心筹划安排,地市统战、宗教部门也比较重视,召开茶话座谈会,开展慰问活动,增进了民族团结。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本书为肃州(今酒泉市)的一部地方史志。内容包括: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地方揽胜、史实考证、民族宗教、民俗撷粹、编读往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