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酒泉的于氏家族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489
颗粒名称:
酒泉的于氏家族初探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8
页码:
324-331
摘要:
家族是几千年来以姓氏为体系形成的产物。近年来,家族研究收获颇丰,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屡见刊物或报端,对研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重大历史变革,提供了详实的佐证。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名门望族酒泉的于氏家族初探于峰华家族是几千年来以姓氏为体系形成的产物。近年来,家族研究收获颇丰,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屡见刊物或报端,对研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重大历史变革,提供了详实的佐证。
一、关于于姓的起源:根据1989年郝政民、李浩《百家姓新注》考证,于姓氏族的发端有三:1.于姓远祖始于周代。周武王本姓姬,其第三子姬叔,被封于邢(音贝,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邢台镇),建立了却国,其后子孙遂以国名为姓,后来去掉“邑”旁(§),为于姓。
2.出自南北朝时代,为“万纽于”复姓所改。
3.出自唐代。唐时,有“淳于氏”,为避唐高宗“永淳”年号之讳,而改姓于氏。
二、历史上,于氏名人至广至多。如,西汉有于定国,曾任廷尉,后来,代替黄霸为丞相。三国时有于禁,为曹操的部将。明代大臣有于谦,“土木之变”后,由兵部侍郎升任兵部尚书,主持策划了北京保卫战,在“奇门之变”中遇害。
《方志》中,也有于氏的记载。清顺治初,甘肃回民米纳音、丁国栋举兵反清,震动全省,嗣后败退酒泉,掠地自守,连破四十余堡寨,唯总寨、下河清两堡未被攻破。总寨堡是因有当地武生于应徽及其长子于仕龙(拔贡)、次子于显龙(生员)父子三人率众坚守之故。显龙单骑夜出联络驻扎在马营河东岸的五个寨总督孟桥芳大军,经一年多的时间,攻破州城,平定叛乱。此即酒泉于氏业绩的最早记载。
三、1985年,一次我到堂叔于嘉楠家,无意间谈起于氏家族问题,堂叔告诉我,七十年代,他曾到张掖拜谒他大哥(即我的堂伯父)于嘉谋。嘉谋说,于氏家谱本在他家保存,文革期间破“四旧”,因怕抄家惹乱子,就将家谱烧了,他很痛心。堂叔根据当时的记录又抄写了 一份留给我保存。
根据家谱记载,我们于家原本是浙江绍兴(古会稽郡)人,最初迁到陕西省三原县定居,后来又移居酒泉。由于年代久远,家谱上又无记录,究竟何时迁到陕西三原,又何时到酒泉,已无法查考。
根据史料记载,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后,由于连年战争,户口锐减,于是多次下令移民垦荒。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下令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各处新开荒地,“永不起科”。于氏先祖约于明初大移民时迁居陕西。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已空前加剧,加之徭役繁重,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出现大流亡。有些地区,人口 “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根据于氏家族中流传的总寨三奇堡扎坟的传说分析,于氏祖先就是在这一时期流亡或做小本生意到河西的。一则看到酒泉地处边陲,社会安定,物产丰饶,富庶甲于内郡,洪水片又有河水灌溉之利,可旱涝保收;二则,祖坟葬酒泉后已无东归之意。
又据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于显龙父子引官兵围攻酒泉城,捐献粮食八百石破敌立功的事来看,于氏家族扎根酒泉已有多年。
其次,清顺治初,于氏的长辈于应徽已是五十岁以上年纪,其长子于仕龙已考取拔贡,次子于显龙已在生员之列,均在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因攻城捐粮破城有功,其父应徽准给儒官荣身,于仕龙被选任山东济南府德州知州,致仕。显龙准署肃州金佛寺守备,后因金佛寺守备裁撤,改署肃州卫守备,任职数年,最后以父母年迈而辞归。显龙之子于泽泓,聪慧过人,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中壬子科恩贡,父子皆获高寿。其弟于泽深,亦于康熙年间中恩贡。显龙之孙(泽泓之子)于体乾,雍正中考取拔贡,一家书香门弟。乾隆初,肃州兵备道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始撰文入志。自顺治至乾隆初,历八十年,于氏繁衍四代人,肃州人颂其世代忠义,赠以“忠义世昌”之匾额。乾隆至宣统一百七十六年,于氏约传子孙九代。民国迄今(1911〜2000年),又历九十年,续传四代。自清初至今,总计共传十七代,约三百六十年。由此可见,于氏先祖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就来酒泉定居,约四百余年,这和扎坟传说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
四、据《明史》记载,明中叶,兵部尚书于谦系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国民党元老、爱国诗人兼书法家于右任系陕西三原人,二人皆与我于氏同籍同宗。
清代肃州于显龙一家,世居上坝、营尔一带,是于氏宗室的祖先。至今,上坝还有“于家官庄子”的地名。
于氏家族在酒泉洪水片世代繁衍生息,以总寨、上坝为中心,散布于西店、总寨、上坝、下坝、旧墩、营尔、漫水滩、牌路等地。1949年解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干部的调动,职业的改变,有部分于氏子弟定居市区,分布于机关、学校、厂矿及各企事业单位。其余大部均以务农为业。
五、酒泉于氏家族,世代以耕读传家,崇尚文风。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在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仅下坝一个村就出了大中专毕业生于嘉栋、于嘉谋、于嘉楠、于嘉璞、于嘉珍、于嘉瑾、于嘉环等人。
近现代,酒泉于氏家族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人士,“龄”字辈的有名兽医于洪龄(详见《酒泉文史资料》第三辑、第八辑)。
“嘉”字辈的有:于嘉栋,解放初大学毕业,曾赴苏联学习深造,归国后在冶金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工作,1958年病逝于北京。
于嘉谋,早年毕业于酒泉师范,曾在二墩堡、二墩南沟等乡村小学教书。他一面教书育人,一面继承父业(其父于添龄是下坝一带名医,即笔者的大爷),行医看病。1943年到酒泉师范任校医兼教务干事。1945年,任酒泉中医师公会委员兼秘书长。1946年,任新中华医学会酒泉分会主任。1949年,任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解放后历任酒泉专区医院中医部主任、酒泉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57年,酒泉、武威两专区合并于张掖专区,随专区医院调迁张掖。
嘉谋医道精深,理论扎实,曾多次受聘到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校讲学,在酒泉、张掖享有很高声誉。1978年病逝于张掖,享年76岁。
于嘉楠,解放前毕业于肃州师范,曾在建国小学任教。解放后,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酒泉石油新村小学校长。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嗣后平反。晚年在下坝学校致力于家乡教育,1991年病逝。
于嘉璞,历任小学校长。于嘉环曾任酒泉市一中副校长。于嘉珍、于嘉瑾解放前、后均任小学教师。
“华”字辈的有:于生华,酒泉地区医院中医师,七十年代病逝。
于靖华,曾任酒泉市民政局局长、中共酒泉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于茂华,曾任酒泉市农业局局长等职,1994年病逝。
于仓华,现任地区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于耀华,现任地区煤炭公司工会主席。
于氏家族延至“华”字辈,兄弟繁多,门户丛生,事业有成者,比前辈更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六、酒泉于氏家族人多,但不乱户。根据先祖遗训,于氏家族有两条规定,即:一不乱宗,二不乱婚。
1.于氏到酒泉后,曾用一首五言诗,排定了宗族班辈,世代执行。诗曰:“义应龙泽民,体歧谐德同;龄嘉华永在,耀光万世兴。”这首诗共二十个字,每辈人占一字,可排二十辈。每代姓名以三个字为准。以上二十字,中间和末尾来回更替,如按第三句,父辈于×龄,子辈则是于嘉×,孙辈于×华,重孙辈于永×。二十辈排完,可以从头循环,也可续拟。续拟命名仍为一首五言诗。诗曰:“立国信为本,百年多英才;诚正谦清廉,大志皓月明。”因此,酒泉的于氏家族,不论远近亲疏,只要一报名字,便可知其所占辈份,可谓“长幼有序,大小分明”,永不乱讳。
2.于氏祖上规定,凡是酒泉的于家人,不论是否超出五服,均不得同族自相通婚,以保持血统的纯净,防止近亲婚配的危害,优生优育,保持家族兴旺。如有通婚者,则受到宗族的谴责。这一规定,至今坚持不渝。
于氏家族在酒泉最早的祖坟葬在三奇堡。1949年以前,每逢十月初一日,不分门户高低,辈分大小,贫富贵贱,都要到三奇堡祖坟祭祖。烧钱两,献祭品,读祭文,老少跪拜,悼念祖先。此日,也是于氏家族的大聚会,祭奠完毕,在祠堂大摆酒宴。之后,由族长处理忤逆不孝,族间纠纷,有悖祖先教诲者,视其情节轻重,或批评教育,或以家法制裁。
祖坟建有祠堂、斋房,坟地周围古树成荫。解放后,建筑不断残破,祭资无源,主持无人,逐渐萧条,不复问津。
(于峰华,原在酒泉钢铁公司技术部工作,现已退休。)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出版者:政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政治军事、人物春秋、委员风采、津沪青年、往事钩沉、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古城沧桑、农林水利、名门望族。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峰华
责任者
于峰华
相关人物
郝政民
相关人物
李浩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孟桥芳
相关人物
于显龙
相关人物
于仕龙
相关人物
于嘉楠
相关人物
于嘉谋
相关人物
于应徽
相关人物
于泽泓
相关人物
于嘉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
相关机构
酒泉中医师公会
相关机构
新中华医学会酒泉分会
相关机构
甘肃中医学院
相关机构
酒泉市民政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沁阳县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绍兴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
河北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百家姓新注
相关作品
重修肃州新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