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68
颗粒名称: 气候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60-65
摘要: 酒泉气候概况,包括酒泉气候的主要特征、酒泉常见的几种灾害性气候、酒泉历代灾害性气候辑要。
关键词: 酒泉 人文地理

内容

气候酒泉地处北温带,深居内陆。南有祁连山,高 山顶部终年积雪。北有夹山,山多而高。因距海 远,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空气中水汽稀少。气 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大,冬冷夏热温差大,日 照长,多风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一、酒泉气候的主要特征(一)降水少,蒸发大:酒泉属非季风区,是典 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年平 均降水量仅8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148.8 毫米,是降水量的25倍多,这就大大加剧了干旱程 度。降水的地域,差异明显,降水量由北向南,随 地势的增高而逐渐增大。沿山地区,降水量为149.7 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很少的雨量大 部分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57.4%,而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5.8%,其中七月 降水量最多,为20毫米,十二月降水量最少,为1.3 毫米。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多年份达156.7毫 米,最少年份仅36毫米。特别是农作物生长季节, 雨量一般不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温差大:酒泉气温属温带干旱气候,温差大,大陆性强,冬季日照时间短,太阳幅射弱,并 受强大的冬季风影响,气候寒冷。夏季,太阳直射 点北移,日照时间增长,气温回升快。同时周围荒 漠的内陆环境,使气温的冷热变化加剧。一月最冷, 平均气温-9.7℃,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1.8℃,年 较差31.5℃。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 -31.6℃,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3.9℃。日较差 大,不仅是粮食作物有机质积累多,品质好,而且 瓜果、甜菜等作物含糖量高。
  (三) 无霜期短:由于冬冷夏热,秋凉春早,平 均无霜期只有130天,最长155天,最短105夭,农业 生产只能一年一熟。早霜出现在九月中、下旬至十 月,晚霜止于4月至5月中旬。早霜出现过早,会 影响玉米的成熟,晚霜越晚危害越大,会造成玉 米、瓜菜、胡麻等作物幼苗受冻。沿山各乡地势较 高,无霜期更短,一般不料喜高温、生长期长的作 物。
  (四) 风沙大:全年平均风速2.4米/秒,年平均 八级以上大风日17天,最多年份达40夭,二、三、 四月大风最多,平均有8.9天,最多达25夭,主导风 向为西北风。一日之中,风向随昼夜更替而有规律 的变化,白天多为东北风,夜间多为西南风,清晨 风速较小,风力二至四级,最大到八级,盛夏常有干热风。午后风速增大。
  (五)日照长:酒泉温度低,空气干燥,晴天碧 空万里无云,日照时数多,日光强度大。全年日黑 时数3033.4小时,平均每天日照8小时以上,日照 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粮食籽粒饱满,千粒重高。
  二、酒泉常见的几种灾害性气候(1)干旱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三年一小 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干旱每年在不同地区、 不同程度的出现,洪水地区出现次数多,危害也较 严重。
  (2)霜冻在春秋两季容易出现,春季的晚霜冻 对越冬和春播作物的抽穗、开花和蔬菜、瓜果的幼 苗生长影响很大。秋季出现的早霜冻,对玉米、棉 花、生长期长的蔬菜成熟也有影响。
  (3)干热风:酒泉境内及周围,戈壁沙漠广 布,六、七月份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时间 长,太阳幅射强,地面和大气强烈增温,加上东南 风越过祁连山下沉增温,形成一股干热的气流,俗 称热东风。干热风袭来时,气温高、湿度低、蒸发 快,往往导致农作物萎焉或死亡,小麦、胡麻灌浆 期常造成大面积减产。
  (4) 大风和沙暴:春季多大风,强风卷起沙尘和干土粒,形成沙暴、尘暴。大风和沙暴可吹走表 土、肥料和已播的籽种,影响农作物的幼苗。大风 使沙丘移动,掩埋农田,填塞沟渠,影响农业生产。
  三、酒泉历代灾害性气候辑要公元1316年(元延祐三年冬十月),“甘肃、 肃州路饥”。
  公元1324年(元泰定元年),“甘肃河渠营田等 处雨伤稼”。
  公元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四月初一日),“甘 肃地裂,地震有声,地生白毛,冻冰五尺,间以杂 沙,有青、红、黄、黑四色”。
  公元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肃州大饥人相 食”。
  (以上见《重修肃州新志》)公元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酒泉大旱, 禾无收,民饥”。
  公元1495年(明弘治八年七月初六日),“甘 肃、西宁雨雹,杀禾及畜”。
  公元1503年(明弘治十六年四月十五日),“甘 肃昏雾降夭,咫尺不辨人物”。
  (以上见《明史•五行志》)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肃州大旱,饥”o (见《重修肃州新志》)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安(安西)肃大雨雹,平地水深三尺,伤禾,民有 击死者”。
  (见《明史•五行志》)公元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秋),“肃州大雨, 漂民房屋,压毙狱囚七人”。
  公元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春正月),“肃州 阴霾障天,狂风逾日,至二月二日,雪大降,深丈 余,山川禽兽死者不可胜数”。
  公元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夏,五、六两 月),“肃州大水沸腾,崩坏大山,漂流大木无数, 居民捞获,木上夜有火光,人号为夜明木”。
  (以上见《甘肃新通志》)公元1801年(清嘉庆六年),“河西各处夏秋 均旱,禾麦欠收,民饥甚”。(《河西志》)公元1826年(清道光六年春三月),“慧星见肃 州西方,二十余日方灭,夏五月黄雾漫天,烈风拔 木,三日始息”。
  公元1851年(清成丰元年五月初五日丑刻), “肃州狂风大作,拔木近千株,约一时许方息”。
  (以上见《甘肃通志稿》)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夏),“皋兰县瘟疫 大行,肃州日景(傍晚)时,乾(西北)方起黑气一 道,长竟半天,夜方灭"。
  公元1869年(清同治七年),“入冬以来,天寒地 冻,遭大雪,连下五日,雪深三尺。老幼男女,冻 饿死大半,逃亡者一半。人兽相食,挖锁阳、草根、 剥树皮,肃州灾荒达于极点”。《肃州大事记》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河西各县天旱, 民大饥”。
  公元1930年(民国十九年),“酒泉春旱秋雹, 民饥甚”。
  (以上见《河西志》)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人文地志专辑史料,内容建置沿革、自然地理、物产特产、民族与宗教、名人与职官、名胜古迹、历代诗人咏酒泉七个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