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酒泉祁连山制药厂的创业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879
颗粒名称:
酒泉祁连山制药厂的创业史
分类号:
K291.442;TQ460.8
页数:
3
页码:
118-120
摘要:
本文简述了酒泉祁连山制药厂的创业历史。
关键词:
酒泉
历史
制药厂
内容
酒泉祁连山制药厂的创业史阎宗贤 祁连山制药广诞生于一九六九年夏秋之交。由原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决定,原甘肃省农业建设第十一师(后为一师)负责具体筹建。厂址开始设在嘉峪关长城脚下的-片戈壁滩上.不久又搬到现在的酒泉市。经过二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如今的祁连山制药厂已是一个以片剂、针剂和甘草制品综合发展的制药企业。现在投资约一千五百万元,占地近一百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设中的年产二百吨土霉素碱原料车间,年底可望建成投产,这是我省当前唯一的一处土霉素碱原料生产基地。
建厂初期,一切都从零开始。当时,只从原农十一师药库和防疫站及几个农场抽调了十几名职工,其中搞过或学过制药专业的只有少数几个人。那时一无厂房、二无住房、三无设备,只借了水泥厂几间房顶露天,墙壁透风的破旧库房。全靠自己动手垒灶修房,用洗脸盆、大铁锅、熬制一种名叫“681”的药品,同志们叫做“十口大锅闹革命”。在熬制过程中,产生一种CLa和HCL的气体,腐蚀性很强,又熏又呛,几天时间帽子光剩下了帽圈,衣服没了袖子,每班工作长达十二个小时。在这种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生产出了产品。这种土制的“681”,能治大骨节病,为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患者所急需。艰苦的环境条件,既能出产品,又能锻炼人的意志。从那时起,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志就正式跨入了制药行业。一九六九年二月,为了建厂和今后的生产作准备,选派了第一批18名同志赴天津学习培训,这些同志后来都成了各方面的工作骨干。回忆这批学习的同志,当时只有微薄的20元工资,又无任何补助,生活的简单清苦可想而知。然而,他们个个牢记兵团和师首长的重托,不忘数万军垦战士的期待,想到甘肃缺医少药的现状,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全体同志只有一个想法、一个心愿、一个追求,那就是努力的学,刻苦的学,早日学到技术,早一天回来,好建设自己的药厂。18名同志硬是早起晚睡,克服种种困难,边干边学,用行动感动师傅,传授技术。六个月的时间终于培养出第一批骨干力量。同志们学成归来立即投入到建厂劳动中去。那时,上至厂长,下至每个干部、工人都毫无例外地自觉参加劳动,没有星期天,不分上下班时间。大家自觉工作,以苦为乐,以奉献为荣,不讲条件,不要报酬。同志们从大城市大药厂学习回来,面对空旷的场地和一大堆难题,并没有灰心,仍然是满怀信心,矢志不移,大干苦干,自己动脑动手,挑水和泥、粉刷油漆、修建厂房、自制设备,干得热火朝天。用的设备都是其他药厂淘汰的三十年代的设备,三十年代的立式半吨锅炉。没有锅炉房、烘房、自己动手建。先在露天安锅炉、空中架起管道,先土后洋。由于资金困难,没有汽车,火车站来了货,同志们不务男女,抢着拉起架子车、步行几十里拉回来。干部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不分职务与工种。工人身上有多少土和汗,干部身上也有多少土和汗。药厂最早的创始人之一的老药师高绍彭同志(1937年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后任技术副厂长,已离休)当时已经55岁了,他经常出差奔波于北京、天津、大连、上海等城市联系办理各项业务,一回到厂里,也和年轻同志一道参加劳动。这样苦干了一个多月,于当年七月一日党的49周年生日,生产出第一个产品——小苏打片。从那时起,设备不断更新,产品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千家万户,目前,这个厂生产的针剂、片剂、甘草制品等74个品种行销全国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的甘草制品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每年都能实现上1个新台阶的新要求,到一九八九年产值八百零五万元,利润五十六万元。晋升为省一级企业。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内容包括: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 文教卫生、 宗 教、土特产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阎宗贤
责任者
高绍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祁连山制药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