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教育拾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578
颗粒名称: 酒泉教育拾零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126-130
摘要: 本文为作者撰写《酒泉教育志》时,有些具体的史料,不可能包容进去。只好拾遗补缺,可资借鉴。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教育

内容

酒泉教育拾零
  王红丁
  我编写《酒泉教育志》时,有些具体的史料,不可能包容进去。这里只好拾遗补缺,可资借鉴。
  一、旧时学情我的母校一一酒泉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20年。座落在酒泉县城东南隅,“魁星楼"下的“千总衙门"处,明清两朝的武举场所,占地约9600平方米。内有旧式堂所,果木花园,宽坦操场,四合舍院。1930年间,古迹尚存。砖砌校门,弓圆雄伟,朝里一望,即见院内正中是一座大殿式的教室,堪称壮观。后院南端,是一排讲武练功的堂所,改建了两座教室。向西侧道走去,便是四、五亩地的花园一处,北有葡萄架廊,可供棋艺茶憩,有芍药、牡丹、剌玫瑰,供享芬芳。四围树木茂密,西有桃杏累累,桑套甘甜;东有沙枣树,花开喷香。地里长着嫩绿的蔬菜,无偿供给学生食堂。南靠城墙作屏,北有高台土栏相望,园内景色宜人,十分可观。每逢毕业班学生离校之际,师生欢聚园内,谈笑歌唱,话别未来,友谊生辉,合影留念。
  校园西边上建学生宿舍,有高台、金塔、玉门、安西、敦煌邻县远道求学诸生以及本县乡村学生约三、四十人住校攻读,校门西边为教师办公室。四十年代有专兼职教职工13人。校院东面有教室两处,北有一处,全校6班,学生300人左右,是酒泉城内完全小学之一。
  学生走出校院东大门,便见宽阔平坦的大操场,南有高大的城墙,毗连西南角有一壕沟蓄水池,周围杨柳成荫。若向东南角城墙眺望,一座高悬欲飞的三层建筑物“魁星楼”,屹立眼前。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映辉之时,一些学友相约登高,漫步城墙,朗诵诗文,背读佳作,复习功课,准备考试;或谈笑风生,吹笛高唱;或环顾四周,鸟瞰破旧民房的炊烟,俯视城郊农田的;庄稼,顿觉心旷神怡,时感学海无涯。
  操场的北墙边,独有一亩大的果树园地,有杏树、梨树、果树,还有一棵桑树,可谐别致的小景一处。每当同学们打过兰球,受过“童训”之后,便纷纷乘凉,或“卡方”、“吃石子儿"(一种土法玩耍)寻乐。
  儿时记趣,那城墙脚下的校园,那树木点缀的小景,那陈旧学堂的读书声,那四合院内的学生气,无不留给了我们童年的回忆。
  二、训育管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强化教育,实行了 “党化教育"、“军事训练”、“训育管教”的严格措施。那时,全校只有四个年级4个班,200多学生的师范学校,就调派了军训教官2人,阿存智(中校,青海人)和刘春英(中校、河北人),他们挂背带、佩剑、戴手枪、穿马靴,军官威厉,学生见而生畏。
  每周两节的军训课,进行枯燥无味的“步兵操典”训练。每天进行早操、升降旗、集合点名、整队训话,更令人厌烦。记得,1943年的一个冬夜,大雪纷飞,寒冷得很,我们一个班40多个同学,睡在一处通长的土炕上。因为冻得难以入睡,有的便小声私语,发泄对学校的不满。然而被隐身窗外的训育主任许铁铮(外号"许猫儿")听见,他便叫来军训教官,闯入宿舍,借故检查同学们“为什么睡觉不穿衬衣",破口训骂,查到赵蕴壁(回族,性格强悍)、盛大文二人,因其顶嘴,被许打了两拳,赵还击一拳,结果,被撮行全班同学集合在院内罚站。此刻,夜黑幽静,风雪不停,同学们衣单难忍,冻得发抖,低声哗然,示意哄闹,但被察觉,又遭克待。夜深深,同学们愤渍就寝。从此以后,借机生端,横加施教。有的同学被关禁闭,有的被叫到队伍面前厉声训斥,或痛打手板,或宣布挂牌处分。有时在军训课中罚站、罚跑、罚跪,有的逼迫离校失学。
  三、野营活动1934年“中国童子军总会”成立。1936年,酒泉县城内7所完全小学先后组建“童子军”训练,设置“童训”课程,对学生的生活管理以“童子军"训练和训育为主,校纪严明,管理严格。
  1940年9月,酒师附小举办“童子军”露营活动。在本校大操场里搭起“检阅台",树立旗帜,架起帐篷夜宿,挖筑炉灶自炊。中年级学生身穿“童子军”服装,仿效美国式样,头戴园顶帽(有时戴"船型帽"),穿草绿色短袖衣、短裤子,项系“智、仁、勇”青色领带,手持“童军棍”(由校方规定,学生自费,统一制发),打扮得“小兵”威风,志高气昂。
  “阅兵式"开始了,鼓号齐呜,“童子军"大、小分队,排列整齐,顺序进行队列表演,呼喊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 ”、“精诚团结”等口号。随后,进行持棍操练、卧倒、匍匐前进、“三足”竞走、旗语打式等项比赛。还有团体操表演如:“哑铃操”、“徒手操"、“丹麦操"、“叠罗汉"等。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1941年初秋,酒师附小又举行了一次“童子军”野营活动。一日,整装出发河北区北崖头上的蒲草沟,演习战地生活。同学们有组织、有目的地分别活动,有化装成农民的,有乔扮成村庄娃娃的,有演侦察兵的,有装特务奸细的,有装成敌我喊杀的,有救护伤员的,如此这般,闹弄了大半天。之后,集中一地野餐罢,一声号响,传话要找回丢失未归的人。这时真假难分,散落唯寻,有的把农户的放羊娃错抓回来了,有的扮演浇水的农民而未被辨识的自动回来了……。
  每逢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酒泉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文殊山,按传统习俗有一次大的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这个旅游胜地。当然,酒泉师范学校的师生也照贯例整装前往,高兴地过上几天的宿营生活。
  我们宿营在后山的庙宇院堂,矮小厢房,露天石台。伙食分班设灶,轮流做饭,一日两顿,别有风味。一切活动听军号指挥。一般是自由活动,同学们相约游庙,从前山的“大经堂”循道而进,逐庙观赏。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神气活显的佛尊雕像,有络绎不绝的香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我们蕴山而上,越走越高,绕道穿登后山的庙宇,景色更奇。小心翼翼地走过羊肠小道,通过“南天门",进入“玉皇阁",向下俯展,登高瞭望,只见人山人海,香烟腾雾,确有神奇之感。我们游历了文殊山的大小庙宇360座,余兴未尽,回到了宿营地,谈论不休。
  山下空旷地带还有热闹景致。人们观看“全盛社”(张西亭的戏班)演出的秦腔剧目。有摆摊卖小吃的,有搭棚开饭馆的,有卖艺杂耍的,有卖小百货的,有在茶棚聊天的,也有坐地野餐的,人们各自寻乐。
  夜晚,别有奇观。人们登上山峦顶峰,点燃“香斗",跪朝“北斗”。此时,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香火,相衬映辉,大放异采。同时,远远听到同学们的歌声,回荡在起伏地山谷中,真是诗情画意,然而生。
  爬山登高更是趣意浓厚。同学们集体、分班向对面的南山进发,山是光秃秃的,但山势高竣,蜿蜒漫长。我们精神抖擞,争先恐后,率先登上顶峰的人,有欢呼声,有吹号声,有高喊声;有扬甩衣服的,有举帽子的,兴高采烈,显出胜利者的骄傲。
  旧时学校,为时势所挟制,必效命行事。然而,注重实际,重视实践,激发情趣,增强智能,何尝不是一种有意义的教育方式。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2002年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后,《酒泉文史资料》更名为《肃州文史》,继续顺延出版,并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了书名。止2014年,《肃州文史》共编辑出版17辑,刊登各类稿件692篇、254万字,印刷6万册,交流发行量达到85%以上。

阅读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