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酒泉县印刷厂厂史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55
颗粒名称:
酒泉县印刷厂厂史简述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2
页码:
189-190
摘要:
酒泉县印刷厂厂史简述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酒泉县印刷厂厂史简述酒泉印刷厂的老底子是扫荡报社。扫荡报原属国民党国防部的机关报纸。1949年8月中旬,解放大军在陇东地区彻底击溃了蒋马主力,长驱直入解放兰州,西北长官公署向西逃窜,妄图凭借新疆负隅顽抗。在这种形势下,扫荡报社由兰州迁往酒泉。1949年9月25日酒泉解放,报社由解放军实行军事接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宣传科长、驻厂军代表白玉西同志的指导下,由工人民主选举了第一任厂长刘文渊同志,并着手准备复工。从此工厂获得了新生,工人得到解放,当时全厂只有三十多名工人。
接管初期,由于反动派的严重破坏,机器设备被损坏,铅字铜模七零八散残缺不全。但工人在短短的二、三天时间内恢复生产,赶印了大量文告、宣传材料,为配合解放新疆开展政治攻势,宣传党的政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十月中旬,由于形势的发展,工厂结束军管,移交给中共酒泉地委宣传部。一部分设备及工人随三军机关东去兰州,筹建了后来的兰州军区八一印刷厂。留在酒泉的人员利用剩余,简陋的设备经过积极筹备,于当年11月26日创刊印刷了《新酒泉报》。
《新酒泉报》诞生以后,有力地支援了酒泉专区各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保证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的各项政治运动和各项改革的胜利完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各项工作的发展,报纸发行范围不断扩大,发行量逐年增加,最高年发行量曾达到二十八万四千五百八十份。
1958年,河西三专区合并,改为张掖专区。酒泉县印刷厂大部分人员和设备调往张掖,建成《河西报》印刷厂。留在酒泉的人员又组成河西印刷厂酒泉分厂。后河西地区又分为三个专区,《河西报》印刷厂成为现在的河西印刷厂,酒泉分厂成为酒泉专区印刷厂。
1960年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工厂由一百四十六人精减到二十九人,生产能力缩减,只能应付个别社会需要,年工业总产值只有十五万四千元。截止1966年共为国家积累资金五十二万六千四百元,除向国家上交税款和利润外,其余全部用于基本建设和购置生产设备,扩大再生产。
经过不断努力,工厂的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品品种大幅度增加,由过去单一印报纸发展为能承印一般书刊及各种社会印件的综合印刷厂。
1979年,印刷厂由地区移交到县上,全厂职工面对新形势,采取新措施,克服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困难,通过艰苦努力,闯出了书刊印刷的新路子。1979年实际完成总产值八十二万九千七百元,盈余六万五千二百元。
近几年来,酒泉县印刷厂建立健全了经济责任制,在提高经济效益上狠下功夫,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大作文章,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与建厂初期相比较,目前全厂职工总人数发展到一百一十八人,为建厂初期的八倍,拥有机器设备八十九台,为建厂初期的二十二倍,1983年产值达到九十九万元,比建厂初期增长二百五十四倍,年生产能力用纸量约二万令。三十五年来年年盈利,共累计上交利税二百五十四万六千七百元,是总投资的3.8倍。企业经整顿一次验收合格。
酒泉县,印刷厂在改革中前进,在竞争中前进,在为实现本世纪末产值翻番的宏伟目标奋力腾飞。
(选自县印刷厂建厂三十周年汇报讲话材料)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白玉西
相关人物
刘文渊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印刷厂
相关机构
扫荡报社
相关机构
中共酒泉地委宣传部
相关机构
河西印刷厂
相关机构
酒泉专区印刷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新酒泉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