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酒泉的普通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46
颗粒名称: 建国前酒泉的普通中学教育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3
页码: 153-155
摘要: 建国前酒泉的普通中学教育概况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建国前酒泉的普通中学教育段正业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 ),康有为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正式分学校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三级。经张之洞建议:京师、各省设大学堂,各道、府设中学堂,州、县设小学堂,有条件的县也可设中学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肃州直隶州将酒泉书院改设为“肃州中学堂”,教师一名,学生十九人,是甘肃省开办最早的三所中学堂之一。
  民国元年(公元1912 ),甘肃省教育司根据本省财力和高小毕业生升学人数,划分全省为兰州、平凉、天水、武威四个中学区,翌年“肃州中学堂”并销,校址处改设“肃州直隶州高等小学校”。甘肃省第九师范学校(酒泉师范),在1925—1929年间,招收初中班三届,共85人。普遍中学教育在酒泉间断7年后的1936年,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肃州师范)设立中学部。该校在1936—1943年间培养初中生6届,共8班,毕业305名;高中3届,共3班,毕业69名学生。1939年“中英庚款董事会”在酒泉城西南倨设立“河西中学”。直至1949年,甘肃高台以西七县只有此校一所完全中学。1945年,“河西中学''在校学生370名,这是酒泉县在建国以前,普通中学教育学生最多年份。到1949年酒泉解放前夕,共有约1000余人受完初中教育,有24。多人受完高中教育,当年在校中学生368人(初中250人,高中118人),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21名。
  清末,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中学堂通过讲经读经,修身课向学生灌输之。对学生训练采取严格干涉主义,要求他们以服从为第一要务,务必遵守《圣谕广训》,以养成忠君思想。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国民党的“党义"课,对学生进行“党化教育”。更把“礼义廉耻"作为各级学校的共同校训,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陶融学生。到1939年以后,用“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思想训练,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在初、高中分别实行童子军管理和军事管理,将学生按军队编制编队,强令日常生活军事化。省教育厅还为学生选定课外读物,以此来钳制学生思想。
  中学堂已采用班级教学,和施行个别教育的书院相比,教学形式已为革新。但由于师资“取材于速成师范毕业举贡”,教师所学偏重经史,数量也严重不足。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按照正规中学教育,诸多不合。二十年代,甘肃省第九师范所设初中班的教学,已较正规。1939年,在《甘肃省教育实施方案》中提出,中学毕业生以升学为主,学校围绕这一中心开展教学。除规定毕业会考外(全省),还举行平时抽考、月考和期考,用增加考试次数,提高及格、升学比例,以“学而优则仕"的说教,刺激学生读书。在《甘肃省中等学校学生抗战时期旷课警戒办法》中,规定学生旷课一小时给予警告,旷课一日记过,旷课二日除名。学校过分的苛刻要求,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压抑和摧残。在抗战结束后,甘肃省教育厅对中学提出“限制数量发展,力求素质改进”的方针,但当时政治腐败,贪污成风,物价飞涨,河西中学教师生活日趋艰辛,无心安于教学,怎能使“素质改进” ?抗日战争暴发后,此处远居抗战后方,冀、豫、皖、苏不少饱学之士,为避免战乱西来,滞留酒泉,执教于三所中等学校,充实壮大了中学教师队伍,为严谨治学,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条件。
  河西中学建立后,学校属“中英庚款董事会"管理,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性质。学校费用由“董事会”供给,对学生实行公费助读。1945年抗战胜利后,河西中学交由民国教育部管理。由于是时经济萧条,经费拮据,学生多半由公费供给变为半自费和自费上学。1946年该校高一50名,高二27名,高三27名;初一100名(2班),初二66名(2班),初三50名(2班的班级学生名额构成史实,就是由于民众生活贫苦,学生大量中途辍学所造成。
  酒泉的中学教育,在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华文明,宣传抗战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当时的高等学校输送了新生,为建国初期的甘肃培养了部分知识人才。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段正业
责任者
康有为
相关人物
张之洞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肃州中学堂
相关机构
甘肃省教育司
相关机构
河西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