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17
颗粒名称: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2
页码:
70-71
摘要:
酒泉祖籍的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的原因是明朝强制山西百姓移民到各地,首先集中在洪洞县,而在他们离开洪洞县时,最后看到的就是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棵大槐树。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陈能智凡酒泉祖籍的人,大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一段元末明初的移民史。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战争连绵不断,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 “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的惨状。至永乐初年,非但战争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山东、河南相继发生蝗灾;北京、开封发生水灾。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蔽的情况,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意识到: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扭转,任其发展下去,对于新生的明王朝十分不利。因此,朱元璋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以此来调剂劳动方的不足,恢复社会经济,进而巩固、发展新的政权。
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谧,而且多年来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太原以南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烟稠密。于是,明政府在洪武、永乐年间(1368年一1424年)曾九次从山西南部移民。其原则是“凡多丁少田、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例。从窄多,移到宽乡,从人口多的地方移到人口少的地方。
这些移民从山西太原、平阳(今临汾市)二府,及泽、潞、辽、沁、汾五州,集中到洪洞县境内,然后再由洪洞县迁送到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京等地。后来随着历史的变革及社会和自然的变化,有的又作过新的迁移。如明朝隆庆四年(1570 )山西、陕西及黄河中游暴雨面积很大,引起黄河涨水,淹没了陕西的朝邑、华阴两县,冲进了山西的蒲州城。明朝崇祯年间(1628年一1641年)黄河流域连续大旱,河南人大多数迁往陕西、甘点。河北人闯关东、安徽人下四川。这种新的迁移,使山西移民逐渐分布于大半个中国。
那么,移民究竟与洪洞县大槐树有什么关系?据记载,当时从山西移民,不论移民的家住何州何府,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又因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旁长着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就在广济寺大槐树下的古刹里设立了移民登记站。他们“以大槐树为荟萃之所”,不管是何州何府来的,都得集中到这里登记造册,然后发给“凭照、川资”,再由此处编队迁送各地,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的集散之地。
当时的移民,非人情所愿,完全是强迫性的。据《朱元璋传》载:“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协之以劓刑”。在这样的高压下,老百姓在离开洪洞县时,人人痛哭,仑个悲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手柱棍,仰天长号,其状极为凄惨。押送的官兵总嫌移民走的慢,一鞭一步,打得有些移民皮开肉绽,当走得看不见广济寺时,人们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恰好能看见的就是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棵大槐树。槐树便牢牢刻记在移民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问我祖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能智
责任者
朱元璋
相关人物
朱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广济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山西洪洞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朱元璋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