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22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况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4
页码: 93-106
摘要: 本章内容包括: 疆域、 地势、山脉、河流、湖泊、土壤、气候。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国 自然地理

内容

第一章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节疆域
  酒泉县境域,依据自然地形呈斜长靴形。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是盐碱滩和干旱的沙漠丘陵,四周合成斜长盆地。东至高台县双井子90里,以营盘墩分界(至双井子堡100里,至高台城270里),西至玉门县西双井子(木兰城)90里(至玉门县城300里)。南至祁连山雪峰脊岭120里。与青海省分界,北至明长城与金塔县为邻,近的30里,远的六七十里不等。西南至大红泉玉门界140里,至小红泉110里,至冰沟90里,至卯来泉70里。西北至嘉峪关黑山尖(榆树井)100里,至断山口金塔界70里。东北至土棋墩(酒泉、金塔、高台3县分界墩)100里,至双井界牌墩90里,又东至莲花寺安家商铺160里与高台分界。东南至马营岗200里,至马营河口夹山子180里。全境东西斜长280里(14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140里(70公里),总面积8751平方公里。东南至兰州733公里。
  第二节地势
  酒泉县地处祁连山北麓的缓坡地带。以西南青头山向北延伸,构成了河西走廊西部的分水岭。即玉门新民堡以西诸河,皆向西北流,新民堡以东诸河皆向东北流。酒泉境内祁连山走向,是由西北向东南30度领斜,构成本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有嘉峪山、黑山,北有低矮的夹山,东北有合河口、鸳鸯池低洼地段,形成酒泉斜长盆地,使境内自然构成沿诸河流向绿洲带和南部诸山口的零散绿洲带,如如山口的东坪、西寨绿洲,观山口之观山绿洲和金佛寺绿洲,丰乐口的丰乐绿洲以及乾、黄、榆林坝、清水、屯升等绿洲。各绿洲之间为洪漫滩和砾石戈壁。县境东部为古代淤积的干旱沙漠和风馈残丘,北部和中部为山水河与泉水河各渠坝交织形成的连片绿洲,地面一般较平坦;西部为犬牙交错的大戈壁边缘。讨赖河自西南入境东北流,横贯县境北部,入于金塔境,是全县工农业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全县海拔高度1340〜2200米,中部一线为海拔1600余米的平原带。
  第三节山脉祁连山 横亘县境南缘,东西绵亘千里,俗称南山,又称大雪山,为河西走廊与青海的天然分界山。四季冰雪封盖,是河西走廊沿线的主要水源。其主峰即在酒泉金佛寺与红山两乡的南60公里的洪水河与羊龙河两源之间,遥望悬陡插天,如斧劈刀削。山顶常年积雪,有无数冰川、冰斗,凝冻万载不消,诚有“山似英雄水美人”之气概。其主峰海拔5564米,山上有原始森林、野生猛兽。山谷石涧,多产玉石。
  祁连古时匈奴人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天山(在新疆的为北天山),由于山势挺拔雄伟,常年积雪,历代文人墨客,多所吟咏描绘,望之使人心胸宽广,有“壮怀激烈”之感。文殊山 在酒泉城西南30里,俗称酒泉南山。其东端起于新.地坝以西,向西北绵延迤逦或断或续,长30公里。在县城西南70里(35公里)与石关峡相接,形成一系列丘陵冈峦。其主峰有二,均在北大河以东。东峰海拔2109米,西峰海拔2228米,两峰相距2.3公里。高出地面600多米,南北最大宽度为2公里。北大河从主峰西侧穿山而过,东北流经酒泉城下。
  文殊山宋元以前皆称嘉峪山,因山中有峪,峪中有丹崖石室、洞窟寺庙,风景秀丽,故称嘉峪,此山称嘉峪山。大元泰定三年(1327年),蒙古察合台太子喃答失一支派,寓居酒泉,见文殊菩萨殿创修已历800年之久,圮毁败落,因发善心重修文殊寺。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日,远近民众朝拜,敬香浴佛,日久天长,遂称嘉峪山为文殊山,地名叫文殊沟。因位于酒泉之南,故又称“肃州南山” O山上有千佛洞、万佛洞、文殊寺、王母宫等石室寺庙160多座400余间,其开凿始于前凉,兴于北魏,盛于隋唐,延续于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历代修补或增修不衰,是酒泉一处重要胜景和文化艺术宝库。
  嘉峪山宋元以前本指文殊山,后多以其山西部之冈峦丘指为嘉峪山。明初冯胜于此修筑关城,遂以山名为关名,叫“嘉峪关”。关西北15里,有石关峡,石峡天险,峡长20里,为古代通西域大道必经之处。汉初筑边塞至酒泉郡,于此峡置玉石障,就是最古的玉门关。《肃州新志》上说:“嘉峪山,一名玉石山(或称碧玉山),其西麓即嘉峪关,山下有9眼泉。”明代石关峡外有骗马营,峡内有黄草营。
  嘉峪黑山 在县西70华里的石关峡以西,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16公里,其主峰海拔2720米,山内有四道谷形沟,沟内藏摩崖岩画150多处,约为春秋、战国至秦汉间羌戎、月氏、丁零等部族游牧、狩猎的记载。最晚有明代藏族所刻之鄂博及藏文等。其山为古代野生动物群集的场所,历代多于此狩猎,清代更于山下置捕猎的圈场,名叫“木兰城”。《汉书》称此山为洞庭山,《元和志》称“金山”,《重修肃州新志》又叫“鸿胪山”。在州西70里,四面悬绝,人不能上,遥望焰焰如铸铜色。其山多为玲岩构成,粗者可为砺石,为肃州贡品;细者可制碑椒“嘉峪石砚”,色紫黑,俗称黑山。
  夹山 因其山介于酒泉、金塔两县之间。古代亦称金山。元代蒙古人称为浑垂山。成吉思汗取肃州,曾在此山避暑。此山西段称为断山口,依次向东为马路山口、长山子、火石山、两山、大干粮山、夹山等。夹山顶端为前震旦纪和白垩纪露头,产煤。大口子南有鸳鸯池,峡中有青山寺。
  崆峒山 在酒泉县东南60里,旧属福禄县,也叫青山,山势雄伟,上有松柏但无古迹可寻。
  昆仑山 即祁连山主峰,在洪水河与羊龙河两源之间,山极高峻,雪峰插天,挺拔峭立。山顶有无数冰川雪谷,夏日消融,滚滚成大河,绿洲出禾全靠此供水。
  观音山 在金佛寺之南,距城80里。因山中旧有双詹寺而得名。山沟长40里,有东沟泉、西沟泉、南泉、黄鸭海诸泉水汇流成河,叫观音河。峡谷险峻,溪流曲折,杂树烟濛,野花烂漫,并有天泉飞瀑、横云断山之奇景。古时西沟台子有观音寺,俗称西沟寺,风景优美,喇嘛僧众甚多。寺内有大锅一口,石碑四块,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观山河谷,《重修肃州新志》称“佛谷长川”,药泉活水,酿酒甚佳,是肃州八景之一。红山 在县城东南80里。因山上有红土层,山色泛红,故称。
  寒水石山 在县东南75里,东连红山,因山中出产石膏,当地旧称石膏为“寒水石”,因此为名山。
  硫磺山 在县东南75里,山中有硫磺沟,与寒水石山相近,出产硫磺,故得名。清康熙年间,于此山开采硫磺,供肃州兵工厂之用。后停采,将矿封闭。
  青平山 在县南55里,西临洪水河,为南山藏民放牧之区。
  表2-1酒泉山脉一览表山脉名称 坐落位置 长度(公里) 宽度(公里)」 王峰局度(米)祁连山系 九龙山 清水、屯升南,又名九九山 3() 20 4474 观音山 东南9()里,金佛寺之南 20 7 4450 红山 县东南8()里,红山乡南 25 12 3783 寒水石山 东南75里红山乡南 1() 7 32()() 硫磺山 东南75里寒水石之西 7 7 32()() 崆峒山 东南6()里红山、红水两河间 20 15 36()() 青平山 县南52里,今名青山顶 3() 4() 3991 祁连主峰 县南120里羊龙河南 40 4() 5564 班塞尔山 县西南冰沟东,大青山南 35 15 5356 文殊山 县西南3()里 27 3 2227/ 青头山 西南15()里,小红泉南 40 15 4470 松大坂山 西南卯来泉正南雪山距城百里 24 12 47()8 雪大坂山 在观音山东南丰乐河源 158 6 4992西山 嘉峪山 县西南3()里,即今文殊山 12 3 2250 黑山 县西80里,古名洞庭山 15 1() 2720续表 山脉名称 坐落位置 度里长公 度里宽公 主峰周度 (米)北山 夹山 县东北8()里,古名金山 20 5 1478 大干粮山 鸳鸯池西北天生泉北山 15 3 1467 大石峡山 怀茂乡南坝村北山 15 5 1463 长 山 县北5()里,道湖东北 9 3 1406弟四节 河流酒泉县境内共有8条河流,其中6条源出祁连山,古称西支河,诸河皆东北流,至鸳鸯池,与张掖河汇合,北入居延海。
  讨赖河 发源于祁连山,即《汉书•地理志》称福禄县的呼蚕水。晋称福禄河,唐称金河,又叫“多乐水”。今称北大河。在酒泉县西南出山,沿文殊山西侧折向东北流,又15公里至酒泉城北,平流向东,叫“北大河”。约24公里至临水^门会水口,右纳临水河,左纳清水河,北流入鸳鸯池。在酒泉境内共150公里,再穿过夹山入金塔境,东北流70公里与张掖河会。全长350公里,冬春泉水,夏秋雪水,在酒泉八河中,以此河为最大,沿河两侧,在酒泉境内共有11条灌溉渠坝,总灌溉面积194069.2亩。
  洪水河因山中土色泛红,水呈红色,古时称为洪水河。主流有两源,发源于祁连山主峰南北两侧,主峰以南有托来山东西横亘,两山南北夹峙,主源介于其间海拔4000米高的大山沟中,与张掖河源反向而流。黑河向东,洪水向西北,经20公里,先后纳6条支流。其中以东侧注入的羊龙河水量最大,西侧又纳土河湾河,行65公里后出山,山高峡深坡差大,水流湍急,形成悬崖陡岸,又向东北流15公里后,进入平原地带,至茅庵庙转而向东,水尾散入临水河源,全长105公里。该河共有7道渠坝,浇灌新地、东洞、西洞、西店、总寨、上坝、营尔等大片土地,总灌溉面积为157940.9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3%,是酒泉县第二大河。其下游接临水河25公里,至闇门入北大河,全长140公里。
  丰乐河 发源于祁连山主峰东南麓之柳腰大坂(藏语)冰川群,上源30公里称玛苏河,东流25公里北转,纳雪大坂河,40公里处纳浪头沟河,约50公里出山,又31公里至下河清东北入于沙漠,全长81公里。出山后分为10个支渠,浇灌着观音坝、红寺坝、观东坝、观西坝、上河清坝、下河清坝、上截坝、下截坝、东头坝、西二坝(即丰乐、金佛寺、下河清3乡),总灌溉俑积74937.1亩。
  马营河古名“仙人河”,又称“千人坝”,是酒泉县最东南部的大河。全长95公里,发源于祁连山的羊头沟,位在海拔5076米高峰以北,共有5个源头,主源为金龙河、(东北流)纳木龙河、土龙河、寒龙河、暑龙河,至黑松林、夹山子,出山北流,穿九家窑东侧、马营西侧,入于沙漠。其下游分为二支,西支可达将台墩以东沙漠中,东支河达草沟井、绥弥古城及新墩子滩。该渠共有屯升坝、马营坝、沙山坝、清水坝、上寨坝、中寨坝、盐池坝、兴中坝、盐池旧坝、小坝,总灌溉面积31677.5亩。
  临水河 先由洪水河之尾水,流至城东南5公里的茅庵滩北,折而东流,河分两岔,穿过水草湖,泉水渐生,皆东北流,构成临水河的上源,冲刷黄草四坝和城东四坝,穿越大小铧尖北,东流南一岔起始于牌楼、穿小铧尖,纳铧尖河,兰家沟、大铧尖、上三沟,纳店子闸河,为临水河正流,至中渠,北纳串水河,东北流,至临水、闇门,汇入北大河。全长25公里,有支渠11道,即大铧尖河沟、小铧尖沟、上三沟、中渠堡、下坝沟、红柳淘、南仰沟、西淘、南沟、北沟、东沟,总灌溉面积58935.08亩。
  清水河 在北大河北侧,发源于城西北5公里的老鹳南水草湖中,初为涓涓细流,逐次向东纳各湖泉水,形成巨流。经达子沟、蒲草沟、谭家堡等,东流至夹边沟汇入北大河,全长30公里,共有13条支渠,即达子沟、蒲草沟、杨家沟、洪家沟、黑水沟、新沟、两山口、妥家沟、谭家堡、祁家沟、夏家沟、下关沟、夹边沟,灌溉面积47935.6亩。
  红山河 源出祁连山主峰之北,羊龙河北侧。河分东沟河与西沟河两源,西沟河发源于岔岔头,东沟河源出谢节子山西麓,两源相距3公里,均向北流,山局峡深,水流湍急,河流短小,至山口仅15公里,北流出山后,分为三条大坝,浇灌野马庙、西寨下西湾、红山堡等田地。
  观山河 山口在金磷寺西南,发源于祁连主峰东北、五道沟大坂之下,主引山间黄鸭海子泉水及南大泉、东沟泉、哆沟泉及夏日诸山雨水补济,主河道长20公里,河流出山后分为3条支流,观山口、观山堡、观东坝。
  表2-2酒泉县河流一览表河流 长度(公里) 年平均流量 平均总流量 可灌亩数名称 水源 总长 (立方米/秒) (亿立方米) (万亩)长度讨赖河 祁连雪水 350 19() 20.80 6.65 13.50清水河 泉水 4() 40 3.50 0.96 0.53洪水河 雪水 140 10() 10.1() 3.15 17.64临水河 泉水、雪水 32 32 4.30 1.22 10.75红山河 雪水 61 61 0.75 0.24 2.45观山河 泉水、雪水 3() 3() 0.86 0.27 1.19丰乐河 雪水 65 65 4.22 1.33 10.55马营河 雪水 95 95 4.21 1.33 6.03表2-3各河流灌溉区域简表河流名称 浇灌区域 备注讨赖河 西峰、泉湖、果园、银达、三墩、文殊、嘉峪关、新城 古名呼蚕水,今称北大河清水河 果园、银达、三墩 古称黑水洪水河 东洞、西洞、总寨、上坝、铧尖 古称红水临水河 铧尖、三墩、临水、黄泥堡 红山河 红山、东洞、上坝 观山河 金佛寺西半境及红山部分村 山有观音寺,后称西沟寺丰乐河 丰乐、金佛寺、下河清 马营河 屯升、清水 明时称仙人河第五节湖泊放驿湖在城东南1里,周长6里。过去,水草茂盛,是酒泉驿运站牧马的湖,故又称站家湖。
  花城湖 在城北80里,为南北狭长的水草大湖,长约8公里。南起新域子东北,北至道地,有泉水北流,名叫“大涧沟”,流出后墩山,入牛泥稍荒滩。明、清时,为肃州标军牧马的湖,当地人每年于此处收割牧草,肃州镇征收草,至今水草丰盛。
  道湖在新城堡正北5里,众泉北流,注于沙漠中,形成蜿蜒曲折的大水草湾子。有头分、二分、三分、四分海子,水草极美。此地无居民,东有沙岗墩,北有狼心湾,沙海芦苇密生,海子中间有孤岛,岛上有土墩,过去墩上有石碑,人称"李陵碑”,据说是汉代李陵练兵功德壁。明、清时为肃州道台放马的湖,故称道湖。《重修肃州新志》称其为“云梦泽”。民国时期,常有骆驼。
  捽尖湖 分大、小乍华尖两处,在城东2Q里。众泉东北流,构成临水河源。清代肃州镇标营,常在此放牧军马。民国以来为牧地。
  钻洞湖 在河北乡茂东沟地方,泉流众多,有茂上沟、茂东沟、茂西沟人拦坝蓄水,共开5口,浇灌此3沟水地1208.5亩。此外还有两11」口悝坝,也引钻洞湖蓄积黄水,内分3 口,浇地2096亩。
  鸳鸯池 在县城东北60里,为白水、黑水、红水三河汇纳而成,形成一处大湖,海拔1200米,并有从南山豚獾河(野猪沟)下来的水也注于此池。西列沙丘、北阻夹山、东屹高岗有长城烽燧,南望田野,构成一处天然蓄水池。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甘肃省的大力支持下,酒、金两县合力建成鸳鸯池水库。
  暖泉湖 在县东15里堡周围,大湖一处,中有涌泉,冬夏常流,不涸不冻,人称暖泉。堡西有出地数1。亩,专靠此泉灌溉。
  九眼泉 在县西27公里,嘉峪关东坡下。泉水清碧,四季不竭,有小草湖一处,诸泉北流,汇成地湾坝,浇灌嘉峪关北田土 2204亩。
  第六节土壤酒泉,自两汉建置以来,即引祁连山雪水以溉田。境内众多河道,多发源于祁连山,出山分流下泄,形成广阔的洪水冲积面,除诸河道中下游土层较厚,可以种植外,其余沿山及边缘地带,则分布有大片戈壁和沙漠、荒旱的盐碱滩等。滩多雨少,石厚土薄。耕作土壤以灰漠钙土及灰栋漠钙土为主,属荒漠土类型,不宜耕作。
  岩质荒漠土 主要是石质山地,不宜于植物生长。主要分布于南部沿山7乡和北部怀茂、银达、三墩、临水的北部边缘。
  石质荒漠土 主要指砾石戈壁,分布于嘉峪关内外、怀茂以北,西峰、文殊以南及东洞、西洞、金佛寺诸乡之间。
  沙质荒漠土 主要为沙源、沙丘、沙岭地带。上坝乡以东,金佛寺以北,下河清以南以及下古城以北,清水、屯升以北等地。
  盐碱荒漠土 主要指干旱的盐碱滩、盐渍、沼泽、草甸等。分布于上坝营尔以北的狼窝泉、刺窝泉、芦芽滩和临水以东的黄泥堡滩,向东直连接莲花寺一带,怀茂的花城湖大涧沟等。
  灰漠钙土主要分布于北部泉水地带诸河流域,是酒泉县重要的农业耕作土壤和粮蔬油料产区。
  棕灰色漠钙土 主要分布在南部沿山7乡镇的广大洪积而上,以山洪灌溉田地,土质略呈棕红灰色,是酒泉县粮油作物及果品的重要产区。
  以上所述前4种土壤类型,一般都不适于耕稼,或仅可发展林地,培育草原。唯后两种土壤最适于种植作物,仅占全县总面积的27%o大都分布于诸河流的中、下游地带,形成片片绿洲。
  第七节气候酒泉县地处北温带,介于蒙新高原的夹角之间,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理纬度和海拔比较高。南有祁连山东西横亘,北有金山、黑山、夹山分布。南山高耸,诸峰终年积雪,阻隔着东南海洋温湿气候的交流。空气中水汽稀少,地上沙漠戈壁干旱缺水,终年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冬季寒冷,夏季干热,昼夜温差大,日照长,多风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表2-4 1946年度气温纪录表 平均气温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1 -5.4 + 1.6 -11.3 +8.7 -18.32 —().3 6.7 -7.0 13.9 -12.73 +6.8 8.8 —5.1 19.4 + 11.94 13.8 20.8 —6.4 29.6 -0.45 16.8 23.5 9.1 31.9 +3.66 21.2 28.6 13.3 35.4 7.77 23.5 3().9 16.0 38.2 11.68 22.9 30.9 15.5 37.3 9.59 16.4 24.8 8.1 28.8 1.01() 10.() 18.2 2.6 25.9 —6.311 —9.3 6.4 -6.1 14.6 -15.412 —8.3 -1.7 -13.4 4.3 -18.7酒泉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日照长、温差大、热量不稳定、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风大。
  日照长 光资源比较丰富,全年日照时数3033.4小时,每天平均8.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8,太阳辐射年总量145.6千卡/cm2,农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时数达1674.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55.1%,平均每天9.1小时,就全国来讲,属北方日照地区,一般作物普遍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温差大 冬季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寒潮的侵袭,气候逐渐转冷,夏季日照长,气温回升快,同时受周围荒漠气候的影响,使气温的冷热变化加剧,1月最冷,平均气温-5.4°C, 7月最热,平均气温23.5°C ,年较差31.5°C,极端最高气温38.4°C ,极端最低气温-31.6°C,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3.9°C,作物生长季3〜9月,平均气温日较差13.9°C〜14.9°C之间,这不仅使粮食作物有机物质积累多、品质好,而且使瓜果甜菜等作物含糖量增高。≤热量不稳定 年平均气温7.3°C, 7月平均气温21.8°C,元月平均气温-9.7°C≤ 0°C的初日平均为3月14日o ≤N5°C的初日平均为4月8日,终日平均为10月12日,间隔天数为197天。≤ 10°C的初日平均为4月27日,终日平均为10月2日,间隔天数160天;积温为2954.4°C ≤15°C的初日平均为5月23日,终日平均9月11日,间隔天数为123天,积温2290.3°C,可以满足小麦、蚕豆、胡麻、糜谷、洋芋、瓜菜和中早熟玉米的热量要求。泉水片麦收后,可复种耐寒性蔬菜和绿肥;洪水片除复种绿肥外,有些地方还可复种冬麦、油菜等作物。
  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仅8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148.8毫米。降水量随着地势高低有明显差异,由北向南地势渐高,降水量也逐渐增大,沿山地区年降水量为149.7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雨量大部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7.4%,而冬季仅占5.8%, 7月降水最多,为20毫米,12月最少,为1.3毫米。降水的年际变也很大,最多年份达156.7毫米,最少年份仅36毫米。特别是农作物生长季节,雨量一般不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无霜期短 早霜初日平均为9月24日 ,最早9月18日 ,最晚10月16日,相差28天;晚霜终日平均为5月16日,最早4月14日,最晚5月22日,相差38天。无霜期平均13()天,最长155天,最短105,相差46天,极大地影响了玉米等作物的生育期。晚霜越晚,危害越大,会造成玉米、瓜菜、胡麻等作物幼苗受冻。沿山各乡地势高,无霜期更短,一般不种喜高温、生长期长的作物。风多 全年平均风速2.4米/秒,8级以上大风年平均17.1夭,最多年份达40天,2、3、4月大风最多,月平均8.9天,最多达25天,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向随昼夜更替而有规律的变化,白天多东北风,夜间多西南风,清晨风速较小,风力2至4级,最大8级,六七月多干热风,影响农作物的发育成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正值小麦养花灌浆和胡麻初花期,是夏田作物成熟的关键时刻,若遇干热风,则对农作物影响很大。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
玉门县
相关地名
青海省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河西走廊
相关地名
横亘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明长城
相关作品
莲花寺
相关作品
酒泉金佛寺
相关作品
肃州新志
相关作品
汉书
相关作品
元和志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
大红泉
相关实物
小红泉
相关实物
崆峒山
相关实物
观音山
相关实物
昆仑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