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人 口
第一章 人口规模
第一节 总 数
历代人口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置酒泉郡后,从内地移民3次,人口剧增,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酒泉郡领9县,有18137户,76726人。
东汉,边地战争迭起,人口减少,至永平十八年(75),有12760户,69355人。
三国,属魏,连年战争,人口下降,有8672户,43360人。
晋,太康二年(281)至隆安五年(401),农业有一定发展,酒泉人口增为 30700 户,122800 人。
南北朝,北魏统一了北方,酒泉郡人口为24408户,97632人。
隋,仁寿二年(602)酒泉郡改为肃州,历经多次战争,人口减为7779户,38895 人。
唐,武德五年(622)肃州有2230户,8476人。乾元元年(758)肃州人口减为1731户,7118人。
元,至元十七年(1280)肃州路为1262户,8679人。
明,洪武年间箫州卫有5855户,13575人,嘉靖年间5632户,9963人。万历年间5352户,7986人。
清,雍正十三年(1735)肃州有2227户,8908人。嘉庆年间增为22537户,132295人。光绪年间22905户,107233人。宣统时32238户,161703人。
民国8年(1919),酒泉县有10922户,54593人。民国11年(1922),增为15874户,86933人。民国18年(1929),酒泉县大旱,饿死人甚多,人口减为7133户,35669人。民国28年(1939),人口回升为15357户,99819人。民国 30 年(1941),增为 15864 户,106703 人。民国 36 年(1947),有 17478户,131985 人。
建国后人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酒泉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和医疗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较快,由1949年的14. 36万人,1993年增为30. 26万人,44年人口增长110.72%,平均年增1. 7%。1975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由1975年以前增长3%,降为增长1%上下。
酒泉市1949年至1993年户数与人口年 份 户数(万户)人口(万人) 定基比% 环比%1949年 2.75 14.36 100 1001950年 2.75 15.17 105.64 105.641951年 2.88 15.98 111.28 105.341952年 3.11 16.88 117.55 105.631953年 3.19 17.65 122.91 104.561954年 3.32 18.20 126.74 103.121955年 3.46 19.71 137.26 108.301956年 3.80 21.04 146.52 106.751957年 3.73 20.98 146.10 99.711958年 3.74 21.04 146.52 100.291959年 3.94 24.02 167.27 114.161960年 3.77 20.07 139.76 83.56续表年 份 户数(万户) 人口(万人) 定基比% 环比%1961年 3. 59 18. 92 131. 75 94.271962年 3.63 17. 61 122.63 93.081963年 3.86 17.48 121. 73 99.261964年 3. 83 19. 21 133. 77 109. 901965年 3. 85 20.04 139.55 104.321966年 3. 89 20.76 144.57 103.591967年 3. 98 21. 56 150. 14 103.851968年 4.09 22.19 154.53 102. 921969年 4.09 21.89 152.44 98. 651970年 4.12 21.85 152. 16 99.821971年 4.22 22.52 156.82 103.071972年 4.37 23. 18 161.42 102.931973年 4.50 23. 93 166. 64 103.241974年 4.68 24.84 172.98 103.801975年 4.78 25.27 175.97 101.731976年 4.86 25.40 176.88 100.511977年 4.98 25.83 179.87 101.691978年 5.07 25.87 180.15 100.151979年 5.19 25. 92 180.50 100.191980年 5.37 26. 11 181.82 100.731981年 5.33 25.74 179.25 98.581982年 5.56 26. 16 182. 17 101.631983年 5.64 26.26 182.87 100.38续表年 份 户数(万户)人口(万人) 定基比% 环比%1984年 5.82 26.57 185.03 101.181985年 5.99 26.99 187.95 101.581986年 6.18 27.50 191.50 101.891987年 6.57 27.99 194.92 101.781988年 6.80 28.37 197.56 101.361989年 7.10 28.83 200.77 101.621990年 7.42 29.70 206.82 103.021991年 7.47 29.94 208.50 100.811992年 7.79 30. 10 209.61 100.531993年 7.97 30.26 210.72 100.53第二节城乡人口与人口密度酒泉市长期以来,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1944年有城镇人口2.49万人,占总人口 12. 58万人的19.79%;农村人口10. 09万人,占80.21%。1945年有城镇人口 2. 28万人,占总人口12. 83万人的17.77%;农村人口 10.55万人,占82.23%。
建国后,城镇人口由1949年2. 55万人,到1993年增为7. 3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7.76%增为24.39%。农村人口由11. 81万人增为22. 88万人,比重由82.24%降为75. 61%。
44年来,农村人口比重在75%以下,共12年,即1955至1957年、1959至1961年、1964至1968年、1993年;比重在76%~80%之间,共19年,即1950至1954年、1958年、1962 至 1963 年、1969年、1974至1975年、1985至1992年;比重在81%~85%之间,共13年。即1970至1973年、1976至1984年。1959年农村人口比重65. 24%为最低,1977年农村人口比重85.4%为最高。
酒泉市1949年至1993年城乡人口年 份 总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农村人口 (万人) 城乡人口比重(%) 城镇 农村1949 14.36 2. 55 11.81 17. 76 82. 241950 15. 17 3. 28 11.89 21.62 78. 381951 15. 98 3. 45 12. 53 21. 59 78. 411952 16.88 3. 38 13. 50 20. 02 79. 981953 17. 65 3. 50 14. 15 19.83 80. 171954 18. 20 4. 05 14. 15 22. 25 77. 751955 19. 71 5. 14 14. 57 26. 08 73. 921956 21.04 5. 18 15.86 24. 62 75. 381957 20. 98 5. 18 15. 80 24.69 75.311958 21.04 5. 03 16. 01 23. 91 76. 091959 24. 02 8. 35 15. 67 34.76 65. 241960 20. 07 5. 52 14.55 27. 50 72. 501961 18. 92 4.55 14. 37 24.05 75. 951962 17. 61 3. 39 14.22 19.25 80. 751963 17.48 3. 40 14.08 19. 45 80.551964 19.21 4. 78 14.43 24. 88 75.121965 20. 04 5.01 15. 03 25. 00 75. 001966 20. 76 5. 18 15. 58 24. 95 75. 051967 21.56 5.43 16.13 25.19 74.811968 22. 19 5. 45 16. 74 24.56 75. 44续表年 份 总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农村人口 (万人) 城乡人口比重(%) 城镇 农村1969 21.89 4. 30 17. 59 19. 64 80. 361970 21.85 3. 66 18. 19 16. 75 83. 251971 22. 52 3. 84 18. 68 17. 05 82. 951972 23.18 4. 12 19.06 17. 77 82. 231973 23. 93 4. 31 19. 62 18.01 81. 991974 24.84 4. 82 20. 02 19. 40 80. 601975 25.27 4. 98 20.29 19. 71 80. 291976 25.40 3. 75 21. 65 14.76 85. 241977 25. 83 3. 77 22.06 14. 60 85. 401978 25.87 3. 79 22. 08 14. 65 85. 351979 25. 92 4. 04 21. 88 15.59 84. 411980 26. 11 4. 08 22.03 15. 63 84. 371981 25. 74 4. 17 21. 57 16. 20 83. 801982 26. 16 4. 40 21. 76 16. 82 83. 181983 26. 26 4. 54 21. 72 17.29 82. 711984 26.57 4. 91 21. 66 18. 48 81. 521985 26. 99 5. 64 21. 35 20. 90 79. 101986 27. 50 5. 94 21.56 21. 60 78. 401987 27. 99 6. 09 21. 90 21. 76 78. 241988 28. 37 6. 36 22. 01 22.42 77. 581989 28.83 6. 51 22. 32 22.58 77. 421990 29. 70 6. 66 23.04 22.42 77. 581991 29. 94 6. 85 23.09 22. 88 77. 12续表年 份 总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农村人口 (万人) 城乡人口比重(%) 城镇 农村1992 30. 10 7. 14 22. 96 23. 72 76. 281993 30. 26 7. 38 22. 88 24. 39 75. 61民国34年(1945),酒泉县人口 128231人,土地面积8751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 15人。
1975年人口 25. 27万人,土地面积4069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62人。1985年人口 26.99万人,土地面积338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 80人。1993年人口 30.26万人,土地面积338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89人,比1945年增加74人,比1975年增加27人,比1985年增加9人。
1993年城关镇人口 6. 74万人,土地面积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 8425人。农村人口 23.3万人,土地面积199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 117人,各乡镇人口密度:西峰乡569人,泉湖乡330人,三墩乡233人,银达乡212人,果园乡180人,临水乡100人,铧尖乡98人,怀茂乡82人,黄泥堡乡20人,上坝乡181人,总寨镇148人,西洞镇124人,下河清乡111人,红山乡104人,清水镇95人,金佛寺镇76人,丰乐乡72人,东洞乡60人,屯升乡51人。其他人口(下河清机场等)0.22万人,土地面积138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 2人。第二章 人口构成第一节 民族酒泉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聚集之地。
民国36年(1947)有汉族128064人,占总人口 131985人的97.03%;少数民族3个,3921人,占2.97%。其中有回族1956人,藏族1824人,蒙古族141人。
1953年7月第一次人口普查,境内有民族5个。汉族172400人,占总人口 175855人的98. 04%;少数民族4个,3455人,占1. 96%。其中裕固族2200人,回族1200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55人。1964年7月第二次人口普查,有民族4个。汉族203746人,占总人口 206173人的98.82%;少数民族3个,2427人,占1.18%。其中回族1200人,裕固族1100人,其他少数民族127人。1982年7月第三次人口普查,有13个民族,共267046人。汉族263693人,占总人口 98.74%;少数民族12个,3353人,占1.26%。裕固族1868人,回族1260人,满族75人,藏族57人,壮族32人,蒙古族22人,苗族11人,哈萨克族8人,东乡族8人,朝鲜族6人,维吾尔族4人,土家族2人。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有17个民族,共300947人。汉族296730人,占总人口 98.6%;少数民族16个,4217人,占1.4%。裕固族2275人,回族1460人,满族158人,藏族117人,蒙古族91人,壮族42人,哈萨克族18人,苗族15人,土家族11人,维吾尔族8人,土族7人,锡伯族6人,瑶族4人,朝鲜族3人,东乡族1人,畲族1人。
1990年与1953年相比,总人口增加71. 13% ,汉族人口增加72. 1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2. 05%。1990年与1982年相比,总人口增12.69%,汉族人口增12.53%,少数民族人口增25.77%。第二节 性别民国11年(1922),男性比女性多0. 55万人,性别比例较正常情况105%,高8. 51个百分点。民国34年(1945),男性比女性多1. 41万人,性别比例较正常情况高出19.69个百分点,说明重男轻女,性比例不协调状况较为突出。
民国时期部分年份男女人口数和性别比例年 份 总人口 (万人) 男 (万人) 女 (万人) 性别构成% 性别比例% (女=100) 男 女 民国11年 (1922) 8. 69 4. 62 4.07 53. 16 46. 84 113.51民国28年 (1939) 9. 98 5. 22 4. 76 52. 3 47. 7 109.66民国34年 (1945) 12. 83 7. 12 5. 71 55. 49 44. 51 124.69民国36年 (1947) 13.2 7. 03 6. 17 53. 26 46. 74 113.9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制度,逐步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女性人口逐步增加,性比例趋于正常。1953年7月性比例111. 42%为最高,较正常情况高6. 42个百分点;1990年7月性比例103. 31%为最低,比正常情况低1.69个百分点。
建国后部分年份男女人口数和性别比例年 份 总人口 (万人) 男 (万人) 女 (万人) 性别构成% 性别比例% (女=100) 男 女 1949 年 14. 36 7. 56 6.8 52. 65 47. 35 111.181953年7月 17. 59 9. 27 8. 32 52. 7 47. 3 111.421964年7月 20. 62 10. 72 9.9 51. 99 48.01 108.281982年7月 26. 7 13. 63 13. 07 51. 05 48. 95 104. 28续表年 份 总人口 (万人) 男 (万人) 女 (万人) 性别构成% 性别比例% (女=100) 男 女 1990年7月 30. 09 15. 29 14.8 50. 81 49. 19 103. 311993 年 30. 26 15. 54 14. 72 51. 35 48. 65 105.57第三节 年龄1953年第一次普查,零至14岁(称少龄组,下同)76444人,占总人口175855人的43.47%; 15至49岁(称成龄组,下同)83179人,占47.3%;50岁以上(称老龄组,下同)16232人,占9.23%。形成少龄组人口大于老龄组人口,成龄组人口近一半的增加型结构。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少龄组90047人,占总人口206173人的43.68%;成龄组100206人,占48.6%;老龄组15920人,占7.72%。形成少龄组、成龄组人口增加,比重上升;老龄组人口减少,比重下降的趋势。仍属增加型结构。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少龄组92724人,占总人口 267046人的34.72%;成龄组 145249人,占 54.39%;老龄组 29073人,占10.89%。形成少龄组人口稳定,比重下降;成龄组与老龄组人口增加,比重上升。仍属少龄组人口比重大于老龄组,成龄组人口比重超过一半的增加型结构。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少龄组72474人,占总人口300947人的24.08%;成龄组187838人,占62.42%;老龄组40635人,占13.5%。形成少龄组人口减少,比重下降;成龄组与老龄组人口增加,比重上升,出现少龄组人口仍大于老龄组人口,成龄组人口超过一半的趋势,年龄结构正向稳定型过渡。第四节 文化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酒泉经济文化落后,受教育者少,文盲多。建国后,随着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947年的205人,1990年增为3670人,增加17倍;高中由411人增为35147人,增加85倍;初中由459人增为73191人,增加158倍;小学由8526人增为110107人,增加12倍。受教育人口由9601人增为222115人,增加22倍;受教育面由7.27%提高到73.8%,提高66.53个百分点。文盲由88560人减为45072人,减少49.11%。文盲率由67.1%降为14.98%,减少52. 12个百分点。
人口文化程度状况项 目 1947 年 1964 年 (二普) 1982 年(三普) 1990 年(四普) 备 注总人口 (人) 131985 206173 267046 300947 1、 大学人数内含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程度人口。 2、 高中人数内含中专和高中程度人口。 3、 小学人数内含曾读过私塾和小学程度人口。
大学(人) 205 689 1219 3670 占总人口 % 0. 15 0. 33 0. 46 1. 22 高中(人) 411 2397 22014 35147 占总人口 % 0. 31 1. 16 8. 24 11. 68 初中(人) 459 9893 43452 73191 占总人口 % 0. 35 4.8 16.27 24.32 小学(人) 8526 48589 95406 110107 占总人口 % 6. 46 23. 57 35. 73 36. 58 文盲人口(人) 88560 78457 69008 45072 占总人口 % 67. 1 38.05 25. 84 14. 98 零至5周岁人口(人) 33824 66148 35947 33760 占总人口 % 25. 63 32.09 13. 46 11.22 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由1947年的73人,到1990年增为738人,增加9倍。其中大学由2人增为12人,增加5倍;高中由3人增为117人,增加38倍;初中由3人增为243人,增加80倍;小学由65人增为366人,增加4. 6倍。
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项 目 1947 年 1964 年(二普) 1982 年(三普) 1990 年(四普)小学以上人口合计(人) 9601 61568 162091 222115每千人拥有 大学(人) 2 3 5 12高中(人) 3 12 82 117初中(人) 3 48 163 243小学(人) 65 236 357 366小计(人) 73 299 607 738总人口(人) 131985 206173 267046 300947第五节 职业建国后,从业人口增加,从业面扩大。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业人口 136535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为185812人,增加49277人,增长36.09%,其中商业工作者3323人,增加1.4倍为最高;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增加113人,增长95.76%;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增加1601人,增长62. 9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增1122人,增加47. 34% ;服务性工作人员增加1480人,增长39. 42% ;农林牧渔劳动者增加37809人,增长38. 73%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增加2092人,增长23. 76% ;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增加1737人,增长9. 17%为最低。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51.13%,到1990年增加为61.74%,提高10.61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劳动者提高8. 44个百分点,商业工作者提高1.00个百分点,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提高0.43个百分点,服务性工作人员提高0.33个百分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0.32个百分点,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提高0. 27个百分点,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提高0. 04个百分点。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降低0.22个百分点。
职业人口数项 目 1982年(三普) 1990年(四普) 人口数 (人) 占总人口 % 人口数 (人) 占总人口 %总 人 口 267046 300947 从业人口小计 136535 51. 13 185812 61. 7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8805 3. 3 10897 3. 6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2544 0. 95 4145 1. 3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2370 0. 89 3492 1. 16商业工作者 2379 0. 89 5702 1.89服务性工作人员 3754 1. 41 5234 1.74农林牧渔劳动者 97624 36. 56 135433 45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 18941 7. 09 20678 6. 87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118 0. 04 231 0. 08第三章 婚姻家庭第一节 婚姻建国前,妇女被看作私有财产,可以交换,转亲,换亲,可以金钱买卖,干涉、包办、强迫婚姻,抢婚、养媳、典妻、押妻等时有发生。富豪之家,可以一夫多妾,盛行早婚,一般结婚年龄:男18岁,女15岁或16岁,也有12、13岁结婚的。
建国后,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结婚年龄普遍推迟。50年代,结婚一般是男20岁,女18岁;60年代,男22岁,女20岁;70年代末,实行晚婚,男25岁,女23岁。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未婚64312人,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数228473人的28. 15% ,女性未婚率为24. 56% ,男性未婚率为31. 68% ,高于女性7. 12个百分点;有配偶151412人,占66.27%,女性有配偶率67.63%,男性有配偶率64.94%,低于女性2. 69个百分点;丧偶11433人,占5%,女性丧偶率7. 55%,男性丧偶率2. 5%,低于女性5. 05个百分点;离婚1316人,占0. 58%,女性离婚率0.26%,男性离婚率0.88%,高于女性0. 62个百分点。1 9 9 0年人口婚姻状况项 目 小 计 男 女 人口数 (人) 比重 人口数 (人) 比重 (%) 人口数 (人) 比重 (%)15岁及15岁以上 228473 100 115170 100 113303 100未婚 64312 28. 15 36487 31. 68 27825 24.56有配偶 151412 66. 27 74788 64. 94 76624 67. 63丧偶 11433 5 2878 2. 5 8555 7. 55离婚 1316 0. 58 1017 0. 88 299 0. 26在农村一些地方,存在早婚、近亲结婚,干涉、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问题。
第二节 家庭家庭规模受人口增长的制约和户数增长的影响。家庭规模情况: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每户平均4.2人;东汉,永平十八年(75),户均5.4人;三国,户均5人;晋,隆安五年(401),户均4人;南北朝,户均4人;隋,仁寿二年(602),户均5人;唐,武德五年(622),户均3.8人;元,至元十七年(1280),户均6.9人;明,洪武,户均2.3人;清,嘉庆,户均5.9人;清,宣统,户均5人;民国8年(1919),户均5人;民国18年(1929),户均5人;民国30年(1941),户均6.7人;民国36年(1947),户均7.6人;1949至1958年,户均5. 5人;1959至1968年,户均5. 2人;1969至1978年,户均5. 3人;1979至1988年,户均4. 6人;1989至1993年,户均4人。
家庭模式,几代同居的扩大家庭与联合家庭在减少,由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在扩大。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一对夫妇户、一代户和其他亲属、非亲属为3906户,占家庭总户数75587户的5.17%;二代户、二代户和其他亲属、非亲属,55166户,占72.98%;三代户、三代户和其他亲属、非亲属12280户,占16.25%;四代户、四代户和其他亲属、非亲属225户,占0. 3%;单身户与其他4010户,占5.3%。
家庭人口,6人以下户增多,6人以上户减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至3人户为30372户,占总户数的40.18%;4至6人户41675户,占55.13%;7至9人户3421户,占4.53%;10人及10人以上户119户,占0. 16%。第四章 人口普查根据全国统一安排,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进行了四次人口普查。调查登记的标准时间,前两次6月30日零时,后两次7月1日零时。基本项目;第一次为姓名、年龄、性别等;第二次增为9项;第三次增为19项;第四次增为21项。步骤分为:成立组织机构、抽调培训人员、宣传发动、普查登记、复查核实、手工汇总等。
人口基本情况。1953年总人口 175855人,男92628人,女83227人,性比例为111. 3%,最高年龄93岁。1964年总人口 206173人,比1953年增加30318人,增长17. 24%, 11年间每年平均递增1. 5% ;男10716人,女98997人,性比例108. 26%,最高年龄89岁。1982年总人口 267046人,比1964年增加60873人,增长29. 53%, 18年间每年平均递增1.4% ;男136370人,女130676人,性比例104.36%,最高年龄94岁。1990年总人口 300947人,比1982年增加33901人,增长12. 69%, 8年间每年平均递增1.5% ;男152922人,女148025人,性比例103.31%,最高年龄97岁。第五章 人口生育第一节 自然生育妇女生育状况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5岁至64岁妇女人数108246人,占总人口300947人的35. 97%,占女性总人数148025人的73. 13%。没有生育的32990人,占108246人的30.48%;生育的75256人,占69.52%。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1.98个。没有存活子女的33173人,占30.65%;有存活子女的75073人,(其中存活子女1个,21471人;2个,22945人;3个,11974人;4个以上至9个,18578人;10个,79人;11个,18人;12个,5人;13个,3人。)占69.35%。平均每个妇女存活子女数1.83个。
人口增长出生率 在20‰以下的有19年,即1975至1993年。21‰至41‰有17年,即1949至1962年、1972至1974年。42‰至57‰以上的高峰期有9年,即1963至1971年。1964年57.17‰为最高,1983年10.54‰为最低。
死亡率 在10‰以下33年,即1956至1957年、1962至1963、1965至1993年;10‰以上12年,即1949至 1955年、1958至1961年、1964年。1960年73. 15‰为最高,1980年4.27‰为最低。
自然增长1960至1961年为生少、死多,呈负增长,1960年负增长47. 36‰为最高,1961年负增长12. 47‰为最低。生少、死少,平稳增长25年,即1949至1951年,增长率为17. 98‰至19. 08‰; 1958至1959年,增长率为0. 63‰至10. 13‰; 1974至1993年,增长率为7‰至16.8‰。生多、死少,高增长18年,即1952至1957年,增长率为22. 06‰至31.12‰; 1962至1973年,增长率为25.21‰至46. 41‰。1964年增46.41‰为最高,1983年增5.42‰为最低。1949至1993年人口增长年 度 年平均总人口 (万人) 出 生 死 亡 自然增长 人数 (人) 出生率 (%。) 人数 (人) 死亡率 (%0) 人数 (人) 自然增长率 (%。)1949 14. 14 4550 32. 18 2008 14.2 2542 17. 981950 14. 77 4811 32. 57 2031 13. 75 2780 18. 821951 15. 58 5024 32.25 2052 13. 17 2972 19. 081952 16.43 5769 35. 11 2144 13. 05 3625 22. 061953 17. 27 6275 36. 33 2223 12. 87 4052 23. 461954 17. 93 6821 38. 04 2109 11. 76 4712 26. 281955 18. 96 7574 39. 95 2004 10. 57 5570 29. 381956 20. 38 6362 31. 22 1500 7. 36 4862 23. 861957 21.01 8456 40.25 1919 9. 13 6537 31. 121958 21. 01 7736 36. 82 5607 26. 69 2129 10. 131959 22. 53 6103 27. 09 5962 26. 46 141 0.631960 22. 05 5687 25. 79 16129 73. 15 -10442 -47. 361961 19. 5 6472 33. 19 8903 45. 66 -2431 -12. 471962 18.27 7257 39. 72 1677 9. 18 5580 30. 541963 17. 55 8467 48. 25 1271 7. 24 7196 41. 011964 18. 35 10491 57. 17 1975 10. 76 8516 46. 411965 19. 63 10409 53. 03 1910 9. 73 8499 43. 31966 20.4 9806 48. 07 1995 9. 78 7811 38. 291967 21. 16 9604 45. 39 1454 6. 87 8150 38. 521968 21.88 10025 45. 82 2072 9. 47 7953 36. 351969 22. 04 9934 45.07 1710 7. 76 8224 37. 311970 21.87 9416 43. 05 1493 6. 83 7923 36. 22续表年 度 年平均总人口 (万人) 出 生 死 亡 自然增长 人数 (人) 出生率 (%。) 人数 (人) 死亡率 (%。) 人数 (人) 自然增长率 (%0)1971 22. 19 9889 44. 57 1608 7. 25 8281 37. 321972 22. 85 9095 39. 8 1700 7. 44 7395 32. 361973 23. 56 7496 31. 82 1557 6. 61 5939 25.211974 24.39 5528 22. 67 1431 5.87 4097 16. 81975 25.21 4780 18. 96 1538 6. 1 3242 12. 861976 25. 34 4068 16. 05 1253 4. 94 2815 11. 111977 25. 62 3992 15.58 1239 4. 84 2753 10. 741978 25.85 4239 16. 4 1147 4. 44 3092 11. 961979 25. 9 4260 16. 45 1226 4. 73 3034 11. 721980 26.02 2973 11.43 1111 4. 27 1862 7. 161981 25. 93 3601 13.89 1196 4. 61 2405 9. 281982 25. 95 3747 14. 44 1460 5. 63 2287 8.811983 26. 21 2762 10. 54 1343 5. 12 1419 5. 421984 26.42 3251 12. 31 1404 5. 31 1847 71985 26. 78 3783 14. 13 1384 5. 17 2399 8. 961986 27. 25 5081 18. 7 1358 5 3723 13. 71987 27. 74 5224 18.8 1477 5. 3 3747 13. 51988 28. 18 4382 15. 55 1553 5. 51 2829 10. 041989 28. 6 4998 17. 48 1535 5. 37 3463 12. 111990 29. 26 4956 16. 94 1630 5. 57 3326 11. 371991 29. 82 4137 13.87 1662 5. 57 2475 8. 31992 30. 02 3846 12.81 1707 5. 69 2139 7. 12续表年 度 年平均总人口 (万人) 出 生 死 亡 自然增长 人数 (人) 出生率 (%。) 人数 (人) 死亡率 (%。) 人数 (人) 自然增长率 (%。)1993 30. 18 4331 14. 35 1623 5. 38 2708 8. 97第二节 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1955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等文件,开始向群众进行提倡晚婚和节制生育的宣传教育,医药部门销售避孕药具,医疗单位实施少量的节育手术。1964年成立了计划生育组织机构,采取专人常抓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宣传与落实计划生育的有关规定,使晚婚、晚育的人数迅速增加。从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1年计划生育工作停顿。1972年计划生育机构恢复后,逐步加强了领导,充实了人员。依靠各级党政与宣传、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和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广泛进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避孕节育的好人好事和典型经验等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责任制,把计划生育指标分解到乡镇与基层,列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同经济工作一起进行考核和奖罚,城乡医疗卫生单位紧密配合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连续多年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并取得明显成效,晚婚率由1986年54.68%,到1992年达到66.26%,提高11.58个百分点。节育率由1973年的60.78% , 1993年达到88.74% ,提高27.95个百分点。计划生育率由1984年的84.8%, 1993年达到99.95%,提高15.15个百分点。独生子女领证率由1980年的11.8%, 1993年达到12.43%,提高0.63个百分点。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1983年10月,县人民政府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1986年3月,市人民政府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受到省政府和国家计生委的奖励。晚婚状况年 度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晚婚率% 54. 68 26. 58 93. 69 68. 78 47. 24 58. 38 66. 26落实节育措施年 度 已婚育龄 妇女总数 (人) 落实节育 措施人数 (人) 其 中 节育率(%) 结扎(人) 放环(人) 1973 28853 17536 8605 6996 60. 781980 37119 30713 22908 6909 82. 741989 60927 54839 33796 19251 90. 011993 65431 58063 34137 22917 88. 74生育情况年 度 出生人数 (人) 计划内出生(人) 计划外出生(人) 计划生育率 (%) 一胎 二胎 三胎 小计 二胎 三胎 小计 1984 3251 2719 37 1 2757 477 17 494 84.81989 4290 3043 1068 1 4112 169 9 178 95. 851992 3724 2796 914 14 3724 1001993 4235 2850 1370 13 4233 2 2 99. 95独生子女领证年 度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89 1993独生子女领证率% 11.8 53. 11 83. 6 12. 09 9. 2 8. 44 1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