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清代的几种兵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7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清代的几种兵役
分类号: E265
页数: 2
页码: 192-193
摘要: 清军入关前,沿袭辽、金、元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实行“举族皆兵”的制度。初期,满洲贵族将满人部落编为红、黄、蓝、白4旗,后又增编镶红、镶黄、镶蓝、镶白4旗,合称满八旗。
关键词: 兵役制度 古代兵役 清代兵役

内容

清军入关前,沿袭辽、金、元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实行“举族皆兵”的制度。初期,满洲贵族将满人部落编为红、黄、蓝、白4旗,后又增编镶红、镶黄、镶蓝、镶白4旗,合称满八旗;公元1635年,又将蒙古人编为蒙古八旗;以后又将归降的汉人编为汉军八旗,共为24旗。旗兼有政治、经济和军事3种,而最主要的是战备、出征。旗兵战时集合旗下,披甲骑马出征;平时散处各户,参与生产和社会活动。“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满洲贵族就是依靠这种旗兵制度,统一了全国,并维持其统治。
  八旗兵的编役,清廷曾规定,凡年龄在16岁以上的男性旗人皆为兵,《清通典•兵志》载:“我朝八旗之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旗者,皆可为兵”。八旗兵为世袭兵役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为兵。
  二、绿营兵的收编和募集清军入关后,由于旗兵数量太少,远不能在全国布防,故大力收编明军,招募汉人为兵,以绿旗为营标,称为“绿营兵”。绿营兵是清朝统治甘肃的基本力量。
  三、新军的招募清朝末年,中国屡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反抗帝国主义的战争中,清王朝深受兵力不济、军威不振之苦。有鉴于此,一些思想比较进步的将领及人士提出,依照日本及西方国家的做法,编练新式陆军,简称新军。新军实行募军制,招募对象为20~25岁之壮丁。编练新军时规定:新军士兵服役3年,期满后,发给凭证,资遣回乡,列为“续备兵”,月给饷银一两,自谋职业;每年定期集中于州府,训练一月;如遇战事,即应召服现役。但自新军组建后, 并未如期资遣。民国成立后,这批新军又被改编为民国军队。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