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女子学校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511
颗粒名称: 安西女子学校概况
分类号: G529
页数: 3
页码: 180-182
摘要: 民国14年贡生出身的安西知事陈萱,顺应历史朝流的发展,积极倡办起安西第一所女子初级小学。当时想聘请一名受专门训练的女教师,也是十分困难。经社会多方推荐,聘请了县城柳贡爷之女柳瑾担任女子学校教员。教室设在县衙中山堂会议室,当时也称中山女子学校。
关键词: 文教史踪 女子学校 学校概况

内容

民国14年(公元1925年)贡生出身的安西知事陈萱,顺应历史朝流的发展,积极倡办起安西第一所女子初级小学。当时全县有2万多人口,居住在县城的只有1000多人。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校读书的学生中没有一个女学生。当时想聘请一名受专门训练的女教师,也是十分困难。经社会多方推荐,聘请了县城柳贡爷之女柳瑾担任女子学校教员。教室设在县衙中山堂会议室,当时也称中山女子学校。学生是由知事和社会人士一同发动民众送女孩子入学读书。她们是:殷淑贞、李发茂、王银贵、张淑芳、张菊秋、杨文淑等10余人。由于教员刘瑾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是靠父亲在家辅导自学的,所以女校课程设置也就只开设了国文、修身二门课。国文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以识字为主。修身课除每周星期一男女学生集中到县衙中山堂,利用升旗仪式由县衙知事宣讲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提倡新生活等内容外,更多的时间是以学习《女儿经》,背诵“女儿经、细心听、早早起、岀闺门、烧茶汤、敬双亲、父母骂、没吱声、见人来、就转身……” 等修身之道。学校只办了一年多,到民国16年(公元1927年)肃州驻防军吴廷璋兵变,县衙被占,学校也就自行解散。同年县衙改为县府,新上任的县长曹馥,也是一名有政绩的地方官员。他任职后,说服地方人士,将失学的女学生又动员到县城孔庙小学读书,男女合班授课。到民国31年(公元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全国的抗日爱国宣传已深入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民众的爱国思想、民族意识,都大大提高,男女平等之呼声之盛。歧视女性受到舆论指责,这时学校已有70多名女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6.2%。后任县长鲁玉生主张男女分校,恢复安西女子学校。此时,校址选设在老君庙三官楼,首任校长谢富国,教员杨春和、吴昌。到民国35年(公元1946年)校长为王曜,又新增了一名女教师王淑芳(敦煌人),当年有首届高小毕业生:狄中秀、李秀莲、金淑贞、张青秀、黄月英、李玉莲、桂香等10余人。次年,又调任校长殷树毫,新增加教师何玉莲(女,青海湟中县人,毕业于师范专科学校,能歌善舞,特长于音乐、美术)。何任教后女子学校的文艺活动比较活跃,受到社会上的好评。1949年秋学校又调任校长段延岭,聘任教员高树滋、王泽民、张希才、吴昌等4人。当年女校还招收了家在学校附近的七、八名男生。设三个复式班,一个单班,共六个年级,学生近百人。同年9月28日安西解放,10月7日新旧政府交接完毕,教育科长王中录宣布女子学校和渊泉小学(孔庙小学)合并为第一完全小学。校长由教员选举苏兴荣担任,教师由县教育科统一调配9人组成。两校合并后,女生锐减,到1950年春季开学,只有10余名女学生到校。分析原因,主要是当时群众对共产党政策不了解,封建思想严重,趁合并的空子,不让女孩出门读书,更不让与男孩同堂就读。1951年县妇联会牵头,向县委、县政府建议,男女学校分开,培养更多的女性人才。
  当年三月,政府派县教育科干部陈百川负责筹办安西县女子学校。校址选设在县城东门口原佛教协会的庙宇中,并动员第一完小就读女生归属女校。县妇联还从街道民众识字班中选了一部分学龄女孩进女校读书。5月,校长赵存瀛、教员王淑芳(女)、赵凯军、高登寿、王明德到任,按照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正式授课。此时女学生已恢复到60多名,学校走上了正轨。1954年,因女生增加, 校舍狭窄,教室不足,县文教科提请县政府同意后,又将女子学校并入安西县第一完小,学校名称为:“安西县一区小学校”。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瓜州文史第一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