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概况(2015年)瓜州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地处东经94。45,97°00,,北纬39°52,41°53,之间。东临玉门市,西通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相连,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接壤。是连接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交通枢纽。县境东西长185千米,南北宽220千米,面积2.4万平方千米,一般海拔1150-2000米。地区编码620922,邮政编码736100,长途区号0937。2015年,全县辖15个乡镇,年末常住人口14.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7万人,占35.4%;乡村人口9.62万人,占64.6%。男性人口7.49万人,占50.3%;女性人口7.4万人,占49.7%。城镇化率35.41%。全县人口出生率11.18%。,死亡率5.05%。,自然增长率6.13%。。
瓜州是移民大县,整建制移民乡6个(民族乡4个),移民人口8.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有汉、回、东乡、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县政府所在地渊泉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坐标东经95。46',北纬40。32',海拔1178米。
瓜州早在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时为西戎地,秦为月氏、乌孙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属酒泉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建冥安、渊泉、广至三县,隶敦煌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瓜州。宋、元相沿。明设罕东卫。清雍正元年(1723)置安西卫。雍正二年(1724)置安西直隶厅。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安西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府为安西直隶州。中华民国二年(1913)改为安西县。1949年10月,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2006年8月更(复)县名为瓜州县。
瓜州属中温干旱气候,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相对湿度低,冬冷夏热,风大沙多,昼夜温差大。1986—2005年20年中,年均降水量49.2毫米,年均蒸发量2577.4毫米,年均相对湿度39%;年平均气温9.2弋,不低于10弋积温3582.9℃,平均无霜期146天。瓜州是中国西北地区典型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已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棉花、蜜瓜、枸杞、中药材成为农村重点产业。养殖业有肉牛、肉羊、猪、鸡、兔等。瓜州蜜瓜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土特产品有枸杞、甘草、锁阳等。2004年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安西县为“中国蜜瓜之乡” “中国锁阳之乡”。2015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5.5%。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0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8.1万亩,总产量3.3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3万亩,其中,棉花10.3万亩,瓜类10.7万亩,蔬菜3.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186.46万亩,森林覆盖率5.27%,活立木蓄积量39.95万立方米。全县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64亿元,牛羊饲养量79.03万头(只),其中,牛饲养量2.59万头,羊饲养量76.43万只,累计牛岀栏8951头,羊出栏33.24万只。
瓜州矿产资源居全国前列,境内已探明矿藏42种,140个产地,矿产地密度5.63个/千平方千米,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1000亿元,资源丰度41彷元/平方千米,开发利用度较高矿产有铅、锌、金、铁、花岗岩、石英石等。主要工业产品有黄金、白银、贵金属、电解铅、锌精粉、铁矿石、铁精粉、铁球团、花岗石板材、大理石板材、高纯硅等。
1992年列为国家级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20种,列入国际濒危动物贸易公约保护种类14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鸟类42种。
瓜州风能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风库”之称。风能密度174瓦/平方米,日平均风速不低于3米/秒,可利用天数年均百天以上,年有限风能时间6000小时以上,风能资源利用前景广阔。国家看好瓜州风力资源,2005年10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列入国家发展计划。2007年建成10万千瓦风电场。2008年,国家规划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瓜州作为主要布局区域,掀起风电开发建设高潮。2010年底,风电装机规模达到380万千瓦,成为全国风电装机第一县、新能源产业百强县。2015年,全县建成风光电场37个,装机645万千瓦,累计发电32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光伏发电从无到有,装机达到150兆瓦。瓜州是甘肃旅游资源大县。境内有文物古迹46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点2处(汉长城遗址、锁阳城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著名的有榆林窟、锁阳城、东千佛洞、桥湾城等。瓜州又是汉代大书法家草圣张芝的故乡,是唐玄奘西行求经九死一生之地,是红西路军最后征战的地方。1988年建成“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李先念主席、徐向前元帅分别题词题写塔名。瓜州县全力打造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石窟文化、边关文化品牌,建成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取经博物馆,锁阳城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积极打造中国“书法之乡”和西部文化重镇,中书协组联工作会、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等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在瓜州成功举办,瓜州县被命名为“全省书法家创作基地”。201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3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业收入26.5亿元,增长20%。全年参加兰洽会等省市节会6次,组织县域招商35次,签约项目47项,落实到位资金208.1亿元。
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省最大的农业灌溉水库一双塔水库有效库容1.3亿立方米,保灌面积42万亩。形成以昌马、双塔、榆林河、桥子四个灌区干支斗农渠配套的农业灌溉体系。全县电网电力全方位覆盖,在甘肃省率先实现农村电气化县。兰新铁路复线、兰新第二客运专线、敦煌铁路、国主G30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瓜(州)敦(煌)高速公路、国道215线、省道314线贯穿县境,实现乡、村通油路,通班车。农业机械普及农民家庭,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县。2015年,全县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2.42万公顷,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6.5%。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饮用水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83%,城区绿化覆盖率38.56%,万元GDP能耗降低率3.86%。
2015年,全县普通中学8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专科以上录取率84.7%, 本科录取率39.5%,义务教育巩固率99.3%。初(高)中及小学在校学生22512人普通高中招生1215人,在校学生3559A;职业高中招生194人,在校学生307人;初中招生1686人,在校学生5077人,初中“五合率”60.2%;普通小学62所,招生1599人,在校学生10106人。城乡幼儿入园率100%,在园幼儿3463人。全县教职工人数1644人。1994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率先在全国实现基本扫除文盲县。2004年以来连续10年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广播电视覆盖全县,有线电视延伸至乡村,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96%,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2011年县城区实现有线电视数字信号整体转换。2015年末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129个,其中医院3所。卫生机构床位数611张。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653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259人,注册护士346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人员18人。妇幼卫生机构1个,人员16人。全县有乡镇卫生院14所,床位数219张,卫生技术人员258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2%,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6人。2000年全县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全省体育先进县、全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县、全省平安县等荣誉称号。
201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低2.1、3.3和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10亿元,第二产业33.3亿元,第三产业24.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6:49.1:36.3。全县完成财政收入9.8亿元,与上年持平,完成本级财政支出12亿元,同比增长17.6%。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亿元,增长8.4%。其中,城镇15.7亿元,增长9.5%;乡村4.5亿元,增长4.8%。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50元,同比增长9.3%,人均消费性支出20876元,增长9.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7%,下降3.8个百分点。老乡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1元,同比增长10.8%,人均消费性支出11575元,增长9%;移民乡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52元,同比增长25.5%。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3896人,创劳务收入5.18亿元。贫困群众劳务收入占人均收入的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