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关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435
专题名称: 土门关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796.pdf
专题类型: 交通

专题描述

土门关藏语称“火尔藏香告”。位于我县曲奥乡北侧10公里处,距县城拉卜楞7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02。56',北纬35°25',地处海拔高度约为2160米。土门关是由四川、青海经甘南藏区通往兰州的主要隘口,历史上依此为“关内”、“关外”、“内地、草地”、“藏区、汉区”的主要关界。土门关以南为夏河界,境内群山峻立,峡谷纵横,丛林茂密,草地坡缓滩大,水草丰茂,以北是临夏州的主要粮产基地之一。兰郎公路穿越关口。 据《河州志》记载,土门关规模为二十四关之首,此处山高险峻,西北侧有大力加山峰余脉五山,东南隔大夏河与太子山相望,两侧高山耸立,关墙跨大夏河横卧于两山之间,形成屏障。古时为重要军事要塞,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据史料记载土门关修建于明洪武年间,由西北向东南走向两山之间夯筑土墙,长约二华里,宽六米,高九米余,十分坚固。关门就设在靠西山根处(距今兰郎公路约30米)关门南北坡是“人”字形。大约在25。〜30。之间。 据史料记载,土门关曾建有关门、城楼。城楼为二层,雕梁画柱,雄伟奇观,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土门关被辟为藏、汉、蒙茶马互市的场所。关门早开晚闭,商旅人等出入关口“关上有驻军巡查,私茶出境,拿官治罪”,关门与城楼直到1949年以后,才被拆除。关墙外有护城壕,宽丈余,深八九尺,解放初期尚隐约可见。土门关“关墙以东到西(即从大夏河岸边到五山山腰)共长567.6米,全系黄土筑成。而残存的关墙全长只有410.6米,由三段组成,上段长132米,这一段在关门以西,也是最完好的一段。正门处残墙高10.5米,墙基残宽16.6米,残顶宽5.2米,墙基宽度与墙顶宽度从关门开始,越向上延伸越窄。中段长167.6米,残墙高6.7米,墙基残宽2.6米,残顶宽1.7米。下段(沿河段)长11米,基残宽12米,顶残宽1米。被毁去的关墙全长157米,其中一部分为兰郎公路所占,一部分为水渠所占、一部分被群众取土所毁。(见《临夏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267页)。土门关如今虽关墙颓塌,城楼失存,但残存的关墙沿山脊蜿蜒盘旋齐上,依然呈现出当年的雄关英姿。特别是土门关以北的科托山梁、杨家沟沿等处的烽堠遗址,更为古老的关口增添雄风。 土门关西北方与莫泥关、老鸦关为邻,东同石嘴、尕只巴、般板岭毗连。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