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婚俗、迎亲婚礼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298
专题名称: 藏族婚俗、迎亲婚礼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321.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迎亲婚礼,这是婚姻必不可少的仪式,当然选在黄道吉日举行。按藏族习惯,农历正月初三、初五、二月十一,十月十七日都共认为嫁娶吉日。因春节期间所备饮食充足,举行婚宴方便,一般于正月初三或初五者甚多。迎亲者由新郎、媒人以及新郎之兄弟等三至五人组成,提前一天到女家,亲家双方都在同一个村子或邻村者当天往返。送亲者由新娘的舅、叔和兄弟组成,人数一般都在两人以上。迎娶时,男方要带一整套服饰让新娘穿戴,从头到脚须换上婆家的衣饰。待新娘装点完毕则开始出闺,先跟随一本家族女长者,绕自家房屋的中柱转三圈,寓意对娘家的留恋,再回过头来向父母叩头,以谢养育之恩。这时母亲亲手将一条锦质哈达系于女儿衣领上,以表慈母的祝愿。然后,身着盛装的新娘在自己的婶嫂姐妹和村里姑娘、妇女们的挽扶簇拥下缓缓出门,徒步行至村外,开始登鞍上马,娘家妇女们仍紧送不舍,这得男方出钱谢送。由于藏族群众视白色为吉祥象征,新娘的座骑也必须是匹白马。上马后由娘舅或兄长牵着缰绳上路,迎送亲双方的人员也都同时上马,赶着陪嫁驮子的牲口出发。 临近男方村子的路上设有迎亲酒,藏族称之为“兰木强”。敬酒者先以恭敬的口吻和吉祥的言语向送亲者问侯,然后用双手将缠着哈达或羊毛的酒瓶敬给送亲人里的年长者,而接酒者用右手无名指向天空弹祭三次后饮一口,再传与其他人,即使不饮酒的人也得将所敬之酒接过来,向天弹祭后退之。至男方家门口,还有一道敬酒关,藏语称之为“果强”,敬酒方式与前相同,但所敬之酒不是瓶装,而是盛在八宝碗内,碗口边缠有羊毛。所设敬酒越多越显得隆重和对送亲者的尊敬。新娘应在村口下马,这时有几位男方家族中已婚并上有公婆及丈夫,下有子女的妇女前去迎接新娘。她们将新娘扶下马来左右挽扶,让新娘低头缓行。至门前向前叩三头,以示对婆家的尊敬。这时送亲的娘舅或兄长伸手将新娘的帽沿往后轻拉一下,以示别忘身后的娘家。大门内侧有一长辈男子,手持一卷经书,朝刚踏进门坎的新娘头顶轻点一下,以示驱逐邪气。新娘进屋先得坐锅灶前铺的白毡上,以表结识新的灶神。稍坐片刻后便退入偏房,也就是洞房,由妯娌、小姑等亲近人陪伴,外人一概避而不见。新娘退入洞房后,宴席随即开始。婚宴的席位排列也有讲究,坐席首的有几位长者,称之为压炕者,他们稳坐不动,也不必为送亲的“阿襄”们让位。“阿襄”,藏语即娘舅、妻舅的称谓,也是对送亲者的专称。随“阿襄"们之后便是按年龄大小排列就坐其他客人。参加婚宴的客人也并非同时到齐,如有后到者年龄大于先坐者,先坐者即起身让位,无论任何场合都是如此,这也是藏族群众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婚宴的菜肴纯属藏餐,有蕨麻米饭、手抓肉、藏包、烩粉条以及花卷馍、油炸馍等,还有糖果点心、香烟瓜籽等摆设。先让客人饱餐,然后开始斟酒。除个别农区一般用自制青稞酒外,其他地方多用购于市场的白酒。酒斟在众多小形八宝、龙碗内,让客人轮回传饮。酒至半酣,便在客人席上出现此起彼伏的歌声,至此婚宴进入高潮。送亲的娘家人在酒曲里唱出要爱抚新娘的嘱托词,婆家人唱出善待新娘的保证词,其他客人则唱吉祥如意、婚姻美满、早生贵子等祝福词。送亲的娘舅为新郎系腰带,边系边致系带祝词。媒人当着迎、送亲双方及宾客、众人之面,一一清点新娘的嫁妆及陪赠物,并转告女方家长对婆家的重托。接着几位年青的村里妇女合唱泼水歌,她们边唱边向媒人和“阿襄”们泼水,以索取“曲达尔”(藏语;意即水费),索取之钱用作日后妇女们聚会玩耍的费用。这些寓意深刻而情形活跃的仪式结束后,送亲的“阿襄”们准备启程返回,男方须挽留,但除返程较远者外,一般不肯留宿。送走“阿襄”之后,其他客人依然饮酒唱曲,玩至深夜。至此,一场婚礼圆满结束。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