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县供销社食用菌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唯一号: 290931020230000686
机构名称: 迭部县供销社食用菌厂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447.pdf
行业类型: 批发和零售业
地址: 迭部县
前置机构: 迭部县供销社
起始时间: 1985年7月
结束时间: 1989年

机构描述

县供销社食用菌厂成立于1985年7月,属集体所有制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经营食用菌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类菌种的培育及技术推广,野生类菌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其前身是供销社食用菌试验室。 本县食用菌栽培业,从1982年起由县供销社协同县科委,在县城西河滩建成木耳栽培场地。1983年县社派专人负责木耳场的技术管理工作,当年收获黑木耳500多斤,得到了州科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县政府并号召全县农村大力发展黑木耳人工栽培。为能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县供销社成立了食用菌试验室,举办技术培训班10余期,并生产供应菌种。从1982年到1988年7年中,先后给全县木耳专业户提供菌种10万余瓶。食用菌试验室在推广和发展迭部黑木耳生产的同时,先后又进行了小批量的猴头菌、平菇、凤尾菇、金针菇、银耳、灵芝等10多个品种的人工栽培试验,均获成功。其中猴头菌、平菇两个品种,有气候适宜,栽培方法较简便,产量高,经济价值可观,原材料来源丰富等特点。 1985年5月,县供销社报请县政府批准,在食用菌试验室的基础上建成食用菌厂。利用原农副公司办公室改建了厂房640㎡,初步形成年产猴头罐头10吨的人工栽培加工车间;扩建6000㎡的木耳场地及全套喷雾设施,当年点种耳棒2万多根。1988年新建玻璃暖房315㎡,辅助配套房屋144㎡,围墙350㎡,总投资16万元。1985年底,该厂试制的“山珍猴头"罐头,在甘肃省供销系统加工产品评比会上,被评为“开发性优质产品将”。1987年,报经国家工商局审定,批准使用《山青》牌注册商标,并经省标准局计量所审定验收,批准颁布了甘肃省“山珍猴头”罐头企业标准。 该厂在1982年〜1990年中,生产木耳栽培菌种及各类菇类菌种11.7万瓶,供应全县木耳专业户、集体企业和单位60多家。1989年后,因市场疲软而使该厂生产发展受到影响,造成产品滞销,过期、报废1万多元,无力维持生产,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