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河曲种畜场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1020230000557
机构名称: 甘肃省河曲种畜场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1061.pdf
起始时间: 1958年6月

机构描述

又称河曲马场,1958年6月建立,行政隶属甘肃省畜牧厅管辖,其主要任务是“养马为主,养牛、养羊为辅”,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形式进行河曲马的保种选育工作。当初马场成立时,马匹主要源于平叛中收容和反封建斗争中没收的马匹。1959年9月,甘肃省畜牧厅派工作队来玛曲,对河曲马进行多项调查。1960年10月,中共甘南州委决定将洮江县河曲牧场并入河曲马场,并从洮江县代管的牲畜中调拨1.75万头适龄母畜扩建为河曲种畜场,当时有干部21名,工人255名,马4043匹,牛12853头,羊1863只。1964年5月,甘南州兽防队抽调技术人员组成河曲马土种选育工作组,在曼日玛乡筹建河曲马土选群。1972年国家投资9万元,马场职工、干部投入劳力3894个,修建河曲马场“两渠一坝一站工程"(即团结渠、自力渠、拦水坝和电站)。1976年7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转兰州军区后勤部、军需部、省农场《关于河曲军牧场交接情况的报告》,正式将“河曲军牧场(因其属8083部队的牧场,也称83军牧场)”及兰州采购站一并移交地方。移交后与河曲种畜场合并,称“甘肃省良种牛羊试验繁殖场”。1979年2月改称“甘肃省河曲种畜场",由甘肃省农牧局直接领导。 河曲马场,座落在河曲马的中心产地——玛曲县境内,背靠黄河向北流段,南与曼日玛乡为邻,西、北与欧拉乡接壤,东以黄河为界与四川若尔盖辖麦乡依水相连,全场占地面积466平方公里,折合699009亩,其中水域面积8396亩,城乡居民点用地360亩,交通用地1645亩,难利用地19142亩,一般海拔在3300~4000米之间。截至1990年底,全场有人口1365人,其中干部38人,工人257人,离退休及遗属供养人员158人,牧业人口912人。马场场部下设“三科一室”即生产科、财务科、保卫科、办公室及5个牧业生产队,场内设有寄宿制小学、卫生所、商店、电视传播台、放影队、邮电所、粮站、牧工商所、县农行分离处、干酪素厂、饲料加工厂、电站等;服务经营单位在外有临夏接待站、驻兰办事处、驻拉萨经销店等。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