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县藏族中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1020230000539
机构名称: 玛曲县藏族中学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94.pdf
地址: 玛曲县
起始时间: 1980年3月19日

机构描述

玛曲县藏族中学是全日制民族类寄宿制完全中学,隶属玛曲县文化教育局领导。招生对象以全县牧民子女和藏族干部子女为主,其宗旨是逐步在玛曲藏族牧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给省、州民族大中专院校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新生。据统计,从1984年首届初中毕业到1990年,初中共毕业106名,有60.4%的毕业生升入州内中专,19.8%的毕业生升入高中,升学率达80.2%。 (一)沿革 1980年3月1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玛曲县民族中学在县城创建,当时称玛曲县民族中学,系寄宿制独立初中,李彦章任校长,牛应禄任副校长,杨兆林任教导主任,教师4人,招收37名新生入学。修建校舍5栋36间,建筑面积654平方米。1981年招收新生11名,在校学生46名,设两个教学班,其中一个班是根据各乡寄宿制小学毕业升入县民族中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缺课的实际而特设的预备班,预备班为一年,翌年正常升级进入初一学习。是年,学校有教职工5人,扩建校舍4栋26间,500平方米。 1982年招生10名,在校学生48名,设3个教学班(含一个预备班);有教职工13人;同时购买东风牌汽车1辆,修建车库和扩建职工宿舍6间125平方米。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来玛曲视察时,亲临藏中指导并捐赠人民币1万元作为“班禅基金”,极大地促进了县民族中学师生教学学习的积极性。1983年扩建校舍2栋14间,269平方米。教材以青海省编译的译本为主。学校招收9名新生入学,有教职工18人,学生54名,分4个教学班(含1个预备班)教学。1984年7月首届初中毕业学生16名;9月招收新生17名,全校共有75名学生,分3个年级4个教学班进行教学;10月份附设小学部,招收新生18名;是年,修建太阳能采暖办公室8间,154平方米,同时学校设立“班禅奖学金制度”,并相应地制定了实施办法。1985年有教职工21人,有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4个班,小学2个班。扩建校舍2栋,10间,192平方米。9月欧拉乡个体户道尔巴为学校捐资1000元人民币,木西合乡木拉村群盖活佛捐资500元一并存入“班禅奖学金”中。 1986年学校更名为“玛曲县藏族中学”,时有7个教学班。其中初中4个班, 小学3个班,在校学生147名,其中初中74名,小学73名;有教职工24人。是年初中毕业学生12名;同时修建理化实验室太阳能采暖房1栋和家属宿舍1栋10间,215平方米,构筑砖石围墙周长约800米。1987年7月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初中招生25名,小学38名,分8个教学班,初中和小学各4个班。在校初中生63名,小学生111名,共174名。构筑砖石围墙周长1500米。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四有”人才,对学生全面实施《五育学分制》,对教职工在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实行奖优罚劣,结合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定了《教师职务评审考核细则》。1988年7月初中毕业学生14名;9月招收新生77名,其中初中23名,小学54名,共有在校学生213名,其中初中70名,小学143名,分9个教学班教学。其中初中4个班, 小学5个班;有教职工29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10月县人民政府聘任德高望重的该校教师次知木为学校名誉校长。同时学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常规管理制度和各类量化表册,如:教职工业务档案,“五育学分制”学籍管理档案,质量分析表等,并实行纪律卫生评比流动红旗,为改进校风校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月,经州、县联合督导评估以总分68分的成绩达到合格。是年完成了首次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工作,聘任中教一级职称的5人,二级职称的1人,三级职称的3人;小教二级职称的3人,聘任职务的共12人,占教师总数的57.1%O1989年7月初中毕业学生18名;9月学校升格办成完全中学,初中招收新生33名,高中招收新生11名,全校在籍学生126人,共有教职工28人;同月附设小学部与尼玛寄宿制小学合并为县藏族小学,迁往县藏族中学西侧新址。 1990年夏,代表玛曲县中等学校赴甘南州参加文艺汇演,获得6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编导奖。秋季参加了全州藏族中学生藏文作文竞赛,获得了高中组一、二、三等奖全部名次,初中组除获得一等奖外,同时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 (二)民族师资队伍 为了加强藏族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于1981年在文教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举办了关于《教育学》基础知识学习的第一期民族师资培训;1984年举办关于《藏数学、藏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第二期民族师资培训。特邀西北民族学院多识、马进吾教授和合作师专赛仓教授分别于1986年暑假和1988年暑假举办西北五省区藏语《语法》、《诗学》讲习班。1989年举办第三期民族师资培训,主要学习藏语语法、藏数学、汉语拼音等。 1986年开始县藏中逐步加强了对学校教师经常性的业余培训,由该校教师次知木担任藏语文辅导教师,柳海生、贡保南杰、卓玛才让先后担任藏数学辅导教师,每周星期二、五课外活动时间辅导,辅导内容主要是藏语文《正字法》、《语法》、《诗学》、《因明学》等;藏数学是初高中《代数》、《几何》等。 (三)职业技术教育 1988年开始开展“3+1”职业技术教育,进行畜牧兽医专业基础知识培训。1989年在高中增设藏汉翻译和文秘专业课程,教材自选自编。 (四)组织机构 1、党群组织:1984年成立工会组织,设主席1人,会计1人。1985年建立中共玛曲县藏中支部,支部委员3人,书记1人。1988年6月1日成立少先队大队,由副校长或团总支书记担任大队辅导员,同年,县藏中妇女小组成立,设组长1人。1989年成立共青团玛曲县藏中总支,下设6个团支部。团总支委员3人,书记1人。 2、行政组织:校长1人,副校长1〜2人,下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各设主任1人。根据学科分设教研组,有文科教研组(含政史地),理科教研组(含音体)。另有图书、仪器、电教等都隶属教导处领导。总务处下设会计、保管和大灶管理员。 (五)财产 1990年包干教育经费14万元,独立建帐核算,文教局会计监督,生均经费1120元,勤工俭学收入5720元。 学校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合120亩;校舍建筑面积2187平方米,有教室7座(346平方米),其中有会议室、教研室、办公室、图书室、仪器实验室、库房、水房、车库、大灶、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及燃料房;体育设施有足球场1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联合器械、双杠、单杠等;图书室1间,藏书800余册;仪器实验3间(60平方米),有初中理化生物实验仪器一整套,实验桌、柜、架基本齐备;音乐器材有手风琴、脚踏琴各1架;电教设备有电视机、放像机各1台;课桌凳200套;东风牌汽车1辆,牧场1处有大小牲畜24头。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