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县中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1020230000538
机构名称: 玛曲县中学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92.pdf
地址: 玛曲县
起始时间: 1973年11月

机构描述

玛曲县中学是玛曲地区中等教育的第一所全日制学校,施教对象为职工子弟,有汉、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的学生。生源主要由城关小学输送。学校位于县城团结西路。占地89378平方米,合134亩,建筑面积2714平方米。 (一)沿革 1973年11月建校时有学生85名,其中高中42名,初中43名,分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个教学班。教职工有9人,学校校舍建筑面积480平方米,董志英任学校革委会主任。1974年学校平整了篮球场,购置了一些体育教学设备,开展篮球、乒乓球和单双杠等项目的体育活动o学生有108名,其中藏族13名,女生44名;初中65名(初一38名,初二27名),毕业27名;高中43名(高一21右,高二22名),毕业17名。教职工有14人。1975年“工宣队”进驻学校,并根据州县教育部门计划安排,开办学制为二年、按中专学历对待的第一届民族师范班,招收各乡牧民子弟中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29名入校学习。同时扩建校舍520平方米。 1976年初中改为三年制,全校设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3个班,高中2个班,民族师范1个班;在校学生209名,其中初中156名,高中71名,民族师范班29名;女生90名;少数民族学生66名;教职工22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行政8人。全校师生中有中共党员3人,共青团员47人,红卫兵111人。是年,高中毕业35名,初中毕业9名,全部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去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锻炼;民族师范班29名学生毕业后分赴各乡,大部分担任民办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977年学校招收第二届民族师范班学生19名,着重为牧区培养懂“双语”的教学人才。 1978年底工宣队撤出学校,教学秩序逐渐走向正轨。1979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该校在全县率先制定《关于教职工事假、病假、旷工、超假的处理意见》(后被县文教局转发全县执行),从而收到明显效果。同时,组织广大师生,自己动手,修整400米的跑道1条和足球场、排球场各1个,解决了学校体育教学和师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为此,1981年8月甘南州第二届足球运动会在玛曲县中学召开,以中学队员为主的玛曲县代表队获得冠军。1982年以中学为主体的玛曲县青少年足球队,代表甘南州参加全省青少年足球赛。1983年8月第三届全州足球运动会再次在玛曲县中学召开,玛曲县足球队又一次夺得桂冠。是年共有学生390名,其中初中284名,毕业66名,高中106名,毕业41名,教职工33人。1987年高中部学制改为3年,当年高中无毕业学生。是年有学生347名,其中初中245名,毕业57名;高中102名;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36人。 1990年省、州投资40万元,开始修建1187平方米的太阳能教学楼。截至年底有学生225名,其中初中128名,高中97名;男生113名,女生112名;汉族143名,藏族57名,其它少数民族25名;有共青团员65名,少先队员30名;初中3个教学班,高中4个教学班,其中职业高中1个班。有教职工34人,专任教师33人,行政1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25人,中专和高中7人;中级职称7人,助理级12人,员级3人;教职工中汉族22人,藏族4人,回族8人;有中共党员8人,共青团员14人;女教师5人;学校藏书资料11900余册,价值1785元;有理化生物仪器室230平方米,有教学实验仪器358台(件),价值1.95万元及柜橱等设备;开展的体育锻炼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单双杠、乒乓球、吊环、爬杆、两操一课等;开设的课程初中有: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和劳动技术等课;高中有: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生物、体育和劳动技术等课。 (二)毕业学生 建校以来共有初高中毕业生1774名,其中初中1169名,高中605名;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数有231名,其中大专院校录取的有41名,中专学校录取的有190名。毕业生中走向社会的有85%的人就业,除在县内党政、企事业单位工作外,一部分人在外地工作。 (三)师资来源 主要靠国家分配的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担任课程。所缺教师从县内小学教师中调整。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下发后,在原有教师和每年新分配的大学生基础上,一方面采取招聘办法弥补教师缺额,另一方面通过自学考试离职进修来加强师资力量。 (四)课程设置与教材 按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置课程。1979年前采用甘肃省编教材。1980一1983年采用全日制十年制全国统编教材。从1984年起采用全国统编初、高中课本。 (五)学制 1973〜1976年为四年制(初中2年、高中2年);1976〜1965年为五年制(初中3年、高中2年),1986年起改为六年制(初中3年、高中3年)。 (六)经费 教育经费为国家拨款。自1980年实行经费包干以后,由文教局根据每年师生人数确定工资和其它费用,一次划拨,学校自行建帐。根据全年所拨经费,由学校掌握通盘考虑,合理使用,年终向财政报帐审核,并接受县文教局和县审计部门的审核。 (七)组织机构 截至1990年县中学设有校委会、教导处、中共玛曲县中学支部、共青团玛曲县中学总支、教育工会和少年先锋大队等组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