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秀玛寄宿制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1020230000534
机构名称: 欧拉秀玛寄宿制小学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85.pdf
地址: 欧拉秀玛
起始时间: 1984年3月

机构描述

欧拉秀玛寄宿制小学是一所以藏族为主的民族类全日制初级小学。1984年3月在原西柯河羊场小学的基础上建立,当时有教师6名,学生20名,县文教局任命次知木为校长,张喜德为副校长,才让扎西为教导主任,采用五省区协编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县文教局拨购牛款2000元,不足款额乡政府给予解决,购牛54头,办起校办牧场。1984年有教师9人,学生74名,入学率34%。1985年在校学生75名,经常到校39名。1986年3月有学生54名;牧场有牛50头,收入580元;勤工俭学收入2000元。1989年有教职工7人,临时工6人;适龄儿童272名,在校学生18名,分5个教学班进行教学。1990年欧拉秀玛乡政府为了改善寄宿学生的生活,经过多渠道筹资、征收教育费附加和集捐资1.88万元,办起学生大灶,一半补助学生口粮款,另一半由学生家长承担。到年底学校有3个年级,6个教学班,76名学生,全是藏族儿童,其中女生36名。入学率为35.1%。上完三年级升四年级,一般动员到县藏族小学上学。学校有教职工7人,全部为藏族。其中女教师1人;共产党员2人;中专学历5人,高中学历1人;和尚岀身1人。学校占地22.5亩,建筑面积39间878平方米,其中教室270平方米,牧场有牛64头;有双人课桌凳70套,数学教具1箱,体育器材有篮球架1副等。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