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日玛寄宿制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1020230000532
机构名称: 采日玛寄宿制小学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84.pdf
地址: 采日玛
起始时间: 1958年9月

机构描述

1958年9月乔科公社建立小学,当时由于采日玛隶属乔科公社,采日玛地区的牧民子女,在乔科小学上学。1962年初,采日玛从乔科分出独立建乡,采日玛小学也从乔科小学分建。6月任雍正中为校长,教师2人,分定居和畜群两个教学点教学,当时有学生39名,分2个班,开设语文、算术2门课程。1963年6月有教师3人,学生60名,只有一、二两个年级。1964年修建校舍1幢,土木瓦顶结构房屋7间。1966年县人民委员会拨款2万元,建校舍12间。是年,有学生11名,教师3人。1968年5个大队,各办小学1所,全社有学校6所,在校学生发展到119名。是年冬〜1969年春,由于四川“红城”叛乱使学校一度处于停办状态。5月份公社小学停办,12名教师全部分派到大队办学,到年底全社大队小学5所、生产队小学2所共7所小学,有155名学生,适龄儿童179名,入学率65%。1971年6所学校有学生201名,有教师18人。1973年共有教师15人,其中公办7人,民办8人;学生201名,其中一年级189名,三年级10名,四年级2名。是年公社小学3个教学班30名学生,勤工俭学积累现金929元。1975年6所学校,有学生310名,其中一年级225名,二年级46名,三年级27名,四年级9名,五年级3名,校内外适龄儿童292名,已入学261名,入学率86.2%;夜校11所,在校学员1135人,脱盲99人。1976年6所学校,15个教学班共有391名,其中一年级234名,二年级84名,三年级39名,四年级26名,五年级8名;共有适龄儿童298名,已入学280名。公社中心小学在校学生有117名,共有教师23人,其中公办10人,民办10人,社请专职教师3人。是年,首届高小毕业8名。1977年开设会计训练班一期,有学员20人,到年底全社6所学校共有学生431名,校内外适龄儿童317名,入学率89.9%;有公办教师11人。其中公社中心小学有6个教学班(含会训班),180名学生。1978年公社中心小学学生达到200余名,高小毕业22名。同时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辟学农基地5亩,种植蔬菜,除分给师生食用外,大部分在该公社出售作为勤工俭学收入。是年,因办学成绩突出,受到中共甘南州委、州革命委员会的表彰。1979年随着牧村有关责任制的施行,学生人数急骤下降,全社6所学校有学生77名,教师27人。1980年全校教师20人,其中公办11人,民办9人,1名社请教师;6所学校有学生83名01981年3月根据民族牧区的特点和多年的办学经验,公社中心小学改办为“寄宿制小学”,寄宿生每月享受6元助学金;大队小学全部停办,学生集中到公社寄宿制小学上学,当时有学生38名,教师14人,其中民办4人。是年,县上拨专款新修两栋教室和一栋教师宿舍。勤工俭学活动除继续种植菜园外,还开展了拾杂骨、挖药材等活动。1982年全社学校1所,5个教学班,48名学生,11名教师。1983年有教师14人,其中公办12人,民办2人;学生继续下降,5个班只有19名学生。1984年全校有教师13人,学生65名,入学率24%,5个年级6个教学班,高小毕业3名。是年,县文教局为了解决采日玛小学因地面地势低洼水路不通,尤其一到夏秋雨季更加严重,校舍处在水泽之中的困境,下决心拨专款将学校迁建到后面山坡平台处,同时拨购牛款2000元,从该乡以优惠价购牛20头,办起学校牧场。1986年10月全校共有教师10人,其中党员2人,藏族7人,回族3人,招聘教师4人;在校学生85名,5个教学班,毕业5人。是年,生产队开始给每生每天补助0.40元,学校给每生每天发0.20元的助学金。同时对没有完成教育合同的队干和家长采取罚款措施,对超额完成动员入学任务的队干从罚款中给予奖励。1987年9月有教师8人,其中招聘5人;有学生50名。1989年采日玛乡麦科村牧民群众,为了解决该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捐资办起麦科村学。是年,全乡2所小学有教师8人,另有临时工6人;全乡共有适龄儿童202名,在校学生46名,分6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截至1990年学校有教师8人,其中公办4人,招聘4人;党员1人,团员2人;女教师2人;专科1人,中专2人,高中4人,初中以下1人;已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小教高级1人,一级1人;另有教学辅助人员7人。在校学生138名(含美科村学),入学率为41.4%;两校5个年级8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有42名,二年级38名,三年级28名,四年级19名,五年级11名,当年毕业7名。学校占地23.6亩,校址有新旧两处。新校址有校舍41间,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其中教室252平方米,学生宿舍192.5平方米,教师宿舍210平方米,其余为办公用房;旧校址有土木瓦顶房屋2栋21间,约400平方米,课桌凳有90套 (双人),厕所3间,篮球场一个。校办牧场有牛42头,年产值约500元。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