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寄宿制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1020230000530
机构名称: 欧拉寄宿制小学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81.pdf
地址: 欧拉乡安茂沟口
起始时间: 1958年9月

机构描述

1958年9月始建于欧拉乡安茂沟口,当时由马如华负责学校工作,有学生130名,教师4人,校舍只有3顶牛毛帐篷。年底随乡政府迁至欧拉寺院附近,招收欧拉与藏科两乡的牧民子女入学。1959年藏科学校兴办,隶属欧拉学区管理,两校有学生100名,教师7人。1960年有教师8名,学生24名。1961年9月有学生39名。1962年6月由于寺院开放等原因,学生一度下降到10名。年底,藏科学校跟随藏科乡划归青海省甘德县。1963年学生增加到53名,学校有教师3人,入学率只有20%;乡人民委员会为了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的积极性,补助学生单衣、绒衣各50套,书包50个。1965年有教师5人,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达到104名,其中一年级92名,二、三年级为复试班10名,四年级2名,1966年学生人数急骤下降,只有24名,平均每名教师有4名学生。1967年学校发展为完全小学,校名更改为“红湖小学”。1968年全乡3所小学,有教师7人,学生182名。1969年欧拉公社办起4所大队帐篷小学,全社(乡)5所学校共有教师11人,学生460名,经常到校224名,占学龄儿童350名的40%。1971年学校发展到每个大队有1所学校,全社共有7所学校,有学生350名,教师19人。1974年学生达到397名。1975年学生有所下降,有386名,其中一年级237名,二年级73名,三年级38名,四年级22名,五年级16名。1976年县革命委员会为了解决牧民子女的中学教育问题,在欧拉公社中心小学开办戴帽初中。其中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初中分为普通班和民族班,民族班在校寄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授课。一、二年级以藏文为主,三年级以上以汉文为主;教师27人,其中公办10人,民办17人;在校学生424名,高小毕业18名;挖中药材750公斤,拾牛粪、拾杂骨勤工俭学收入1750元。1977年3月全公社8所学校有教师37人,其中民办24人;学生467名,其中中学生33名。1978年由于师资不足等原因,欧拉初中普通班两期毕业9名,民族班两期毕业50名后,戴帽初中撤销。1979年随着牧村经营体制的逐渐变革,多数学生回家放牧,全社8所学校有教师35人,而学生一度降到46名。1980年学生人数有所回升,全社8所学校,有学生180名,教师17人。1982年大队小学全部撤销,并入公社中心小学。是时,有学生42名,教师18人。1983年7月全校有教师19人,学生45名。1984年学校根据20多年的办学经验改办为寄宿制小学,采用五省区协编教材进行以藏语为主的“双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单科加授汉语文。因此,学生人数有所增加,达到94名。是年,县文教局拨购奶牛款2000元,以优惠价购牛31头,开始办起校牧场以解决寄宿生的吃奶喝茶问题。:1986年9月有教师11人,5个教学班,75名学生。1987年4月有5个教学班,98名学生,其中一年级48名,二年级17名,三年级18名,四年级5名,五年级10名;校内外学龄儿童262名,已入学87名,入学率33.2%;高小毕业7人;教职工15人,其中民办1人,招聘4人。1988年11月有教师12人,临时工7人;在校学生36人,5个教学班。截至1990年底有教职工10人,其中男6人,女4人;中专1人,高中9人;公办4人,招聘5人,民办1人;藏族9人,汉族1人;小教一级1人,二级4人,共产党员1人。另有临时工6人(炊事员、放牧员、挤奶员);在校学生139名(其中女生60人),入学率为45%。学校占地13.2亩,校舍建筑面积1067平方米,其中教室7座315平方米,学生宿舍443平方米,教师宿舍213平方米,校办牧场有牛78头,年平均收入500元,校办粮油加工点有粉碎机1台,柴油机1台,奶油分离器2台,缝纫机2台,压面机1台。教学设施有双人课桌凳120套,数学教具和自然教具各1箱,体育器材有篮球架1副,滑梯1个。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