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仓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唯一号: 290930020230000203
人物姓名: 琅仓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1/002
起始页: 0940.pdf
性别:
出生年: 1900
卒年: 1988
籍贯: 甘肃省夏河县

传略

琅仓(1900〜1988)法名尕布藏乐和希加措,甘肃省夏河县人。自幼出家夏河美武新寺为僧。1907年,被选为拉卜楞寺3世琅仓的转世灵童,迎入拉卜楞寺,成为4世琅仓活佛。经历多年苦修,取得“多仁巴格西”学位,先后任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和夏河甘加白石崖寺法台及拉卜楞寺“更登巴堪布”(类似嘉木样贴身秘书)。琅仓在1928年,为5世嘉木样入藏留学募化集资,赴呼伦贝尔盟讲经,并在内蒙创建了拉旗格尔寺,他将募集的2.5万两白银,由天津经印度送达西藏,即留居郭莽学院进修1年,再由原路返抵内蒙。他在内蒙讲经建寺的10年中,每到冬季,即转居北京,因喜京剧而结识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李万春等艺术名家,并与其中一些名家成为至交。1940年,5世嘉木样丹贝坚参学成归寺,提出编演法王松赞干布为题材的藏戏,琅仓接受这一重任,根据民间传说和藏史资料,用安多口语创作了歌颂藏王松赞干布在沟通汉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的藏戏《松赞干布》和《冉玛乃》等剧本。并以安多民歌、民间说唱、僧歌、僧曲、法舞及民间舞蹈为基础,汲取京剧与西藏藏戏的艺术手法,创作出安多藏戏(南木特儿)的唱腔、道白、音乐及表演程式。由于5世嘉木样的支持倡导和琅仓的精心组织编排,1946年冬,第一台藏戏由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的60余名学员在德央宫大院内演出。琅仓饰唐太宗,僧俗数千云集观看,盛况空前。建国后,被聘为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翻译科顾问和编审,定级发薪。但在反封建斗争扩大化时,他被错定为“日本特务”,被捕入狱4年,无罪释放。“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开始后,他因是安多藏戏的创始者,又以散布“封、资、修”为罪名再陷囹圄7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冤案彻底平反,政府拨款为他整修“昂欠”(住所),寺院亦为其配备了秘书。平反后,任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五省(区)藏戏研究顾问,省、州、县政协委员,夏河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及拉卜楞寺寺管会副主任等职。琅仓除创作安多藏戏,还潜心研究藏戏理论和诗词歌赋及佛学传记的整理。完成的作品有《顿月顿珠》、《意乐•罗摩衍那》、《达巴登巴》、《松赞干布》、《妙音仙女赞》、《智慧仙女赞》、《红、黄文殊菩萨赞》、《五世达赖诗镜注释妙音欢歌例解》等。1988年,琅仓因心脏病圆寂于拉卜楞寺,终年89岁。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