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噶绕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唯一号: 290930020230000183
人物姓名: 喇嘛噶绕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1/002
起始页: 0931.pdf
性别:
出生年: 1835
卒年: 1895
籍贯: 甘肃省卓尼县

传略

喇嘛噶绕(1835〜1895),全名贤巴图道布•更噶加参,佛号察罕呼图克图,俗称察罕葛根(蒙语)或喇嘛噶绕(藏语),汉语称白佛。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出生于今甘肃省卓尼县。更噶加参幼年入寺,年长后随师俄旺扎巴游学蒙古及新疆蒙区。其时,新疆蒙区瘟疫流行,他诵经消灾,被群众称为察罕葛根。返回故里后,曾在察道寺(今临潭闫家寺)、拉卜楞寺拜师习经。继又赴新疆,其足迹曾遍历天山脚下的土尔扈特、博格达、哈巴河等地,被相曲才丹郡王奉为福田。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一带的回族、维吾尔族人民在太平天国起义及陕甘回民反清斗争的影响下,在天山南北起兵反清。后来反清起义被地方势力利用,成为他们搞封建割据的武装力量,新疆各地相继发生战乱。白佛看到地方不靖,生灵涂炭,即在西耐衍寺奉还戒律,破戒从戎,因有功于清廷,被册封为阿吉呼图克图及将军之职。同治帝颁诏书:朕得知呼图克图更噶加参对大清社稷屡建功勋,他如有所求,可径直禀报朝廷(译文),并赐“更噶加参呼图克图”金印。同时将其在阿勒泰兴建的寺院命名为“承化寺”。因承化寺的兴建,其地形成一个大的居民点,哈萨克族、汉族群众大量迁入阿勒泰一带,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同治三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勘分界约记》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并抢劫寺庙,寻衅闹事。光绪二年(1876年)沙俄军官擅闯承化寺,更噶加参即命寺僧收缴他们的武器,俄方又派军官率军来“调查”,更噶加参又解除他们的武装,俄军官被其责问得张口结舌,但沙俄一再扩大事态,目的是拖延交还伊犁的谈判,清廷迫于沙俄淫威,劝更噶加参赴藏布施朝觐。在藏期间,正值廓尔喀(尼泊尔)加紧策划派军入侵西藏,白佛受命调停,平息了危在旦夕的战事,光绪帝特颁赐“笃信禅师”封诰。光绪十二年(1886年)秋,白佛返京暂住。1888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隆吐山失守,清廷即命驻藏大臣撤兵,值此危难之际,畏洋人如虎的显贵们又想起更噶加参,推荐他去调停。他曾在五台山塑造宗喀巴佛像,并在其故乡建起扎西曲科林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圆寂于该寺。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