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喜饶在甘、青藏区从事的革命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86
颗粒名称: 三、喜饶在甘、青藏区从事的革命活动
分类号: D231
页数: 5
页码: 11-15
摘要: 喜饶,男,汉族,原名叫刘永珍,系青海湟中县人。1919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时从青海蒙藏学校毕业后,到南京西藏补习学校读书两年。1936年至1940年7月在重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读书,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开除。1941年1月,在重庆曾家岩50号八路军办事处接受叶剑英分配的任务,到甘、青藏区开展革命活动。1946年8月在夏河县被国民党政府以“共产党嫌疑”逮捕,押往兰州监禁。1948年9月被人保释出狱。1949年9月,在兰州接受解放军一野副司令员兼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张宗逊的派遣,到甘、青藏区招生。解放后,在青海省劳改局、省民委等单位工作。1966年9月蒙冤入狱。1972年12月被无罪释放。1985年6月病逝,享年66岁。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 喜饶

内容

三、喜饶在甘、青藏区从事的革命活动
  喜饶,男,汉族,原名叫刘永珍,系青海湟中县人。1919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时从青海蒙藏学校毕业后,到南京西藏补习学校读书两年。1936年至1940年7月在重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读书,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开除。1941年1月,在重庆曾家岩50号八路军办事处接受叶剑英分配的任务,到甘、青藏区开展革命活动。1946年8月在夏河县被国民党政府以“共产党嫌疑”逮捕,押往兰州监禁。1948年9月被人保释出狱。1949年9月,在兰州接受解放军一野副司令员兼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张宗逊的派遣,到甘、青藏区招生。解放后,在青海省劳改局、省民委等单位工作。1966年9月蒙冤入狱。1972年12月被无罪释放。1985年6月病逝,享年66岁。
  1939年,在重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读书的边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疆各地青年,为了寻求革命真理和民族解放的道路,以藏族进步青年平措汪杰、吴振纲为首,秘密建立了 “藏族共产主义革命小组”。之后,他们经常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和《群众》等进步报刊,努力掌握党的革命理论和民族方面的方针政策。为表示抗日和革命到底的决心,他们曾以“共产主义小组”的名义给斯大林和毛泽东写信,并通过学校和进步教员转交给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1940年,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发展到近40人。为便于活动,他们组建了各地藏族青年“旅渝同学会”,作为共产主义小组的外围组织。其主要宗旨是:加强各地藏族青年之间的联系,为藏族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这时,正在蒙藏学校学习的青海籍青年喜饶,也参加了这个组织。由于他热情高,工作积极,表现突出,逐渐成为同学中的核心人物。随着组织的日益扩大和活动的日趋公开,被国民党学校当局察觉,并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破坏和瓦解。他们先将吴振纲开除学籍,遣送回夏河拉卜楞原籍。一月之后,平措旺杰和喜饶也被开除学籍。是年7月,他俩经人引荐结识了邹韬奋先生,后由邹联系,介绍给重庆曾家岩50号八路军办事处,受到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和办事处首长王梓木的接见。叶参谋长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和被校方开除的原因等,欣然接受他们参加革命的请求,并分配两人到西康和甘、青藏区进行革命活动。1941年2月10日,喜饶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七贤庄1号)后,即将沿途出行情况电告了叶剑英。同年3月喜饶抵达拉卜楞后,5月初同吴振纲、水振东、杨生英、王仲甲等人,在卓尼达子多山林里建立从事革命活动的秘密领导小组,制订了19条行动纲领。此后,他们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在拉卜楞、青海、河南蒙旗、卓尼、临潭、岷县等地,开展地下革命活动。联络各族进步青年,组建了有150多人参加的“拉卜楞革命青第一章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
  年同学会”、“拉卜楞青年联谊会”、“藏文研究会"、“合作社”、“藏民同乐会”等进步组织。为更广泛的接触群众,喜饶转移到青海苏户(河南蒙旗)等地,组建了当地的“藏民同乐会”和“藏民文化研究会”。同年9月,喜饶来到兰州。1942年4月10日,喜饶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将他们到甘、青藏区后的革命活动及工作情况,向叶剑英发电作了汇报。电称:
  剑英同志:
  甲、去年元月离渝,一同有凭错纲解(指平措旺杰)同志,至四川广元被扣,我单独于3月间到拉地蒙(指夏河县拉卜楞地区和青海河南蒙旗),当与黃正清协助在藏民学校服务,并在拉寺研究藏文。同年元月,请假随黃河南亲王离拉赴青界之苏户,后又随他去青海。青马以为我有别的思想,再三盘问。后即来兰。10月再度赴拉,在拉寺研究藏文。十二月末国立拉卜楞职业学校新校长介绍去该校任训育组长。三月前往卓尼、临潭招生,共八、九十人。
  乙、工作情形:(一)去年五月,拉组织一同学会;(二)又在苏户设一藏民同乐会,在拉设一藏文研究会。各会人数:拉卜楞青年同学会,现在有一百五十余人。藏文研究会现有十余人。藏民同乐会,因在草地交通不便,未详。本年,再设拉卜楞青年同学会两处(卓尼、梅伍两地),并在拉设合作社。
  丙、(一)请中央暂借一万元,作经济基础。(二)中央请派文书和数学教员各一名。(三)边地虽有热心青年,但因军火缺乏,不能实现,请发盒子枪两百支,子弹万发。(四)派一人到延安受训,是否可以。
  抄叶希饶10号
  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给喜饶复电,指出秘密工作之要点:
  (一)每半年将工作情况向兰办处报告一次。(二)广泛展开群众间的联系。(三)费用由兰办处领。
  喜饶从兰州回来后,遇到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的一位教员来拉卜楞接管职业学校,他凭借师生关系,在国民党中央直属边区拉卜楞党部谋得职务,后又在拉卜楞职业学校合作社兼职。他利用这个公开身份,在去临潭、卓尼、岷县等地招生时,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他的这些行为,招致了国民党军政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当局的不满,即下令撤销“拉卜楞青年同学会”,限制会员的言论与行动自由。喜饶所任的公开职务也被免除。1943年,喜饶与吴振纲离开拉卜楞赴青海各地。他们以做小生意为掩护,走庄串村,广泛接触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宣传革命道理,鼓动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反对马步芳军阀的残酷压榨和疯狂屠杀。并秘密组织“藏族人民解放委员会”。此后,他俩返回拉卜楞,进一步联络卓尼、临潭的会员,准备伺机起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后因奸人告发,举义失败,事虽未成,但声势颇大。
  1946年8月,喜饶在拉卜楞镇被国民党军警以“共产党嫌疑” 逮捕,押往兰州李家湾狱中监禁,受尽凌辱和磨难,直到1948年9月经人保释出狱。喜饶出狱后,为逃避国民党特务的追踪迫害,便流亡到甘、青、川三省交界的拉摩(今郎木寺)地区,积极开展民族上层人士的工作,发动群众,筹措资金,设法购买枪支弹药,暗地做迎接解放的准备工作。
  1949年8月初,甘肃东部的一些地区相继解放,解放军正向兰州四周合围挺进。喜饶闻讯后欣喜若狂,他立即从郎木寺星夜赶到临潭旧城,召集骨干力量和进步人士,布置迎接解放军西进的工作。不料,在秘密开会时,突遭匪特袭击,当场牺牲1人。喜饶只身逃脱,躲在旧城以北甘沟、羊沙等地的老百姓家里。后来,他在当地群众的掩护协助下,翻过莲花山,来到临洮县城,找到解放军一野一兵团政委傅志华等。他们听了喜饶汇报的情况后,由一兵团政治部主任曾涤送喜饶到兰州。后受一野副司令员兼兰州市军管会主任张宗逊派遣,喜饶赴甘、青藏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招收学员。他带领黄培德、韩志华两人从兰州出发,途经洮沙、临洮、会川、临夏、临潭、卓尼、岷县和夏河,到青海的同仁、循化、化隆、乐都、民和、贵德、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18个县,共招收了250多名各族第一章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
  学生。这些青年经过革大三部的短期学习培训后,都派往甘、青藏区开辟工作,成为解放初期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骨干力量。招生结束后,1950年1月,喜饶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委员。1月9日,他参加了青海省各族各界联谊会。是年12月被派往中央民族学院第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于1953年毕业后到青海省工作直到去世。喜饶的一生是辛辛苦苦为革命奔波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默默无闻地为人民谋求解放的一生。他平凡而光辉的事迹,将永昭青史。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