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族关系
分类号: D562
页数: 4
页码: 609-612
摘要: 秦前民族关系周武王伐纣,组织以庸、蜀、羌(白龙江流域氐羌)等为主要力量的9部联军推翻殷商奴隶主政权后,周与西边诸部族一段时间保持着和睦气氛。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关系

内容

一、解放前的民族关系
  秦前民族关系周武王伐纣,组织以庸、蜀、羌(白龙江流域氐羌)等为主要力量的9部联军推翻殷商奴隶主政权后,周与西边诸部族一段时间保持着和睦气氛。
  羌人无弋爰剑之孙部族,分徙甘肃南部及白龙江流域,其大部部落经常侵夺兼并弱小部落,由于羌部落经常分裂,形成各自为阵的白马、参狼、氐等诸多分支部族。
  秦至唐时期羌汉关系秦在羌道境设关堡,对羌采取御治政策。汉初,统治阶级势力伸展到羌道后,羌人不断向东进击。
  两汉、三国至晋,统治阶级腐败,地方官吏、贵族、地主对境内聚居羌人压榨奴役,引起羌人或羌汉无数次联合暴动,统治者派兵残酷镇压,阻滞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宕昌羌人部落对南北朝政权两面应付,争取外援,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成为中原大国的附庸,最终被消灭。唐贞观元年在本县境置宕州与怀道县后,中央政府对县境羌人实行羁縻安抚政策。地方以峰贴良马,北部河谷所产沙金贡朝廷。
  蕃汉关系唐初,吐蕃时常侵边。盛唐后期,吐蕃大举进侵唐境陇地,强迫县境羌汉人民充当奴隶,所过之地,残杀老弱,焚毁庐舍,破坏生产。唐军亦以杀害吐蕃俘虏报复,劳动人民残死在攻伐战争和双方统治阶级的屠刀之下。
  宋立国后,专力防内,无力对外。县境吐蕃经唐末、五代到南宋300多年的休养生息,百业遂兴。王韶“开熙河”后,宋对吐蕃采取团结政策,组织蕃兵保卫边塞,设置“茶马互市”,进行“货田交换”,加强汉族与吐蕃经济联系,促进汉蕃团结,巩固边防。
  元、明中央政权对县境内聚居和与汉族杂居之蕃(番)人民采取怀柔政策,汉族与番族保持着和睦相处关系。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起至明末天启间,县境番民向朝廷贡马和方物者络绎不绝,皇帝“赐钞、彩币表里有差”。入朝上贡的有八楞东岔湾、林家山、立节、华年城、铁坝、阿木族番,人数颇众。其中,好地坪番人入朝进贡16次。万历七年、十六年两次进贡人数240人。后于十三年至天启三年间曾5次入朝进贡。峰迭、瓜咱、少哈等族番人、僧人17次入朝,嘉靖五年七月进京人数286人,万历七年242人。大峪族头、博峪番人进贡14次。
  由于地方官府和土司头人的压榨,万历十五年西固番民起事,刘文讨之。二十年,杀贼桥和官鹅番民又起事。
  清时,县境番人依然承受着地方统治阶级及土司的重重压迫,番人不断起事反抗清地方统治者和土司的残酷统治,官府施以军事镇压。史载:康熙十三年“夷番侵界,民散他方”(指西固)。四十七〜四十八年,西固及八楞番人起事,“杀伤官兵民”。同治七年,西固番人掀起抗清斗争,遭清兵镇压。光绪六年,番人哈力、古旦巴聚众4000人反清,哈力,古旦巴伏诛,番人死伤甚众。二十二年,山后四旗番民不堪杨土司残酷剥削、举事抗粮,构成流血事件。
  民国时期,地方军阀与国民党县府官员相互勾结,对县内臧族人民经济上榨取,承袭清朝暴政,变本加厉,引起藏汉人民不断反抗。军阀联合官府警察、官兵血腥镇压。民国3年,瓜子沟藏民聚众造反,亦遭官兵镇压。是年,西固上河一带“提团”造反,攻打县城,县府警兵依赖城中洋人平息势态。33年,插岗等地藏民反抗卓尼设治局编制保甲,引起事端。
  全县藏汉杂居地区,藏汉群众历来相互尊重,和睦共处,邻里如亲,互相帮助。特别在婚丧嫁娶,修造房屋等方面,送钱送粮,援助劳力。除此而外,山上山下藏汉人家密切往来,藏汉族交识者互称“主儿家”,如亲戚般密切,汉族人家有给自己幼儿认藏族干爸的习俗。
  二、解放后的民族关系
  人民政府与少数民族关系
  1949年11〜12月,在西固地下党的领导下,县境藏兵队配合人民解放军侦察部队,对盘踞县境的国民党顽固部队展开英勇斗争,藏族人民与各族人民的命运更加密切联系起来。
  全县解放,藏汉民族团结互助,携手共进。旧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已被铲除。随着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共同繁荣”政策的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原则,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1950年,西固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全县建立基层人民政权时。八楞、武坪等区部分藏族群众因受土司管理制度和旧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求其地仍归土司管理,曾数次上访。省民族访问团和县委派员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适时给予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关怀,消除藏族人民固有心理障碍。
  1952年本县组织农业互助组时,县人民政府在照顾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特别对藏族困难户在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帮助,发放农贷,使其发展生产。土地改革时期,县委、县政府贯彻民族政策,仅对联合区(藏汉杂居区)进行土改,对武坪区进行减租减息。
  1953年,为配合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贸易、合作部门组织物资流动小组,背货上门收购农副产品,供应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武坪自治区和联合区建立供销社。
  政府发放救济款、农贷款和其他补助费时,特别照顾少数民族。
  县委召开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座谈会,畅谈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县委、县政府领导要求干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恭敬地对待上层人士”。1953年,国家对全县少数民族实行免费医疗,在武坪联合区建立卫生医疗所。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县委、县政府提出对少数民族“能团结者一定团结,可照顾者一定照顾,可安插者一定予以安插”以及“大胆培养、放手使用”藏族干部的方针,1950年培养民族科级干部7名,乡长13名,一般干部21名,并越级提拔几名民族干部。
  农业合作化时,农村各级组织优先照顾“五保”户和困难户的生产生活。1958年在藏区开展反封建斗争,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使这一斗争扩大化。无视和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之风越刮越烈,以至在某些地方强迫群众接受风俗改革,改变藏族生活习惯,禁止宗教活动,挫伤藏族群众的感情。下半年,在反封建斗争基础上又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大刮共产风,平调农民土地、牲畜、房屋、灶具等,挫伤藏族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
  60年代初的3年生活困难时期,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力,调集粮食、食品等物资优先救助藏区群众,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使其恢复生产。
  1961年贯彻西北民族工作会议后,全面纠正过去忽视民族政策和风俗习惯的错误作法,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受到尊重。民族服饰及生活习俗重又出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舟曲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给予优惠政策,多渠道发展民族贸易,大力选拔德才兼备的青年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现在,全县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105名,占少数民族干部的15.65%。计划生育规定准许少数民族职工生育2胎;纯藏区(插岗、拱坝、大年、铁坝、博峪5乡)农民夫妇生育不超过3胎。在与汉族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工、招干、参军,职工副食补助亦有适当照顾。
  1990年全县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甘肃省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依法落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开始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事业。
  民族之间关系
  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沟通交流,促进藏汉民族之间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及少数民族之间职工群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信赖的事例层出不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一代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发展,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先进事迹不断涌现。1984年全省民族团结先进表彰大会上,舟曲县人民武装部、插岗乡嘎尔里生产队,坪定乡西寨队及八楞乡的李老五、县政协郭四十九、江盘小学教师张文发3人,因民族团结事迹突岀,受到奖励。1988年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舟曲县受表彰的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31名,特邀代表3名。
  例一:解放初,八楞乡阳山藏寨落户一位四川汉族孤寡妇女,生活艰辛。村党支部派人帮助照料她的日常生活。以后,这位妇女年迈,经常卧病。村党支部书记许见本(藏族)让其女儿守床照料,其妻送饭。老人在89岁离世后,村委计议将其在本村坟地火化,但村人极力反对。许见本率众人将老人送到自家场里火化。在许的影响下,村寨藏民对汉人生活关怀无微不至。1972年冬,一场因宕昌县沙湾农民偷砍阳山村护林引起两地村民冲突即将发生,许即进行调解,平息事态。两地村民关系复又融洽。阳山藏寨成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例二:1977年,在西藏工作的舟曲县籍干部黄万俊夫妇,因其子女不适应西藏气候,欲将两幼女留在舟曲。汉族干部洪昌厚获悉,将她们接到家中,承担照料黄女生活、上学(两女在洪家住)等义务,解除黄的后顾之忧,被群众传为民族团结佳话。
  例三,外籍汉族医生孙书明在八楞、大年等乡基层卫生院工作期间,与外单位协作,解决八楞乡卫生所不能开展的阑尾手术,氙修补术,卵巢囊肿,肠系膜纤维瘤切除术所引起的横位难产、死胎和骨折复位手术。1965年,孙为八楞西岔村一位习惯性流产藏族患者保胎治疗两月,临产时又监护数昼夜。当婴儿安全降生后,孙病倒在床。1968年一天夜晚,孙忍痛冒雨(途中摔伤右腿)越岭爬涉到10多公里的池干,抢救一位胎儿横位窒息宫内,休克多时的产妇。使其很快恢复健康。1969年,孙一次出诊后回到家.得悉自己1岁的儿子突患麻疹和肺炎欲准备治疗时,恰遇一藏族农民因其儿子摔伤,生命垂危,急找孙抢救。孙即简单地安排治疗病情危重的儿子一事后,便又出诊。另外,孙书民主动培养成材的乡村医生有30多名(内14名藏族),其中6人转为国家正式医生,至今,藏族群众仍传颂着汉族好医生孙书明。
  此外,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地以反面资料向全县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1984年2月,武坪乡个别人制造破坏民族团结的谣言,致使哈河坝、河坝、黄见三村1000余汉族群众信谣外避。经过政策教育,藏汉民族隔阂情绪消除。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