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事业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1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事业机构
分类号: R197.61
页数: 6
页码: 551-556
摘要: 本节讲述了舟曲县卫生事业机构讲述发展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卫生事业 事业机构

内容

一、舟曲县人民医院
  1939年西固县卫生所成立,址西街,1943年3月改立西固县卫生院,院长、医务人员2名,属文县卫生院分支机构,月经费(法币)1000元,包括药费400元。1945年卫生院门诊292人次,在学生中诊病41名。1948年起,卫生院办理全县卫生行政、诊疗业务,并推行卫生教育。是年12月,甘肃省卫生处统管,医务、勤杂人员5名。1949年增加护士、助产土、卫生员、事务员、司药各1名,助产护士2名 (女1名)。
  1949年12月,西固县人民政府接收原西固县卫生院,医务人员留用,租民房开展业务。1954年6月,改为舟曲县卫生院,医护人员7名。开展常见病的医疗预防工作,无手术室,不能开展手术。1956年,在县城西关新建卫生院门诊部(土木结构平房),医务人员除门诊外,还巡回医疗。是年门诊14500人(次)。1957〜1962年,医护人员逐年增加,增设住院部,设病床20张。1960年10月,成功完成本县第一例宫外孕手术。1962〜1966年,调进几位医学本科毕业生,设化验室、透视室。除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预防工作外,始做阑尾切除,肠梗阻、剖腹产等手术。
  "文化大革命”中,医院贯彻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医务技术人员下放基层,直接为贫下中农患者服务。1975年修建门诊楼1幢。1978年7月,舟曲县医院革命领导小组改称舟曲县人民医院。
  1979年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门诊与住院部分开,另建医技科室楼,设病床50张,利用率100%,临床科室设有内科、普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理疗科、手术室;医技设检验科、放射科、B超、纤维胃镜等;行政管理部门有办公室、会计室等。随着科室规模的扩大,医疗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
  内科在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础上,已能诊断治疗一些疑难病及危重病人和各种中毒急性病抢救,并能进行胃镜、心电图、心电监护、B超等检查项目。
  普外科能开展多种普外手术。如溃汤、骨CA根治、骨部切除及全骨切除; 肝、脾破裂修补和脾脏切除以及各种腹部手术;急诊手术抢救急性阻塞性胆管炎。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成功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86%以上,在血色素不到5克的情况F,用手术抢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多例均获得成功。骨外科能进行各种骨折复位、关节复位、手术内固定和各种骨科疾病手术治疗及关节融合术。骨肿瘤科开展骨移植、小儿麻痹矫正术及烧伤病人植皮术。
  妇产科在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能进行子宫全切、子宫次生全切及子宫脱垂修补,妇科肿瘤清扫、阴道成形及宫外孕手术等。此外,还作剖腹产毁胎术、产钳等。五官科开展白内障囊内外摘除术、白内障针拨术、眼装置术、眼球摘除术、眼内容挖出术等眼内科手术以及扁桃摘除术、鼻息肉摘除术、上颌窦穿刺术、龋牙填充、镶牙等。
  放射科透视拍片、各种造影、全消化道造影、胆囊、肾盂造影等。
  检验科能进行各项临检及生化、肝功、乙肝三系统检验,细菌培养、药效试验、胃影象检查及病理检查。
  1990年门诊4.39万人(次),住院814人(次),病床周转率24.61次;平均住院14日,县医院成为全县医疗技术指导中心。
  医院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现有职工72名,其中医疗技术人员59名,内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1名,中、西医主治医师,护、检师等10名;中、西医土,护、检土等47名;其他技术人员1名。行政管理3名,工勤6名。
  二、舟曲县卫生防疫站
  1959年10月,成立龙迭县卫生防疫队,属县卫生局领导。1974年成立舟曲县卫生防疫站,编制2名,并入妇幼保健站,暂用县医院住院部1间病房开展业务。1976年3月,拨款6000元,修建原城关公社房屋,迁入办公.1978年4月,拨款5万元。于城南白龙江畔修建砖混结构单面楼1幢,建筑面积436平方米。是年底,启用新楼办公。翌年,分设卫生、防疫、妇幼组。1980年4月,修建检验楼和妇幼保健站楼,检验楼建筑面积120平方米。1981年“两站”分署办公。至1990年防疫站建筑总面积604平方米,设卫生股、防疫股、地方病股、检验股、后勤股及站务办公室,有救护车1辆,各种用途的冰箱11台,培养、干燥,性温水浴箱6个,冰排速冰器1台,显微镜2架,冷藏箱18个,冷藏包248个,另有水浴锅、振荡器、中型离心机、真空泵等检验仪器各1台。职工24名,其中技术人员20名,内有医药师和检师4名,医、药土和检土等15名,行政及其他人员4名。
  三、舟曲县妇幼卫生保健站
  60年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由县人民医院兼管,1973年9月与卫生防疫站合署办公,工作人员2名。1982年在城关西街建3层楼1幢。建筑面积390平方米。设门诊、检查、手术室等。至1990年,有50毫安X光机1台和其他备用医疗设备。内设妇科、儿科、咨询室、计免室、治疗室、婚检室、手术室、中、西医药房及办公室。有职工10名,设站长1名,其中主治医师1名,医士、助产士等9名。
  四、舟曲县药品检验所
  舟曲县药品检验所1987年成立,隶属县卫生局。是年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本县境内的中、西药经营进行监督检验。7〜8月,对城关地区18家医疗卫生单位及药品经营单位的“三证”(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制剂生产许可证)和“四无”(无批准文号、无产品批号、无注册商标、无生产厂家)药品进行执法检查,查出不合格中、西药“四无”药品及失效淘汰药品343种,6354瓶,价值8052元。翌年1月,舟曲林业局邀请县卫生医药管理单位,对局属卫生单位药品进行检查,查出价值1.7万元的“四无”药品对以上“四无”伪劣和失效淘汰药品,在当地卫生、公安、工商部门的监督之下当众销毁。
  五、舟曲县卫生学校
  I960年由县卫生院代办卫生学校,是年底停办。1979年11月,舟曲县人民医院东侧建成二层楼1幢,面积544.5平方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翌年,举办一期放射和妇幼专业学习班。此后,曾多次举办乡村医生、卫生员学习班,现有3名教师。
  六、地区中心卫生院
  1990年底,全县有立节、大川、拱坝、大年、插岗等5所地区中心卫生院,中心卫生院是连接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的中间环节。除承担本院医疗任务外,还对附近乡、村卫生院(所)及医疗站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医疗技术援助。
  立节中心卫生院
  1965年建立卫生医疗小组,1966年成立中心卫生院,设中、西医科室和门诊,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医疗工作。1972〜1973年,设病房两间,病床6张,接收治疗常见病的住院病人。1974〜1975年增设15毫安X光透视机1台,扩建病房75平方米,病床增至12张。1976年后,增置30毫安X光透视机1台,陆续开展胃穿孔修补,肠梗阻解除、阑尾切除、疝修补、宫外孕、卵巢囊肿切除等中小型普外手术;骨科开展四肢骨折的整复、牵引、截肢、关节及脱臼整复等,并承担计划生育手术。1986〜1988年,扩建28间砖木结构双面平顶楼1幢,建筑面积291平方米,维修旧房22间,增设化验室及其设备1套,现有医务人员10名,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大川中心卫生院
  1964年8月成立,1968年建成中心卫生院。1972年进行1例3年死胎破腹产手术成功。后,进行截肢、阑尾切除术、宫外孕、难产术、子宫破裂修补、卵巢囊肿摘除、肠梗阻等手术。1975年8月进行一例胃溃疡穿孔大部胃切除术。1976年扩建平房6间。1982年建单面楼1幢,增添医疗器械。1983〜1984年抢救农药中毒患者19名。1986年派员赴外地进修放射、普外、检验等专业。至1990年,已能开展胸透视及三大常规化验、针拨白内障、接肢复位;中医可治肝炎、胃溃疡、阑尾炎、肺气肿等症。现有医务人员12名。
  拱坝中心卫生院
  1986年在原有卫生院基础上扩建1幢砖混结构平顶楼(3层),内设门诊部和住院部。现有专业医务人员9名,开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及放射、检验等卫生医疗业务。
  七、乡卫生院
  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盲目超前大办文化县的高潮中,各公社纷纷创办卫生所。1959年底,全县人民公社有14所公办卫生所,6个社办卫生所。此后,其余公社卫生所都在大队卫生所基础上建立起来。1962年,设立大年、坪牙卫生所,并将武坪、八楞、拱坝、铁坝、博峪人民公社卫生所调整为公办卫生所。1963年,坪牙、博峪卫生所划出。是时,社办卫生所有城关、坪定、井坪、巴藏、除瓦、立节、大峪、憨班、杜坝、大川、南峪、坪里、中牌、江盘、石门、三角坪、峰迭17所。公办及社请卫生医务人员56名。1965年,武坪公社改卫生所为插岗地区医院。立节卫生所改为公办。是年8月,全县社办卫生所缩并为14所;石门并大川,井坪并坪里,杜坝并峰迭。1968年公办卫生所7所,社办卫生所减少到12所。1973年9月,立节、大川、大年卫生所和插岗医院改建为中心卫生院。社办卫生院一律改为公办。1980年,成立江盘、池干公社卫生院。1984年,博峪卫生院复归舟曲。1986年,拱坝卫生院建成中心卫生院。1990年,全县共有22所乡卫生院。
  城关乡卫生院1958年,由6名个体老中医创办城关人民公社卫生所,租借4间简陋民房开展医疗业务。19力年更名城关卫生院,是年建院房14间,建筑面积250平方米。至1984年,年均收入数千元。1985年租借县手联社房屋设门诊部,方便城内患者就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5年门诊人次7273余例,门诊收入1.6万元;1986年门诊人次1.18万余例,门诊收入2.88万元。1990年开展中、西医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及牙科病的治疗门诊收入5万元。现有医师5名,医士4名,其他技术人员1名。
  大峪乡卫生院1958年6月,由河南籍游医梅子丹自办“老地乡农村医院”。1969年,该乡党委发出“全民动员,自力更生、勤俭办医院”的号召,全乡大队资助经费,修建15间房屋、购置毛毯、被褥,接收住院病人,开展医疗业务。1977年县卫生局拨款扩建平房7间。流动资金2.2万元,固定资产4000元。1970年,院长朱生华在治疗一位头部严重烧伤女孩时,将自身一块皮肤割卜.,移植患者身上,使其很快康复。
  南峪乡卫生院1958年3月,南峪恒星社设立卫生所,工作人员4名。1970年春组建卫生院,初租民房3间,开展门诊业务。财政拨款修建土木结构平房13间,简易平房4间,分设门诊部、手术室、住院部、中西医院房。现开展阑尾炎、宫外孕、卵巢囊肿切除、女性结扎等手术。院长李春芳为一患者输血100毫升后,又为其作剖腹摘除术,取出囊肿2公斤多,患者很快康复。卫生院下设医疗站6处,村村有医有药,基层卫生网初步形成。
  池干乡卫生院1980年4月建立,购村旧库房5间开展医疗。现在除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外,还能治疗部分疑难病症。1985年始接收危重病人住院治疗。附全县乡级卫生院机关情况。(表一)八、行政村医疗站
  行政村医疗站前身为大队合作医疗站。合作医疗站是农村3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最基层组织。担负广大农村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卫生知识宣传和卫生科技普及任务。
  1968年,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诞生,遵照“三土"(土医、土药、土法)上马,“四自”(自采、自种、自养、自制)的方针,创办全县各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站。是年11月,培训29名半农半医“赤脚医生”,按“社来社去”办法分配。1976年,大部生产大队办起合作医疗站,各站均有“赤脚医生”。是年6月,培训生产大队“赤脚医生“180名。
  1978年后,全面整顿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9月,县卫生局为99名乡村医生颁发“乡医证”。1984年,改大队合作医疗站为行政村医疗站,“赤脚医生”改名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987年,县卫生局为合格乡村医生颁发第二批“乡医证,至1990年,全县改建村医疗站97所,其中,集体办58所,乡医办18所,其他形式21所,有村医236名(包括卫生员),农村接生员75名。
  九、舟曲林业局卫生院(所)
  舟曲林业局及其厂(场)属卫生院(所)7所,卫生技术人员60名(已聘任28名)。其中副主任主治医师2名;主治医师、主管药师3名;中、西医士23名,其他尚未聘任医士(中医、护、检)等人员32名。
  舟曲林业局机关卫生院设有透视、化验等医疗检验设备,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症的医疗。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机构

西固县卫生所
相关机构
舟曲县卫生学校
相关机构
地区中心卫生院
相关机构
立节中心卫生院
相关机构
大川中心卫生院
相关机构
拱坝中心卫生院
相关机构
城关乡卫生院
相关机构
大峪乡卫生院
相关机构
南峪乡卫生院
相关机构
池干乡卫生院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