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9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新闻广播
分类号: G21
页数: 9
页码: 528-536
摘要: 解放后,本县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兼职管理到专业管理,从城镇到农村,由单项收听到多项转播的大发展过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12年中,由单纯国家独办发展成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四级联办的广播电视事业。宣传业务由原抄转甘肃省广播新闻发展到就地取材,自编稿件、自制录像放像。
关键词: 新闻事业 新闻广播

内容

解放前,广播事业几乎处于空白。
  解放后,本县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兼职管理到专业管理,从城镇到农村,由单项收听到多项转播的大发展过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12年中,由单纯国家独办发展成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四级联办的广播电视事业。宣传业务由原抄转甘肃省广播新闻发展到就地取材,自编稿件、自制录像放像。
  县内新闻广播与电视业蓬勃发展,宣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本县各行各业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1988年,舟曲县广播电视局获“甘肃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第一节新闻报道
  解放前,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新闻报道寥寥无几。《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于1936年曾沿长江西行,辗转到白龙江流域西固县采访民情。1941年县教育界人士王玺投稿《陇铎月刊》,报道《西固县教育概况》。国民党西固县长陈宝全也曾撰文报道过本县风物名胜。1949年11月,孙铁锋起义,向人民解放军62军部发送起义电,后在《甘肃日报》报道西固起义情况。50年代后期,县内业余通讯员新闻报道活跃,稿件多被省、州以至全国性报刊采用。50年代末〜60年代,县委宣传部报道组经常撰写本县各业新闻,通过县广播站广播报道。1979年,县广播事业局设采编组后,开展正常新闻报道,配合党在新时期的中心工作,编辑报道本县农村经济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事迹。1990年全县业余通讯员已发展到60多名,报道本县改革开放的稿件屡被省、州、县广播电台(站)和报纸采用,县广播站播出稿件由1981年的74篇增加到1990年的500多篇,表彰优秀通讯员41名。1986年,李宏被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1989年李宏的报道消息:《舟曲花椒病虫害防治实行任务承包》一文,在全省优秀广播节目好新闻评选中获三等奖。
  第二节广播事业
  一、广播机构
  1951年,西固县始设立收音站,县委宣传部干事兼收音员,负责收录新闻和广播宣传。1956年成立舟曲县广播站,配播音、机线、行政负责3名。1960年,广播业务归并文化馆。1962年广播站恢复。1968年与文化馆等单位合并组建宣传站。1973年广播站析置。1975年在原广播站基础上成立舟曲县广播事业局,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设编辑、事业、技术等股。1984年改名县广播电视站。1987年更名舟曲县广播电视局。现局、站编制25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20名,行政人员4名。局内设编辑、机线、电视转播、音像管理,事业等6个组(室)、每日转播中央和甘肃省广播电台节目5个半小时。自办节目30分钟。
  50年代初,随着县收音站的建立,陆续在城关、峰迭、大川、沙湾、武评、官亭区建立收音站,由区政府宣传干事兼收音员。1959年城关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I960年停办。1970〜1972年插岗、立节等18个公社建立放大站。1974年城关公社放大站恢复。1981年江盘、池干乡成立放大站。至此,全县各乡都建立广播放大站。至1990年,除博峪乡广播网划归前毁坏未能恢复外,全县广播放大站21处,广播站6处(舟曲林业局机关、厂(场)5处)。各乡放大站有工作人员30名,其中临时工23名,舟林局厂(场)广播站5名。
  二、广播网路
  1948年国民党西固县国大代表刘克仁去南京开会,买回一台直流收音机(始为西固第一台收音机),收听国民党中央广播节目。
  县、区收音站建立初期,只装有几只高音喇叭在城镇宣传。县广播站成立后,逐步向农村发展100多户入户喇叭。1957年架通10个生产大队广播线路,入户喇叭发展到145只。1958〜1959年利用225公里电话线路开通洛大、武坪、铁坝等10个公社,49个生产大队的广播,喇叭增加到802只。1962〜1969年增设县城到公社广播专线和公社到生产队入户线路共185杆公里,全县15个生产队架通广播线路,入户喇叭发展到851只。1973年起,县广播站组织人力整修农村广播线路830杆公里。并新架设300杆公里线路(重点架设公社以下广播支线),线路总长增加到1130杆公里,入户喇叭发展到1.2万只,入户率上升为69%.1977年全县入户喇叭较前减少。
  1978年后,政府加强对广播事业的领导,农村新增入户喇叭600多只,喇叭总数发展到1.25万只,入户率上升到71%,使183个生产大队573个生产队全部通广播,农村广大农民能收听到新闻及文艺广播节目。舟曲县广播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80年县广播事业局自筹经费制水泥杆120根,更换县城至弓子石、坪定公社广播专线19.5杆程公里。同时,广播事业局与公安局联合颁布《保护农村有线广播通告》,调整放大站半脱产人员工资待遇,农村广播线路得到有效保护。1982年甘南州广播局投资L3万元帮助发展舟曲广播事业,县局制水泥杆150根,架通县城至大川公社12.5杆程公里广播专线,使该地区3万多群众直接听到县上广播。1983〜1986年,广播线网及其设备被盗窃破坏,全县广播喇叭由1.25万多只下降到2700只。整顿后,喇叭回升到3417只。坪定、中牌、巴藏、憨班等乡全面恢复中断数年的广播线路及入户喇叭。1989年对农村广播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开展评比活动,奖勤罚懒,县局奖励5个基层先进站,6个乡放大站工作人员受到处罚。1990年,全县广播线路总长461.5杆公里,通行政村88个,通自然村率40.9%。入户喇叭4228只,入户率19.3%。
  三、载波与小片广播网
  1970年县广播载波会战小组先后制成ZQ—8—I型15KC和ZQ—8—I型37KC 电子管载波发射机各1部,接收机1部、电子管中间放大器5部,半导体接收机12部,ZQ—I型37KC滤波器16套。在立节、峰迭、大川、三角坪、插岗邮电所装置滤波器,并在部分放大站装用中间放大器和接收机,通过电话线路向公社放大站传输县广播信号。后因以上地区架设广播专线,1973年载波广播停用。
  1970年后,本县农村未架设广播线路的村庄,由县宣传站广播组协办自购三用机和高音喇叭,开办小片广播。至1979年,全县办起57处小片广播网。随着农村广播网的发展,小片广播逐渐减少。现有八楞乡花园沟和大川乡石门坪村因未通广播专线,继续沿用小片广播网宣传。
  四、机房设备
  县、区收音站初建时,利用狭窄的旧民房开展广播业务,设备仅有4灯和5灯电子管直流收音机。县广播站成立初,仅有15平方米的机房和播音室,设备有50瓦9灯扩音机1台、转播机1部、2千瓦发电机1台。1957年增置21瓦扩音机1台,改建北街桥头水磨为小水电站,供广播用电。翌年,扩音设备改用500瓦,并增设810型录音机1台。1959〜1969年3次更新机房设备,采用Y—1000A型扩音机2台,增音机2台;增设810、601型录音机4台,改用CY—500型扩音机2台,增用W T30型无线收讯机1台,12千瓦/25马力柴油发电机1台。1982年广播事业局分配新建楼房,面积433.29平方米,内设机房、播控室、录音室、服务部、会议室、办公室及数间职「.宿舍。
  1987年对机播室按标准化进行改建,装置自制电源配电柜和输出配电柜,改造 TY250—1000A型扩音机2台,增设播出控制台和自制收讯控制台,配备维修用仪表、监听机、除尘器等。
  基层放大站机房、播音室大都合用一间房。1988年全县共有扩音机24台,输出总功率5215瓦,柴油发电机组6台,电唱机16部,5KV自耦变压器10台、收讯机3部,城关站配有CKI—I型广播控制台。
  五、广播经费
  初,各收音站经费由区政府供给。1954年起农村有线广播宣传经费实行三级负担:县、乡站广播专线、设备及业务费由地方财政供给,乡至村网路建设、维修费用由乡、村分担,入户线路、喇叭维护费由农户承担。1979年前,乡站广播业务经费每年由地方等集2.1万元。实行包干后,经费按包干数由财政拨款;农村广播网建设和维护费实行民办公助。
  六、广播宣传
  “快报”与“收听”解放初,县、区收音站每天借助收音机听抄中央、西北和甘肃台的“记录新闻”,自编《广播快报》,油印后发至县直机关和区、乡政府,再由区、乡政府复印投送各行政村党支部。《快报》周1期、150份,共刊220期,发行总数4万份。各收音站利用节假日,群众集会时携带收音机、喇叭和自制话筒,组织群众收听时事和党的方针政策。至1955年,各站总计宣传510场(次)。
  节目时间建站初期,收音站每晚播音1次,210分钟。1957年始,早、中、晚各播音1次,330分钟。1959年改每日播音1次,150分钟。1960年停播。1962年恢复日播音1次,时间增加到210分钟。1966年后,恢复日3次播音,全天播音时间仍为330分钟。
  转播节目建站后至1968年,广播时间重点转播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对农村广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和甘肃台“全省新闻联播"、“法制园地”、“卫生与健康”及部分文艺节目。
  自办节目始于1969年。以选播报刊文件为主,另加播本县新闻。1979年起设专人编稿播音。1981年后,节目内容扩展到“农业科技”。“生活常识”“理论讲座”、“普法教育”、“计划生育”、“教育与教学"、“国防教育”等。自办节目占总播音时间18%。第三节电视事业
  70年代前,电视一词在舟曲人们生活言语中还很陌生。1979年后,已进入舟曲居民家庭。本县从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建成至今,仅11年时间,全县已建成电视差转台3套3座,地面收转站(包括舟林局属场)14座。
  一、电视转播
  测定电视差转信号源舟曲南北峰峦重叠,高耸入云。初建电视转播探定差转信号源工作十分艰辛。1978年11月,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事业局与武都地区广播局共同抽调业务人员及医疗工作者组成电视差转信号探测小组,在大雪封山、天气严寒的条件下,主攻海拔4154米“雷古山”侧峰收测,首次取得测试资料。翌年4月复登海拔3958米白尖山收测,获取第一手资料。同年6月复登雷古山、白尖山等数座高峰,对来自200公里外大尖山台电视信号鉴测对比后,白尖山测试效果优于其他各点,经试收观察、信号稳定,以此确定电视差转信号源。江盘乡南山黄土梁定为收转白尖山差转信号的差转点(白尖山信号源不能直接转县城)。
  电视差转台1979年9月,县委、县政府批准在坪定乡九原村白尖山峰顶和江盘乡黄土梁建立差转台。用武都设备进行收转试验。12月购置2台10瓦差转机,分置白尖山和黄土梁,白尖山收8频道发6频道,黄土梁收6发10。正式建成第1、2两座电视差转台。翌年9月在白尖山腰(海拔约3600米)修建60平方米双层木板机房,固定4人值班。1981年在完善收发系统工程中,于黄土梁修建30平方米机房。此后架设两地差转台的高压输电线路3.5公里。白尖山采用电源控制差转机开关,结束人常年住白尖山值班的历史。1983年自制两座轻型铁塔,功率0.01千瓦覆盖半径5公里,并完成黄土梁台的避雷网建设和天线改造工程。另在九原村修建1座20千瓦水电站,调配1台40马力柴油机,装配成12.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以作备用电源,年播出天数达到340天以上。1985年改收关山台(甘肃台)信号,对原收发频率进行调整,白尖山收12频道发2频道,黄土梁收2发9。1981〜1990年底,共播出电视节目1.52万小时。
  白尖山台覆盖曲瓦、憨班、峰迭、坪定、弓子石乡部分村户1.3万人,黄土梁台覆盖城关、江盘乡约1.2万人,溪岭台覆盖大峪、巴藏两乡部分村约5000人。
  县城隍庙山电视地面收转站1986年1月,省、州广播电视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一行5人来本县考查县城电视地面站选址,始定城东隍庙山建站。是年,地方财政投资后,4月建机房,5月竣工,占地面积117平方米,6月12日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9年11月增置设备后全天转播中央台二套节目。至1990年底,共收转中央一套节目8370小时,二套节目6.18万小时。
  机房设备有:CaC—U50W和DCH—50W彩色差转机(供收转一、二套节目二、摄像宣传和录像放映
  1984年始应用摄像、录像技术。购进2台录像机,1架摄像机,成立录像放像队1个,以地方新闻为主,开办不定期的电视自办节目。期间,向甘肃省电视台投送录像新闻20余条,其中被采用播出12条。此外,摄制扶贫、教育、植树造林、农业科技等专题录像片,下乡巡回播放。
  录像放映业务发展飞快。1985年7月成立舟曲县音像制品管理领导小组,指定专人管理业务。1989年3月,成立录像代办站,负责全县放映站、点的供片工作。1990年全县录像放映站、点11处,分布主要村镇,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第四节报刊发行
  一、地方报刊
  本县创办报刊,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民众教育馆办有《青年简报》,内容宣传抗日救亡。国民党县党部主办《江涛周刊》,内容多系党义及披露抗战新闻。出刊时间不长。《青年旬刊》系三青团西固区队部主编,内容与《江涛周刊》大同小异。另外 《西固县政府公报》每旬出刊,系县政府宣布政令及揭晓县政工作情况,内容丰富,适合地方实际需要。后,县党部办有《西固周报》,内容主要宣传国民党政策政令,解放前夕停办。
  解放后,《西固周报》为中共西固县委机关报,内容以地方新闻为主,转载中央和省、地区报刊、电台的重要新闻,宣传党在国家过渡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该报石印,8开,4个版面,发行400〜500份,由邮局办理订阅,发行到省内各县。是时,有报社机构,工作人员4名,县委书记兼总编,另有1名缮写,印刷工作2名。1954年6月,报社随县迁宕昌。
  二、国家报刊发行
  解放以来,县委宣传部协同邮电部门组织全县机关、团体和职工群众收订报刊。初期,收订率低。以后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报刊收订率渐增。1978年,1988年为本县报刊收订率的高峰年,每百人有11.11张的报纸和5.49本的杂志。1990年报刊提价,各部门经费紧缺,报刊收订率下降。(表二)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