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9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科技组织
分类号: G31
页数: 3
页码: 521-523
摘要: 在科学管理工作中,主管全县科技人员先后进行职称评定和申报,应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科技成果和申报,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科研项目论证等工作。
关键词: 科技 科技组织

内容

一、舟曲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舟曲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59年,1962年撤销,1977年9月,成立舟曲县科学技术管理局,局长1名,干事1名。是年11月,增干事1名,始开展工作。1980年恢复科委名称,配主任、副主任各1名,干事3名,1984年增加科员1名。1990年职工7名。
  在科学管理工作中,主管全县科技人员先后进行职称评定和申报,应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科技成果和申报,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科研项目论证等工作。
  二、舟曲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
  舟曲县农科所,1977年10月成立(县良种场并入,地址峰迭乡瓜咱坝),主任、副主任各1名,技术员3名,工人7名,占地5380平方米,其中房屋占480平方米(平房22间)。大型农具有:东方红一28型拖拉机1台,工农一11型手扶拖拉机1台,10马力柴油机1台,东风700型脱谷机和37型粉碎机各1台。牲畜:骡马3匹,猪30余口,羊58只。
  农科所引进小麦良种95项,辐射育种16项,大田推广5项。对玉米有目的地试验杂交组合25项;同时对引进、杂交、试培的76项杂交组合进行区试观测,并承担州列“玉米杂交试验”课题。期间,繁殖提供良种小麦1.65万余公斤,良种玉米0.12万公斤。
  1980年3月农科所撤销,人员、财产、业务移交良种场。
  三、舟曲县良种场
  1970年成立舟曲县良种场,1977年归并农科所,1980年3月农科所撤销后又恢复原称、建制。现有职工18名,其中技术人员3名,干部1名,工人14名。大型主要农具有:铁牛一55型拖拉机1台,天津造小四轮拖拉机1台,东风一700型脱谷机1台。场址为原农科所地址。
  1981〜1989年,县良种场进行小麦良种繁育、引种试验和三圃田繁殖原种试验。参试的品种:武都5号、7号、163—7—7、槐70011—1等20多项。经试验后,对适宜本县种植的品种进行大田推广,计每年向全县提供小麦良种1万公斤,并承担省属有关地区的种子和农科部门玉米小区试验及玉米大田杂交良种。截止1990年,每年计向全县提供玉米良种0.3万公斤左右。
  四、舟曲县种籽公司
  1983年舟曲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析置。初,主要进行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
  小麦良种1987年引进的绵阳系列良种在大川至巴藏河川地带试种成功,亩产280公斤,比老品种150〜200公斤增产80〜130公斤。1989年已扩大到2000多亩。引进的清山系良种,亩产293〜301公斤,适宜在半山阳湿地带播种,已在城关、江盘、南峪、坪定等乡大面积推广。
  玉米良种1982年引进的中单2号,在铁坝、大川、南峪、城关乡试种成功,亩产达500公斤左右,适宜在河川地区春播和小麦套种。1989年已推广扩大到5000多亩。1990年推广面达8000亩。1984年引进的鲁玉4号、中单2号,经5年试验、示范,亩产达450多公斤,最高达640公斤,1990年在全县22个乡,海拔1800~1900米之间的半山区推广种植1.5万多亩。
  五、舟曲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农技站)
  农技站建站后,引种试验、示范,实现小麦、玉米良种的更新换代,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示范并推广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
  小麦60年代中期,引进的阿系良种取得大面积增产效益,从而更换原来的老品种。70年代初期,引进甘麦系良种更换其他品种。1976年以后推广天选系、武都系良种,更换已退化的品种,使产量稳步上升。
  玉米60年代为杂交种试种阶段。70年代初引进推广产量成倍增长的“金皇后”、“白马牙”、“辽东白”等良种更换低产老品种。1977年后以“张掖488号”、“庆单7号”更换已退化的其他品种。
  病虫害防治60年代中期始逐年增加防治面积。1987年发展到5.02万亩。1988年达6万亩,防效率80%以上。1990年控制黑穗病、锈病、白粉病及蚜虫、粘虫等病虫害的蔓延危害。
  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1984开始在海拔1800米的山地示范、推广。1990年,面积达到13000亩,当年增产128.86万公斤,比当地未覆盖的玉米增产2〜3倍,已在全县海拔1800〜2000米的半高山区全面推广。
  六、舟曲县瓜咱苗圃
  1972年,在峰迭乡瓜咱坝建立。苗圃209亩。职工2名。1990年有职工21名,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50间。在原70亩果园中划分出新品种引进试验地4亩,育苗田50亩。主要设备有:东风牌载重汽车1辆,手扶拖拉机1台,抽水机1套,恒温箱1个,500倍显微镜1架。
  苗圃为支援全县林果建设,累计培育各种苗木270余万株,其中苹果、梨、苗木20余万株,葡萄、石榴、无花果等苗木20余万株,花椒苗木50余万株,核桃苗木30余万株,生产各种果品10万公斤左右.引进栽培成功投入生产和正在试验的优良果树有七个树种26个品种,其中苹果类有红元帅、黄元帅,红星、祝光、富士等5个品种;桃类有水密桃、蟠桃、山东大桃、沪005号,大久保、白粉、岗山白、麦香等9种;梨有香蕉梨,苹果梨、莱阳梨、雪梨、冬果梨5种;葡萄类有“牛奶”、“巨峰”两种;杏有唐汪川杏等3种;此外,有河南省的李子、新疆的核桃等。
  1978年,苗圃被评为全州先进科技单位。农艺师杨文远先后获得省级科学大会颁发的个人奖状和国家民委、劳动人事局、中国科协三家颁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
  七、舟曲县林业工作站
  60〜70年代引进优良果树种苗,在城关乡锁儿头、三眼,江盘乡河南,大峪乡和八楞寺等地创建12个果园,每年向市场提供大量优质苹果、梨、桃、葡萄等果品.配合省农科院植保所及州林木病虫防检站共同研究并摸清花椒树病虫的危害规律及防治方法,1988年防治4次,共59.94万株,当年全县花椒比1987年增产10.50%,增值51.15万元,其中大川重点防区增产22.40%。1990年防治65万多株。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雷家瑶承担,县林业站参加研讨的“花椒流胶病(黑胫病)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省级鉴定,其论文为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植物病理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所采用。
  八、舟曲县蚕桑站
  舟曲县蚕桑站,1957年成立时,在原产土茧70公斤左右的基础上,经引进推广优良桑树,蚕种,建立起以大川为中心桑蚕基地,使本县的蚕桑事业在技术经验方面居省内领先地位。至1975年,蚕茧除民间自用外,累计上交国家6万余公斤,年均产3336公斤,1959年产量高达7454.5公斤。栽培成功的桑树良种,仅大川就有12.67万多株。
  1964年“全省蚕茧生产现场会议”在大川召开,推广介绍蚕桑生产技术经验。1980年蚕桑站,合并到林业站。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