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教育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82
颗粒名称: 第十节 教育经费
分类号: G467.2
页数: 3
页码: 493-495
摘要: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主要来源除筹措少量基金和学田(山地133亩、旱地3亩,年收入粮食1万余斤)收入外,其余则由盐课、担头税捐、铁厂汇税等地方财政项下支付,为数很少。民国20年,全年经费(银币)375元。25年,地方财政无力负担,由省政府在中央庚子款内筹支,总数1440元,按七折拨付,实际为1008元。30年,全县教育经费(法币)13000元(除省政府补助短小经费2640元,边小经费400元,由地方摊款增加教育经费5000元外,余属教育基金)。32年后,货币日益贬值,教育经费愈加困难,全县教职员工的薪俸部分,发放米津粮和少量现金。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教育经费

内容

一、解放前经费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主要来源除筹措少量基金和学田(山地133亩、旱地3亩,年收入粮食1万余斤)收入外,其余则由盐课、担头税捐、铁厂汇税等地方财政项下支付,为数很少。民国20年,全年经费(银币)375元。25年,地方财政无力负担,由省政府在中央庚子款内筹支,总数1440元,按七折拨付,实际为1008元。30年,全县教育经费(法币)13000元(除省政府补助短小经费2640元,边小经费400元,由地方摊款增加教育经费5000元外,余属教育基金)。32年后,货币日益贬值,教育经费愈加困难,全县教职员工的薪俸部分,发放米津粮和少量现金。(表十七)
  二、解放后经费
  解放初,教育经费无具体规定。1950年,政府既无预算,地方也难筹措。是年秋,给公办小学教师每人发粮食2市石(150公斤),校长另加5市斗(37.5公斤),作为办公用费。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资逐年增加。1953年3.8万元(折合新币数),1958年为8.40万元。1980年实行包干制后,事业费逐年增长。1986年,上级拨专项经费46万元,发展资金4万元,用于学校基建、维修、以及购置设备等项支出。1987年,上级拨中、小学校舍基建维修补助款46.8万元,群众集资约10万元,民族宗教部门支援课桌凳550套,农村乡镇企业亦为学校解决校舍和部分课桌凳。1988年,州下达专项经费13.75万元,用于基建和维修校舍,购置课桌凳开支,使7所学校基本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有桌凳),解决15所学校缺课桌凳的问题。在校舍建设上遵照“两条腿走路”的方倂,除争取上级增加教育基建投资外,还注重发挥群众办学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捐资助学。1989、1990年,本县成立捐资领导小组,县级领导率先捐资(每人捐月基础职务工资的100%),县级机关干部、职工踊跃赞助。至1990年10月10日止,共捐资45.40万元,其中城镇教育费附加4968元,职工捐资21.67万元, 农村教育经费附加12.54万元,群众投工献料折价计5940元,危房变价900元,省奖励10万元。(表十八)
  三、勤工俭学
  解放初,各校师生自己动手修复校舍,修理课桌凳,开辟活动场地和园地,开展“劳动建校”活动。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提倡勤工俭学,不少学校开办小农场、小饲养场。“文化大革命”期间,否定课堂教学,提倡开门办学,以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替代学校教育。一中学生走出学校,开办学农基地,造地28亩,简易房屋18间。坪定七年制学校,开办小农场,种植粮食、蔬菜,组织饲养、木工、缝纫等小组。以勤工俭学收入解决全校学生的书、学费和教师职工的蔬菜、肉食问题。1977年起,因竭力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而“矫枉过正”,勤工俭学活动停止。第十一节学校建设
  民国初年,全县公立高等小学校舍狭小,设备简陋。民国13年(1924),将清都司衙门(武衙门)改建为高等小学,有礼堂、教师、师生宿舍、操场、球场,及少量图书、仪器、乐器等。民国29年后,全县中心国民学校中,官亭、秦峪、上堠子、武坪、峰迭、南峪、富坪、立节等地均修校舍,其他学校校舍仍借用庙宇、寺院、房屋破旧。
  1956年,在县城寨子坪新建一所中学。后,逐年扩建。1957年,州拨款修建立节、八楞和城关小学,1959年修建县立师范学校大楼1座(师范撤销后,先后归党校、城关小学使用)。继又在立节、拱坝、武坪、曲瓦、三角坪等地修建完小校舍。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