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兴学堂前的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兴学堂前的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2
页码: 462-463
摘要: 舟曲县内历代课读者不多,参加科举应试者更乏,清末列为下学,分配录取名额文生8名,武生4名。童生每三年去阶州贡院应考,乡试亦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于子、卯、午、酉年)。
关键词: 学堂前 教育

内容

一、科举
  县内历代课读者不多,参加科举应试者更乏,清末列为下学,分配录取名额文生8名,武生4名。童生每三年去阶州贡院应考,乡试亦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于子、卯、午、酉年)。同治之前,陕甘两省合闱,光绪元年分场。西固生员赴西安或兰州应试,或进京会试,需时一至两月,备极艰辛。加之旅途费用筹措不易,大多数生员无力赴考,只好在家开馆授徒,或学医为人治病,以谋生计。清乾隆以来,中文举者仅有冯=、尚勖,毛文炳3人;中武举者只有张绅、白玉彬、彭殿元、李多馥、马昭南、张万魁、张仲魁。
  县内文、武秀才55名:
  翟宗儒、杨凌霄、刘锦堂、杜世忠、王国昌、杨菁莪、刘祚隆、韩文魁、王廷彦、孙振、李炳庚、李殿英、薛腾蛟、冯育才、杨炳华、杨蔚华、杨秀章、杨培俊、冯天文、赵德毅、刘渊、刘绍昆、张安仁、张居仁、张尚仁、张联科、张其仁、杨春元、洪钧、洪深、沈澍霖、仇报德、袁殿奎、韩文华、房吉、冯可训、刘履泰、刘履谦、刘履晋、王化隆、刘履豫、刘履益、刘赞尧、髙奇峰、张映瑞、张鹏万、张万选、张万杰、冯育德、冯育英等。
  二、书院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阶州知州葛以简于城内西街创办“翠峰书院”。光绪五年地震后重建书院(前后两院9间),至清末多已坍塌,仅存三间,院内蒿草丛生,书院名存实亡。
  三、私塾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西固私塾较为兴盛,有集体和个体形式的私塾,除偏僻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外,城镇和一些较大村庄皆有不同规模的私塾。
  私塾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初学者,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而后则学习《幼学故事谅林》、《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逐渐增加《诗》、《书》、《易》诸经以及《四书注疏》。30年代后,部分学生兼读.《论说精华》、《历史指南》、《地理指南》、《国语读本》等新编书籍。女生加读《女儿经》、《孝经》、《烈女传》。私塾教学采取个别授课制,无考试制度。
  私塾教师待遇:西固城内每年三节礼(端午、中秋、春节),根据学生家庭情况,有的送钱、送米,有的送酒肉或菜蔬。农村私塾教师生活仅能维持糊口。
  县城内私塾简介:
  文昌宫私塾开办于清同治年间,先后由廩生韩文魁、秀才王廷彦、薛宝德等任教,民国初年停。
  西胜寺私塾清同治年间开办,贡生孙振执教,民国20年后停。
  大佛寺私塾开办于清光绪初年,以大佛寺内3间斋房为校舍。贡生张尚仁执教。光绪末年,秀才张万杰执教。至民国初有学生五、六十名。民国20年改为公立初级小学,学生发展到120多名。
  翠峰书院女子私塾民国初年由廩生张映瑞开办,有学生七、八名,民国10年改为公立女子初级小学。
  二郎庙私塾民国初年由杨建英开办,20年后停。又于民国30年恢复为福津镇清水保校。
  西街刘家院私塾民国初年由秀才王化隆开办,20年后停办。
  西关水巷私塾民国2年,秀才刘祚隆开设,13年因房屋失火停办。另外,巴藏、立节、憨班、峰迭、坪定、坪里、大川、官亭、沙湾、磨儿里、哈河坝等地设有17处私塾。至民国10年,全县城乡有20余处私塾,开办时间大部分为10年左右。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机构

文昌宫私塾
相关机构
西胜寺私塾
相关机构
大佛寺私塾
相关机构
二郎庙私塾
相关机构
西街刘家院私塾
相关机构
西关水巷私塾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