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统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30
颗粒名称: 第十七章 统计管理
分类号: F222
页数: 5
页码: 266-270
摘要: 解放前,西固县政府统计部门负责推行县公务统计方案,调查各项社会经济状况。
关键词: 西固县 统计管理

内容

第一节机构
  解放前,西固县政府统计部门负责推行县公务统计方案,调查各项社会经济状况。
  解放初,西固县人民政府秘书室兼全县统计业务。1955年4月舟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后,设计统科,人员2名。翌年2月,配备科长1名,办事员2名。主要负责全县劳动力、农牧业、工业生产情况及商业统计。1958年计统科撤销,统计业务并入县计划委员会。1960年1月,统计业务合并到中共龙迭县委统计室。1962年县委统计室撤销后,统计业务划并县计划委员会。1963年县计划委员会任命全县各乡统计负责人,统计工作人员28名。是年10月,统计业务与计划工作析置。同年12月成立统计局,配副局长2名。1968年4月,舟曲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下设生产指挥部,部内设综合组。后改为计统组。
  1975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及计统组撤销,成立舟曲县计划委员会(简称“计委”),统计业务工作计委兼管,有1名统计干事。1981年3月,统计、计委析置,恢复成立舟曲县统计局,有局长1名,副局长2名,干事7名。县直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业务受县统计局领导,统计局负责督促其按时上报农业、工业、商业、劳动工资、物资,基建、固定资产投资、综合等统计报表。
  1990年,全县22个乡已建立乡统计站,站长由主管统计的乡长兼任,副站长由统计员担任,其成员主要由会计或文书及乡经委干事担任。目前,由劳动人事局正式任命的各乡专职统计人员22名,兼职统计人员44名,县直各部门(包括中央、省、州属企业)专职统计员职24名,兼职146名,已形成乡乡有统计站,村村有统计员的统计网络,建立健全各乡统计岗位责任制。统计项目有国民经济工农业总产值等综合部分,农村经济部分及工业、交通、基建部分,劳动工资部分,商业部分以及教育、卫生部分。
  第二节统计调查
  一、一般统计调查
  本县成立统计科以来,统计业务从未间断,一直担负着舟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搜集、整理、调查、统计分析,为制定本县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各项经济事业和社会事业提供统计资料,并对政策和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40年来,统计工作给各级党政领导和决策部门起着耳目和参谋作用。
  统计工作除国家规定的严格的一般年报及各项定期报表以外,还进行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
  二、农产量抽样调查
  1963年首次开展农产量抽样调查,从农业、财政、粮食部门抽调人员,成立“舟曲县农产量抽样调查委员会”。对抽选的大峪,大川、八楞3个公社进行农业生产量调查。这次调查连续进行4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断。
  1983年恢复农产量抽样调查。是年,成立“舟曲县农产量调查领导小组”,由11名成员负责具体工作,在城关、八楞、中牌、曲瓦、大峪等5乡10个点调杳;抽调农工部、计委、农牧局、粮食局等单位干部包一乡两点,观察掌握调查点的粮食生产形势,为准确预报和实测粮食生产量打好基础。
  三、农经调查
  1985年,对抽中的巴藏、立节、峰迭、坪定、江盘、三角坪乡的13个村民小组进行农业经济调查,以村为总体,抽选调查户65户,对每户经济收支情况采取流水账记录,每发生一笔收支,记入账本。作到日清、月结、季度汇总上报,年终有年报。是年,农经抽样调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28.64元。1990年农经调查60户,人均纯收入为278.79元,比1985年上升116.72%。
  四、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
  1953、1964、1982、1990年,统计部门人员协助参加4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1953年16837户,64109人;1964年14811户,62209人;1982年19223户,101582人,其户、口分别比1964年上升29.79%、63.2%;1990年普查数23482户,116336人,户、口分别比1982年上升22.16%,14.52%。
  1984年,本县列为省统计局抽中的人口抽样调查县,县统计局举办人口抽样调查培训班。事后,在对被抽中的憨班、坪定、拱坝、铁坝、大峪、中牌、插岗7乡35个行政村进行1%的人口抽样调查。1982、1990年人口普查后,分别编印出《甘肃省舟曲县第三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和《舟曲县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
  第三节统计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乡镇企业相继涌现,商业兴旺活跃,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农业实行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文化教育等蓬勃发展。旧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计事业进行改革,主要对统计范围、统计体系进行了必要补充和调整,在农村推行“农村经济一套表”,以便进一步摸清和掌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切合实际地制定本县农村经济政策.为适应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宏观控制市场和微观指导生产,综合分析和评价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便于决策部门检查政策执行情况。
  在统计工作调整改革中,为适应本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减轻基层负担,消除报表多乱,把农业生产统计转变为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本县经过调整改革的统计体系日趋完善。统计部门利用对工、农、林、牧、副业,交通、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综合优势,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统计资料。统计部门强化“统计信息、统计咨询、统计监督”,并取得一定成效。1992年被州统计局评为统计先进单位。
  乡统计站的职能是:负责完成国家与地方统计调查任务,制约堵绝滥发乱报报表,数出多门的不良现象,使本县准确及时地完成各乡农、林、牧及乡镇企业等统计调查任务有了可靠的保证。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
  1973年起全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后,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计统组始逐年对全县人口出生率进行统计,为全县人口计划生育人口控制工作提供依据。经过全县人民努力,至1980年全县人口控制工作初见成效,人口出生率由1973年的40.63%。下降到1980年的14.39%。
  1983年,人口统计数中的出生率呈上升趋势,回升到1982年的19.4%。。回升因素主要是1980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其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和节育实施工作未能赶上农村经济改革的新形势。
  1984年,县委、县政府根据统计局提供的人口出生率全面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并采取得力措施,使全县人口出生率下降下来,经过艰苦努力,1985年人口岀生率降到12.6%°。1986〜1989年人口出生率统计数一直在14%。左右。1990年人口出生率统计数比1989年上升8.99%。,为全县计划生育工作敲起警钟。
  二、各种自然灾害统计
  舟曲易常发生大暴雨,暴洪、泥石流、滑坡及霜冻连阴雨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多年来,每次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县党政领导在组织灾区干部群众救灾的同时,统计部门及时调查灾情,准确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及受灾农户,及时上报灾情数据,直接迅速地为人民政府组织受灾地区群众生产救灾服务。
  1981年4月,泄流坡发生大面积滑坡,并堵塞白龙江河道后,回水涨幅淹没江盘、城关、大川部分村民房屋和农田。省、州人民政府根据县统计局调查到的120余受灾户的数据,及时拨发23.63万元救灾款和一批救灾物资。
  1984年,本县遭受严重风、旱、雹、泥石流、滑坡灾害。统计人员统计到有22个乡,408个村,1.9万户的17.4万亩农田成灾。县委、县人大、县政府领导在全力组织灾区群众“抗灾夺丰收”的同时,省、州人民政府拨发救灾款204.5万元,救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三、教育统计
  历年由县文教局上报,县统计局统计的教育数据资料,分别列出各级各类学校数 (所)统计;普通中小学班数统计,小学、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统计,教职工基本情况等统计.小学数由1950年的28所发展到1990年的192所。期间,人口递增91.96%,而小学数增长585.71%,小学生数由1950年的1384名增加到1990年的10413名,增长652.38%;中学生由1947年的50名增加到1990年的4112名,实际增长81.24倍.入学率80.6%,为政府大力开展基础教育和增加教学设施提供分析研究和决策依据。
  其他统计服务工农业计划总投入和总产值统计,畜牧发展状况统计、林木产品、植树造林和育苗情况统计,商品的调拨和市场销售额统计,生产资料和计划内建筑材料供应情况统计,地方病防治数和病况统计,扶贫脱贫统计,税收和财政收支统计,成人扫盲统计等。第四节统计工作成果
  解放以来,以舟曲县统计局为主,进行4次全县人口普查。1982年、1990年分别整理编印《甘肃省舟曲县第三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和《舟曲县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1983年整理编印《甘肃省舟曲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3年汇编)120册。1984年始,每年编印《舟曲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并打印成册。至1990年,共编印800册。1987年进行全国残疾人调查和全国第二期生育力调查。1988〜1990年进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1989〜1990年进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抽样调查。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