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4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业
分类号: F303
页数: 12
页码: 135-146
摘要: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开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汉代开西南夷,移民实边,将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带到这里,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但在解放前,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剥削和压迫,农业生产发展极为迟缓,藏、汉人民长期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半年不跑饿断肠”的贫穷生活。
关键词: 舟曲县 农业经济

内容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开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汉代开西南夷,移民实边,将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带到这里,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但在解放前,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剥削和压迫,农业生产发展极为迟缓,藏、汉人民长期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半年不跑饿断肠”的贫穷生活。
  1950年全县农业人口有54624人,总耕地面积为14.66万亩,其中总播种面积10.63万亩,内粮食播种面积10万亩,粮食单产45.37公斤,粮食总产453.8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8.77公斤;油料总产13.24万公斤,人均占有2.3公斤。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革农业生产关系,大力兴修农田水利,改革耕作制度,推广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力发展较快,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渐加强。1957年,粮食总产达1251.9万公斤,是1949年的2.77倍。但后来由于受“左” 的思想指导和形式主义的极大影响,脱离实际,一味抓“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生产上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法则,严重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量一直时升时降,摇摆不定。粮食人均由1963年259.33公斤降为1981年的107.02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生机勃勃。在1989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创高产活动中取得显著成效,1989年5月20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奖励。是年,粮食产量1654.6万公斤,平均亩产92公斤,人均156公斤,1990年粮食总产1815.59万公斤,平均亩产99公斤,粮食产量比1989年增长9.73%,每劳力年生产粮331.5公斤。
  1990年末,农业人口106999人,占全县总人口117751的90.87%,农业劳动力54771个。人口平均密度39.46人/平方公里。1990年农作物实际总播种面积18.9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24%,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77亩。而一半土地在山石沟壑中,不适宜耕种。
  耕地中,山地14.7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6.8%;川地仅有15500亩。山、川耕地中,有21374亩水浇地,其中保灌面积只有14188亩,占耕地面积的1.11%。
  本县寒暑交替明显,光、热、水等资源分布与匹配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发展,加之垂直分布的山地小气候,形成一年两熟,两年三熟及一年一熟的多种种植制度。由于陡坡地占70%以上,且受干旱、雨涝、冰雹、病虫及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粮食总产量一直在1500〜2000万公斤之间波动,自给能力很低,是全省边远山区特困县之一,一半粮食靠国家调拨。1986年国家调拨农村粮食人均135.3公斤,1976〜1986年农村回销粮平均递增18.9%。
  1984年后,粮食生产虽有回升,但递增的粮食产量与人口增长不相适应,加之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田保灌面积大幅度缩小,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严峻。
  第一节机构
  民国时期,本县无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解放初,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管理全县农、林、水、牧等行政业务,配备1名干事专搞农业工作。
  1955年12月设农业科。1962年改为农牧科,后改设农林局,1981年复立农牧局。至1990年底,人员8名(其中农艺师1名,技术员2名)。农牧局下设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公司、良种场3个事业机构。
  一、农业技术推广站
  始建于1957年,工作人员23名,并在巴藏、瓜咱、大川、八楞、武坪乡建有乡站,每站有1〜2名工作人员,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业务干部18名。1961年底精简机构时撤销。1963年底恢复建置。1990年底,全站共有工作人员63名(其中农艺师1名,半脱产农技员33名)。助理农艺师、技术员8名。
  二、种子公司
  1978年成立,初,工作人员5名。1981年与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并,1983年又分设。现有工作人员12名,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2名,技术员8名。
  三、瓜咱良种场
  建于1970年上半年,职工12名。现有职工15名,其中业务干部3名。
  1990年底,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业务人员60名。其中专业技术干部25名,大专以上学历2名,中专学历23名,农艺师2名,助理农艺师5名。第二节农业经济结构
  一、农业区域结构
  西南部中、高山林农和多种经营区海拔3800米以下,包括曲瓦、大峪、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大年、博峪8乡74个行政村。1990年有6064户,36385人,农业劳动力17123个。白龙江林管局所辖林区和县属林区均在此范围内。总土地面积1922.5平方公里,278.7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4.43%).其中农业用地10.16万亩,占3.65%;林业用地198.31万亩,占71.15%;牧业用地57.82万亩,占20.75%;其他非生产用地22.15万亩,占7.95%。共有大家畜24220头匹,山绵羊28666只,生猪8026口,禽蛋产量2.44万公斤,蜂蜜产量2.88万公斤。人口密度19.96人/平方公里,是本县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最多地区;也是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本区饲养马、骡、黄牛、牦牛、犏牛、山羊、绵羊、生猪、家禽和蜂。种植主要有小麦、青棵、玉米、马铃薯、蚕豆、养麦、燕麦、油菜。野生药材有天麻、虫草、纹党、红芪黄茜、猪苓等600多种。另有木耳等食用菌。
  中北部半山林牧农业区海拔1600〜2200米,包括坪定、弓子石、中牌、三角坪、池干、八楞6个乡,共有53个行政村,农业户5693户,27327人,劳动力14024个,总土地面积291.39平方公里,43.7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9.76%)。其中耕地6.4万亩,占14.64%;林业用地10.47万亩,牧业用地21.65万亩,占49.53%;水域面积789亩,其它非生产用地5.11万亩。全区1990年有大牲畜11001头(匹),山、绵羊15850只,生猪4917头,禽蛋2.06万公斤。人口密度93.91人 /平方公里。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玉米、养麦、糜子、谷子等农作物。
  本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频于干旱。林草植被差,肥料不足,土壤脊薄,有机质少。耕地坡度比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虽有公路可通县城,但因路基低,雨季常塌方,时断时通。大部地方生活用燃料严重短缺。人畜饮水困难。
  白龙江河谷农业、经济林区位于白龙江两岸的川坝地区,海拔1300〜1600米,包括巴藏、立节、憨班、峰迭、江盘、城关、南峪、大川8个乡的8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752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3.69%。劳动力23124个,占全县总农业劳动力的42.22%.人口密度为54人/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769.17平方公里,115.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5.78%。其中农业用地7.82万亩,占6.78%;林业用地47.38万亩,占41.06%;牧业用地48.62亩,占42.14%;水域面积8443亩。其他占地10.72万亩。这一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最好、交通方便,粮食产量较稳定,经济林发展较快,是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二、农业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直在抓农业,而忽视林业、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结果种植业上不去,林、牧、副业的发展很缓慢。1963年全县总收入276.06万元,其中种植业就占89.49%,林业占1.13%,牧业占1.65%,副业占7.72%。1983年农业内部结构初步调整后,总收入451.57万元,其中种植业占80.70%,林业占4.67%,牧业占3.48%,副业占11.15%,林、牧各业比重有所增长。
  1971〜1978年农作物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76.70%,经济作物占2.73%。1979年以后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乡镇企业开始起步,农、林、牧、副各业有所侧重发展。农、林、牧、副业人均总产值由1979年的55.94元提高到1990年的155.23元,增长1.77倍。
  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1660.90万元,其中农业769.30万元,林业149.40万元,牧业464.50万元。副业250.70万元。
  第三节农作物布局及产量
  本县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洋麦、青稞、“舟曲六棱青稞”、大麦、“舟曲大麦”、燕麦、养麦、玉米、谷子、糜子、高梁、蚕豆、豌豆、扁豆、米豆、马铃薯、油菜子、胡麻、荏子、芝麻、向日葵等。
  一、粮食作物分布与耕作制度
  白龙江河谷区气候温暖半湿润,农作物大多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养麦、蚕豆四大作物,此外还种植马铃薯、谷子、糜子、高粱、水稻等作物,冬小麦6〜7月收获后,复播玉米或养麦、蔬菜等,是本县主要产粮区。
  半山干旱区山大坡陡,利用率低,粮食作物生长主要靠自然降水量供给水分, 洪、旱灾害频繁。农作物大多两年三熟,冬小麦收割后,主要种植谷子、糜子、养麦等作物。
  高山阴湿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区地带,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 (少数村庄低于1500米),由于光照和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大多一年一熟。主要种植冬小麦、青裸、蚕豆、马铃薯等,其次种植玉米、养麦、豌豆、春小麦、洋麦、燕麦及其他杂粮,产量低而不稳。
  二、产量
  粮食产量1950〜1968年,粮食单产和总产连年上升。1990年前,人均年生产粮食最高年份1956年为326.5公斤。1969年下降。70〜80年代,粮食单产一直徘徊在90〜95公斤左右。1981年因遭特大自然灾害,粮食单产降到52公斤,总产量只有994.85万公斤,比1968年总产量1950.50万公斤降低49%。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生产力解放,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1990年粮食总产比1949年332.50万公斤,增长4.46倍。(附表)
  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胡麻、荏子、芝麻、向日葵次之。1952年后,播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随之上升,1955〜1978年由于抓粮食产量,油料总产降到10万公斤左右,其中1961年降低到0.59万公斤。1979年后总产量回升,1990年达到21.86万公斤。
  棉花主要种植在白龙江河谷地区。1954年后,产量连年上升,1959年总产量达7.24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60年产量急骤下降,1.11万公斤左右。1974年降到5000公斤以下。其原因是只抓粮食,忽视多种经营;同时,1960年以前群众买布料比较困难,有种棉、纺线织布的习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做衣、被皆买布料,棉花种植近乎绝迹。1986年又开始发展。
  舟曲县历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及人均产粮
  数 \项总播种面积 (万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人均生产粮食 (公斤)业口农人
   总播种面积(万亩)总产量 (万公斤)播种面积 (万亩)总产量 (万公斤)
  194914.667.00332.500.5016.4060.5054624
  195014.6610.00453.800.4414.7478.5057608
  195117.4312.20601.000.4618.0010258830
  195216.2212.30725.540.5036.30121.5059626
  195315.9012.80691.200.5719.3011460375
  195415.9118.101425.800.9018.6123460900
  195519.1020.001328.920.7421.65213.5062196
  195619.1921.782068.710.8424.85326.5063301
  195718.2016.051251.900.9427.21193.0064833
  195819.2018.001404.001.1225.23211.5066389
  195919.5017.871456.411.3422.49206.5070372
  196020.6620.491178.971.789.22174.5067561
  196117.7619.871200.210.373.95205.5058307
  196217.2620.001284.500.293.66192.5061480
  196316.0115.611512.000.409.46259.0058302蔬菜 前品种繁多,但一般产量不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80年代以来,当地蔬 菜栽培有较大发展。城关附近菜农设置塑料棚温室生产蔬菜,并引进新品种和改进栽 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蔬菜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基本满足市场的需要;同 时部分菜贩从陇西、武都、汉中等地长途贩运蔬菜,蔬菜市场日趋繁荣。1990年蔬 菜播种面积1601亩,产量239.6万公斤,产值74.3万元。
  蔬菜品种主要有:
  (1)白菜:大白菜、小白菜、花菜。
  (2)甘兰、包心菜、油菜。
  (3)圆根、汉圆根、洋圆根。
  (4) 苤蓝、大头菜。
  (5)萝卜、水萝卜、冬萝卜。
  (6)胡萝卜、黄萝卜、红萝卜。
  (7)芫荽、芹菜、菠菜、莴笋、韭菜、蒜。
  (8)葱:白葱、红葱、洋葱、小葱。
  (9)瓜:黄瓜、南瓜、冬瓜、丝瓜、菜瓜。
  (10)豆类:菜豆、刀豆、香豆、豇豆。
  (11)茄类:茄子、西红柿、辣椒。
  (12)菇类:平菇、凤尾茹。
  初夏,还有许多野菜上市。主要有五爪(zhua,单五爪、双五爪)、叶来开花、 乌蓝头、苦根、苦麻菜、蕨菜。
  水果品种主要有:
  (1)、桃:离核水桃、黄甘桃、然核桃、青皮桃。
  (2)、杏:甜仁杏、苦仁杏。
  (3)、李、樱桃、拐枣、大枣、黑枣、无花果、葡萄。
  (4)、苹果:国光、红香蕉、黄香蕉、红玉、黄元帅。
  (5)、梨:麦梨、柴梨、平底梨、秤砣梨、苹果梨、香蕉梨。
  (6)、柿子:大柿子、馍馍柿子、四棱柿、牛心柿。
  (7)、核桃:薄皮核桃、山核桃。
  (8)、石榴:紫石榴、金石榴。
  80年代以来,桔子、李子由四川、武都移植舟曲,由盆栽逐步发展到园内栽 种。
  1990年果园面积5 656亩,水果产量1 050.38吨,产值102.92万元。第四节农技农艺
  一、耕作制度
  河川一年两熟区冬小麦6〜7月收获后,复播玉米或养麦、蔬菜等。
  半山两年三熟区冬小麦收获复播后,第二年种植玉米、蚕豆、马铃薯、蔬菜等。
  高山一年一熟区种植小麦、青裸、马铃薯、蚕豆及油料作物。
  二、品种改良
  良种推广1964年,陆续引进一批农作物优良品种。
  小麦:1965年主要引进“阿勃”、“阿桑”、“阿福”(阿尔巴尼亚1号、2号、3号)等优良品种,进行试验,1966〜1967年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71〜1972年引进推广 “甘麦8号"、"甘麦24号”、“甘麦35号”等优良品种。1976年引进推广“天选15号”、“天选16号”、“天选17号”、“武都5号”。1980年引进“成良1号”、“成良6号"、“青山782号”、“青山821号2“武都7号”、“武都8号"、“武都10号”、“西藏肥麦”等优良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繁育。
  玉米1968年首次引进“维尔156”、“陕单1号”、“新双1号"、“陕育683号”、“双跃150号”等优良杂交种种植试验。1970年引进“英粒子”、“金黄后”、“白马牙”、“辽东白”等玉米优良品种试种。1971年后全县大面积种植。
  1976年引进优良杂交种“张掖488号"、“庆单7号”等。1977年后在全县大面积种植,亩产400公斤左右。
  1981年初,在城关区小面积试种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1982年后在全县河川地区大面积种植,高水肥栽培条件下亩产达600公斤左右。
  1984年引进优良杂交种“鲁玉4号,1985年在河川和半山地区大面积种植。高水肥栽培条件下,亩产超500公斤,一般亩产在400公斤左右。
  棉花1965年引进“粤光棉”、“KK1543”、“CC斯3173”在全县种棉区推广。
  本县良种推广速度在1986年前缓慢,农作物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小麦仍在种植70年代推广的品种。县农技站试验成果比当地山区地的栽培增加3.6倍。河谷地小麦套种玉米虽明显增产,但群众尚未认识,推广面积小。
  1985年,重视良种繁育推广和选留,加强良种基地的建设,良种推广基本突破。至1990年共推广各类农作物良种13.7万亩,其中小麦良种推广面积5.5万亩,玉米良种2万亩,青棵良种1.55万亩,蚕豆良种1.1万亩,养麦良种1.5万亩,马铃薯良种1.7万亩。其他良种推广面积0.25万亩,良种化程度达75.3%。
  繁育引进的一些小麦、玉米良种,还未经过引种试验和示范,就大面积推广种植,结果因不适应舟曲自然环境而不成熟或产量不高。1987年以来,慎重引进,严格把关,把引进推广良种的重点工作转到本地培育种植和改良方面。
  1987年制玉米种200亩,收杂交一代种子1万公斤。1988年又发展玉米制种专业户230户,面积300亩,在部分遭灾情况下,总产量达3万公斤左右。1990年完成玉米制种任务413亩,生产杂交一代种子4.54万公斤。
  发展小麦种子繁育专业户,繁育小麦良种面积1000多亩,收获小麦良种15万公斤。
  三、农作物保护
  农作物病虫害毎年均有发生,而且危害严重,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
  小麦病害主要分布有条锈病、叶锈病、小杆锈病、腥黑穗病等。这些病害全县均有分布,但以高山区分布较广,危害严重。小麦白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红矮病、小麦黄矮病等主要发生在半山地带。
  玉米病害有黑粉病、丝黑穗、大小斑病等,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沿岸地带,其中玉米黑粉病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随着鲁玉4号的引进和推广,玉米红叶病时有发生和侵害,鲁玉4号感病最为严重。
  马铃薯病有晚疫病、环腐病,主要分布在高山及半山地区。
  谷病害有白发病、黑穗病等,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沿岸地区。
  主要虫害及虫害分布:麦蚜、麦蜘蛛、粘虫、地老虎、蟋站、金针虫、蟒蟾等分布在河川地区,危害较重。马铃薯瓢虫、蚕豆象等虫害,分布在高山及半山地区。大青叶蝉、根蛆、甘兰夜蛾、黑绒金龟甲等虫害,分布在河川地区。
  农作物鼠害主要有鼢鼠、鸣声鼠、沙土鼠、仓鼠等。鼢鼠和鸣鼠主要分布在高山阴湿地区的林地边缘。沙土鼠和仓鼠主要分布在半山及河川地区。
  全县有700多台(件)植保机械。1983年前,除河川部分地区的农民少量使用农药防治外,半山和高山地区大部分农民很少使用农药,几乎不搞化学防治。近年来,县农技站组织农民群众运用药剂拌种、土壤消毒和用喷雾器喷洒药剂等方法防治各种病虫害。
  农药粉锈宁防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防效率达80%。用赛力散、多菌灵、福双等农药拌种,控制黑穗病发生及危害。
  半山地区和高山地区的糜、谷、青棵等作物受粘虫危害后,多用敌敌畏、敌百虫、锌硫磷等农药防效均达80%以上。
  地下害虫多用“六六六”粉或锌硫磷拌种防治。
  1988年防治病虫害面积6.7万亩,其中冬播拌种3.7万亩;防治麦蚜害710亩, 粘虫害17560亩,地下虫害2160亩,蔬菜虫害200亩。各类农药使用量6000公斤。1990年防治病虫害面积7.8万亩,其中小麦锈病1.4万亩,白粉病1.1万亩,黑穗病1.2万亩,麦蚜1.02万亩,小麦吸浆虫0.5万亩,麦红蜘蛛100亩,地下害虫1.8万亩,粘虫0.75万亩,蔬菜类病虫害500亩,挽回粮食损失102.95万公斤。四、农作机具
  (一)、传统农具
  镢头、锄头镶头有4种,尖镢、板镢、二刃子和两爪。山区土质坚实,畜力翻耕后用镢头碎土平畦,挖土开荒,其中二刃子常用。锄头分尖嘴锄、板锄两种,多用于锄草。
  镰刀短柄,呈月牙形,多用于割禾,兼割柴草。
  犁即二牛抬杠。全县至今仍大量使用。
  连枷、风簸拍打脱粒麦子、油菜、豆类。风簸(风车):木制,用木箱和装有木片的轴构成,用于分离谷物糠、粒,大部地区沿用此工具。
  背篼用竹蔑编制而成,本县农村常用的人力背运工具。
  (二)农业机械
  山区耕地坡度大,地块小,地块间高差大,田间道路不易合理布局,农机用具运行困难,农业机械使用颇受限制。耕地至今仍使用“二牛抬扛”,收割多用镰刀,打碾多用连枷、碌磕。因此对农业机械选型、推广使用造成一定困难,致使本县农业机械发展迟缓。
  60年代初期,配合农田基本建设推广使用山地步犁、畜力播种机、架子车、手摇喷雾器等半机械改良农具。1966年前,全县无一台拖拉机,1968〜1970年本县为农业机械试用阶段,因国家大力扶持,逐步推广手扶拖拉机、柴油机、小型脱谷机、磨面机、榨油机等。1970年底,全县有中、小型拖拉机9台/102马力,动力机械12台/95马力,场上作业机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9台(件),半机械化农具1260台(件)。1971〜1980年,农业机械拥有量逐年增加。1980年底,全县已有农机总动力950混合台,比1970年增长约5倍多,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7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90台(件)。全县大部分地区场上作业实现机械化。1980〜1988年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处滑坡阶段。由于农业生产体制的变革,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由集体经营转为个体经营或联产承包经营,大中型拖拉机使用减少。场上作业机械管理不善,损坏严重,数量逐年减少。而小型农具使用量增加。特别是粮油加工机械和粗饲料加工机械(柴油机、电动机)发展较快。
  1990年底,本县拥有各型农用机械244混合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0台,机型有东方红一75型、40型、28型和铁牛一55型。小型拖拉机214台,主要机型有小四轮天水一15型,手扶拖拉机工农一11型、东风一12型、钟山一12型;农用动力机械653台(11072千瓦),其中柴油机314台,电动机330台,发电机组9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99台,其中磨面机413台,碾米机30台,榨油机30台,饲料粉碎机124台。其他场上作业机械36台(脱谷机35台)种子精选机1台,耕作机8台,农用泵4台。另有喷灌机械2套,农用汽车72辆,植物保护械740台(架)。
  全县每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221.83马力(163千瓦),机械化水平低于国家和甘肃省标准。由于耕地地块小,不便于机械耕作,现有的拖拉机主要用于农田运输或其他运输。磨面机、榨油机的利用率近几年显著提高。
  五、农机管理
  1965年初,设农机管理局。现有农机管理人员14名,主要培训农机人员。1980年成立农机监理站(隶属农机局),业务人员5名,主要负责拖拉机交通监理。全县22个乡均有1名农业机械员,负责本县乡农机管理及驾驶人员培训工作。1990年,全县共有农业机械人员674名。
  1967年成立农机服务公司。到1990年底,有职工7名,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的供应工作,并设有农机服务门市部1个,专供农机具零件配件。
  六、农田基本建设
  县境内陡坡耕地占90%以上,农民历来就有建设小块农田的习惯。解放前,由于生产工具简单落后,农田建设规模极小。1949年,全县只有白龙江沿岸很少一部分水浇地(梯田)。14.66万亩耕地几乎全部是山旱地。河坝、沟坝大多为荒地。解放后,逐步推广山地步犁,开展小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1964年,县委、县政府派员在城关、锁儿头村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试点。1966年全县农田基本建设进入高潮。经全县人民12年艰苦努力,至1976年,白龙江、拱坝河沿岸河滩、荒坝变成层层梯田,使本县灌溉面积达到3.8万亩,保灌面积达到2.31万亩。
  1979年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劳作,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又转入低潮。再加灾害频发,全县被洪水冲毁的部分梯田和水渠未能及时修复,水平梯田剧减。水利设施遭到人为破坏,水浇地面积保灌面积也比历史最高水平明显减少。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梯田5万亩,水浇地1.7万亩。1990年提出在5年内恢复水浇地1万亩,恢复耕地面积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
  七、栽培与施肥
  1984年在弓子石下湾村(海拔1800米)首次试验优良玉米杂交种“鲁玉4号”获得成功,成熟良好,亩产达425公斤,比老品种增产325公斤。1986年扩大到30亩。地膜覆盖玉米的海拔提高到1950米左右的地区,获得成功。1987年,全县推广138亩,1988年扩大到5154.4亩,增产粮食128.86万公斤。1990年扩大到15160亩。
  河川地区在扩大“中单2号”播种面积的同时,县农技站于1983年和1984年在城关乡三眼峪一块1.7亩的地中进行小麦套种“中单2号”玉米试验,是年,亩产达到587.35斤,比1982年增产14.2%。1988年扩大到5325.3亩,仅套种一项累计增产粮食31915万斤。1990年扩大到6323亩。
  1970〜1977年,全县推广腐殖酸肥料和菌肥及高温堆肥技术,全县180个大队建有180个肥料场。玉米产量大幅度增长。
  1975年始引导全县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到1985年,化肥的合理施肥已全面推广。此后连续3年,全县各地出现抢购化肥现象。1990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折纯量)853.97/156.90吨。
  八、农业学大寨
  农业学大寨运动与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同始于1964年,各单位职工、学校师生分片参加,商业部门送货到梯田工地。70年代初全县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大批村支部书记、公社书记派往大寨学习参观。1974年,全县再次掀起高潮,提出以“无产阶级专政办农业”的口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县级机关职工、学校师生与城关社员一起兴修梯田。县二中(立节中学)师生和社员一道大战占单坝,兴修水平梯田。是年,树立城关公社锁儿头大队为全县学习的典型。
  农业学大寨走过曲折道路。但对增强舟曲农业生产能力,无疑起到一定作用。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