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数量和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数量和分布
分类号: C922
页数: 7
页码: 759-76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迭部县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关键词: 人口分布 人口数量

内容

一、人口发展
  (一)人口源流及迁徙
  古叠州之地,历属氐、羌土著所据。春秋以后,曾先后有数支外族随军徙入,与当地氐、羌在漫长的共同生活中相互融合。
  春秋时期,无弋爰剑进入河湟及河曲之地,他的子孙分成若干部落,其中一支进入川北白龙江流域,融合于氐、羌土著之中,成为世居这一带以白马为图腾的羌民。
  东晋十六国时,原驻牧辽东一带的鲜卑族慕容氏吐谷浑人徙入境内外,逐渐与氐、羌相融。
  晋义熙十二年(416年),西秦王乞伏炽盘击败吐谷浑,将沓中一带羌豪3000户迁往枹罕(今临夏)。
  南北朝时期,羌民中分化并兴起以猕狲为图腾的党项羌成为境内的主要部族。
  唐代,吐蕃势力北上,因吐蕃所逼,川北及古叠州境部分党项羌相继内徙,北入灵、庆、夏、银、胜等州。唐后期,叠、芳二州境全入吐蕃,吐蕃东征军及其随军奴仆定居境内,与当地氐、羌土著杂居。在漫长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为现代迭部藏族。
  元末明初,卓尼杨土司先祖些地,为图谋部族发展,寻找宜农宜牧之地,与其弟傲地率部从川北作盖(今若尔盖)出发北出草原,至热东巴时,因内部意见分歧而分为两路,一路继续朝北最后到卓尼;其中另一部分些地部属则沿白龙江向东进入迭部,并长期定居于迭部。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兵部发给卓尼土司杨汝松管辖洮岷边外生番的号纸后,收复迭部喇子等19族,并从迭部安子、尖尼、桑坝、腊子等沟迁徙部分藏族到卓尼大峪沟冰固、他固、扎连等村。
  (二)历代人口
  据《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唐初,叠州领1县,1083户、4069口。天宝年间,叠州领合川、常芬2县,1275户、7674口。
  唐以后,迭部地区长期处于吐蕃与中原政权相争之地,中原政权时战时弃,鞭长莫及;吐蕃王朝又不注重撰史修志,故无户籍口丁之史料遗留后世。
  (三)人口规模
  1949年解放初期,迭部地区共有人口3685户,19100人。
  1950年至1962年建县前13年,虽然全国解放,但迭部境内受国民党残渣余孽马良、边仙桥等数支股匪的骚扰;1958年武装叛乱和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天灾人祸相加,造致境内人口增长缓慢。其中60年〜62年人口出现10%的负增长。13年全县人口增加3618人,增长了18.94%。年均增加278人。1962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71人。
  建县后1963年至1979年17年,人口呈现持续增长期。全县人口由1962年的22718人增长到1979年的44024人,总增21306人,增长了93.78%,年均增加1253人。其中1969年至1973年间,因辖区增设迭部林业局和国营七九二矿,使全县人口总数和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剧增。
  1980年至1990年,由于从1979年开始全县城镇农村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增长幅度开始得到控制,逐步形成了有节制的增长。全县总人口由1979年的44024人增加到1990年的49996人,11年增加5972人,增长了13.57%,年均增加543人。
  迭部建县以来遵从全国的统一部署,先后搞过1964年、1982年和1990年三次人口普查。建县前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无资料。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共有5691户,24298人。其中男性11095人,占45.66%,女性13203人、占54.34%;非农业人口1555人。全县共有6个民族,藏族21709人,占总人口的89.34%,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4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8249户,其中家庭户8140户、集体户109户,家庭户平均每户5.06人,总人口45574人,其中男性23952人,占52.56%,女性21622人,占47.44%。有15个民族,藏族31951人、占总人口的70.1%,汉族13124人、占28.81%,回族369人、占0.80%,其他少数民族有130人,占总人口的0.29%。农业人口32971人,占总人口数的72.35%;非农业人口12603人,占27.65%,比1964年增长了8.1倍。全县总人口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21276人,18年共增长87.56%,年平均增加人口1182人。1982年全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9.5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1990年7月1日北京时间零时为标准),全县总户数共有9679户,其中:家庭户9466户,占总户数的97.80%;集体户213户。总人口共有50217人,其中:男性26042人,占总人口的51.86%;女性24175人,占48.1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72。总人口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4643人,每年平均增长1.22%。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41人。全县共有18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为35,953人,占总人口的71.60%;汉族13611人,占27.10%;回族425人,占0.85%;其他民族共228人,占总人口的0.45%。全县人口中,农村人口为35,703人,占总人口的71.10%;城镇人口为14514人,占总人口的28.90%
  1990年末县公安局户籍管理资料提供的全县总户数为9945户;总人口49996人,其中男性2618人,女性23815人;城镇人口14619人,农业人口35377人。
  (四)人口分布及密度
  迭部全境系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历属地广人稀地区。历代人口密度无精确计算,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6人。1962年建县初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1人。从1969年起县境内开办省属企业迭部林业局和国营七九二矿后,人口增加较快,1970年全县人口密度上升为每平方公里7.1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每平方公里9.5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时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41人。
  民国及以前,迭部地区没有集镇,人口分布疏密不太明显,沿白龙江两岸河谷地带如电尕、旺藏、洛大等地的村庄相对较集中,高山深沟地区的村庄较稀少。1962年建县后,随着县城和集镇建设的扩大,以及外地干部职工,经商、做工等人口的增加,各乡人口分布密度的差距拉大。由于县城和七九二矿、迭部林业局机关都设在电尕乡境内,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电尕乡境的常住人口达2619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2.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27人,是全县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其次是洛大、花园两乡,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20.69人、20.20人。达拉乡和阿夏乡人口密度最小,分别为每平方公里3.37人、3.30人。(各乡人口密度附表)
  迭部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各乡人口密度表
  注:表中计算各乡人口密度时,将迭部林业局和七九二矿人口分别加在其驻地内。
  二、人口变动
  (一)人口自然增长
  解放前辖境内出生与死亡人数无资料。1949年解放至1962年建县前,迭部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建县后1963年至1979年17的中,前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人民生活条件趋于安定和改善,加之“文革”十年人口增长处于无控制状态,双重原因致使县内人口呈现高出生、低死亡的持续增长时期。17年共出生16524人,年平均出生972人;共死亡5664人,平均每年死亡333人;17年自然增长人口10860人,增长了46.5%,年平均自然增长人口639人。其中最高的1964年和196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25%;1963年至1970年间出生率都在30‰以上;1964年高达40‰。
  1980年至1990年,由于从1979年相继在城镇和农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全县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开始得到控制,逐渐呈现低出生、低死亡的稳定期。11年共岀生7989人,年均出生726.3人;死亡3005人,年平均死亡273.2人;自然增长人口4984人,增长了11.32%。
  (二)人口机械变动
  民国时境内人口流动量很小,只有少量的洮、岷人口迁往洛大、腊子等地落户;很少迁出。
  解放后,1949年至1968年的人口迁入、迁出,平均每年都分别在千人以内。变动对象主要是调入、调出的国家干部职工和军人,上学、分配的大中专学生。1969年至1973年,因辖内增设迭部林业局、国营七九二矿等单位,人口机械增长迅速,5年共迁入15554人,迁出5782人,机械增加9772人,使全县人口总数增长了四分之一,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亦随之增大。1974年至1988年人口变动趋于正常,年均都有千余人迁入、迁出。变动对象仍属干部、职工、军人和学生。
  建县以来,1963年至1990年28年共迁入人口44189人,年平均迁入1578人;共迁出33111人,年平均迁出1182人。人口机械总增11078人。
  1980年以来,随着“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实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木工、建筑工等外地劳工和个体经商户的自由流入。1990年在本县常住一年以上,但其常住户口在外地的有2639人;常住户口待定的370人。
  附:迭部县1962年〜1990年人口变动情况表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