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城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城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6
页码: 705—710
摘要: 迭部县境内发现的三国、北周及隋唐时古城堡遗址共7处。其中6处古城残迹犹存,一处在城镇建设中被毁。
关键词: 迭部县 古城遗址

内容

县境内发现的三国、北周及隋唐时古城堡遗址共7处。其中6处古城残迹犹存,一处在城镇建设中被毁。
  一、然闹古城遗址
  系唐代古叠州城遗址。南北朝北周明帝武成中(559年或560年)始于此处置合川县。建德六年(577年)增置西疆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叠州。置州前称交戍城,后称叠州城。贞观十三年(639年)置都护府,永徽元年(650年)罢。仪凤二年(677年)又置长利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叠州为合川郡。是年,陇右节度使为御防吐蕃置合川守捉,领兵千人。肃宗乾元六年(758年)又复置叠州。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后,被吐蕃占领,叠州地纳入吐蕃王国辖区内。
  古城遗址位于电尕乡然闹村,即今县城东郊白龙江北岸阶地上。东邻然闹沟,南濒白龙江岸,西至藏族中学后墙外,北靠扎尕独山之巅。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450米,城墙随地形而筑,城廓呈不规则的“〓”型。城内东北部筑有内城。迄今古城残垣断断续续多处犹存。西城墙自西南角起,第一堵残垣残高7.5米,长84米,宽5米,南北向偏东30度;向北偏西接第二堵残垣,北端向西北倾斜40度,长65米,厚2米;向北接第三堵残垣残高3.8米,长18米,南北向偏东30度;向西北又接第四堵残垣,长24米,南北向偏东30度,北端约10米处至扎尕山根。北城墙从西北角顺山根向东,有一处2.5米长的残垣墩;向东经11米长的废墟,接一堵东西向残垣,残高5.5米,厚3米,长22.5米;再向东经19米废墟过一条小溪10米处接第二堵3米长残垣,直至扎尕独山根;半山腰又有两堵残垣向西北直通约100多米高的扎尕独山之巅。东城墙由北端山巅向南偏东15度顺山脊而下,有一堵长67米的残垣;山下沿热闹沟有一堵南北向偏东50度残垣,残高8.4米,厚5.5米,这是残垣中最明显的一段;沿沟向南有残垣断迹穿过两郎公路伸向白龙江边断崖处。南面于白龙江边断崖向西有一道东西向残垣痕迹。古城残坦上多处夹棍眼和夯土层清晰可见,夹棍眼直径有4厘米至17厘米不等;夹棍眼之间垂直距110厘米,水平距分别为25厘米至84厘米,夯土层厚一般在8厘米〜10厘米之间。
  古城遗址内和城堡残垣夯土层中,多处发现大量彩素陶片、陶壶、石器、布纹瓦、绳纹砖、石斧、牙齿化石等古文化遗存。古城西北约80米高的山梁上有一处黄土夯筑的古烽燧。该古城遗址已于199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吉爱那村南古城遗址
  位于县城东15公里处电尕乡吉爱那村南,白龙江北岸台地上。北距两郎公路60米,东接县良种场耕地,南临白龙江岸30余米高的悬崖,西沿吉爱那河沟切割20多米深的绝涧。 始于南北朝西魏时吐谷浑所建,初为吐谷浑“马牧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叠州,兼置叠川县。隋开皇四年(584年)增置叠川县总管府。大业元年(605年)废叠州及总管府,留叠川县,并同合川二县划归临洮郡(今临潭旧城)辖。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合川复置叠州后州城从此西迁至然闹。贞观二年(628年)并入合川县。
  遗址处现存残垣断痕尚能明确显示出古城轮廓,呈“口"型。南北长94米,东西宽46米,北部斜面长40米。残垣中唯东南角南北向偏东20度一段较完整,残高8.5米,底厚5.1米,顶厚1米,长68米。夹棍眼直径分别为4厘米至28厘米不等,夯土层厚6厘米〜8厘米。夹棍眼之间垂直距2米〜2.5米,水平距3米〜6米。
  1973年在古城东侧搞“三万亩”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时,曾挖出很多陶器和陶片,其中有细泥质无耳陶壶,细泥质双耳红陶罐等。
  该古城遗址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布岗山古城遗址
  位于县城西10公里处益哇乡布岗山巅。布岗山呈西北与东南走向,系送山南麓一支。与迭山主脊连成一片,但又独树一峰。古城堡座落在独峰顶端。后背(东北)及左右两侧濒临险峻的陡坡,只前方(东南)面临山脊较开阔的黄土台地农田。古城西南下坡100米处为布岗村,山下是白龙江;东北面下山至益哇沟,东南顺山脊而下是白龙江与益哇曲(河)交汇处。
  唐贞观中,因迫于与吐谷浑交战,遂于布岗山巅筑城,将叠州治暂从叠州古城(今然闹村)迁往“距原州址西三十余华里的”“三面险绝的”今益哇乡布岗山该古城堡。寻又迁原处。实为临时据险避难之城堡。
  古城座北向南,原四面城堡残垣均存,南墙中有一处城门缺口,70年代搞农田基本建设中,因群众忌讳村头山顶空院墙而挖毁北、西、南三墙,留有土垅。依残痕测量,南北长60米〜62米,东西宽56米〜57米,似正方形。现存东城残垣残高5米,底厚3米,顶厚2.2米。东北角明显宽大,未毁前顶部能支起一顶帐篷,此处疑修有角楼或烽燧。夹棍眼直径4厘米至16厘米不等,夯土层厚6厘米〜10厘米。
  据《洮州志》载:“叠州城之北今属迭部境界/其地名直支(知子)有一城在山顶上/古冢古碑/至今犹存/惜无字迹……”。所言“古冢古碑”,未见残迹。古城附近在农建中曾发现和采集到不少细泥质陶片和粗泥质绳纹灰陶片等古文化遗存。布岗村西曾发掘古墓葬骸骨。
  四、嘉木堂古城遗址
  位于县城南七九二矿职工医院附近。1962年建县时古城残痕清楚可辨,似一正方形城堡,面积约1千〜2千平方米。城堡周围有明显低凹的护城壕遗痕。1969年国营七九二矿修建时被毁。藏语地名为嘉木堂,意为女人住地。相传古代屯兵或治州朝官为妻室筑城居住之地。东北距叠州古城1公里左右。此城堡建筑年代无考,疑与古叠州城同属唐代所筑;三国时姜维屯兵所筑的可能性也不排除。
  五、达拉沟口古城遗址
  位于县城东约35公里处白龙江与达拉曲(河)交汇之东南台地上。东邻尼傲村较平坦的阶地农田,南接岷山南麓第一级山梁,东临达拉河岸,北濒白龙江南岸悬崖。形成一面靠山、两面环水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遗址内现为耕地,两郎公路从中东西穿过。
  此系古芳州城遗址。最早于南北朝时北周武成三年(561年)“西逐诸戎,始有其他,乃於三交口(该古城遗址)筑城,置甘松防”,并兼置三川县。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更名为常芬县。建德六年(577年)裁甘松防,置芳州,以地多芳草而名,下辖恒香(治今达拉沟内九如卡)、深泉(治封德印今舟曲丰迭附近)二郡。隋大业元年(605年)废芳州,以常芬县划归同昌郡(治今四川南坪)辖。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芳州。时称长乐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陷于吐蕃,旋又收复。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废芳州,以常芬县隶叠州。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被吐蕃占领,始入吐蕃王国辖地。
  古城遗址中的残坦断壁及废墟残痕尚能明辨古城粗轮,呈“〓"形。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65米(不包括坡根至山顶一段约150多米)。占地面积33700平方米(平台部分)。现存数段残垣间断相接。东墙北起白龙江岸,先是一段6米长的残痕;接着是一段长24米,残高8米,厚2米的古城残垣;再向南有37米长的残痕;又接一段长29米,残高3.7米,厚米(砂土与黄土各半筑成,砂土厚4.6米,黄土厚3.5米)的残垣,这两段是其中最突出有代表性的部分;两郎公路从此凿穿而过,此处残垣厚度陡增至13.5米,残高10米,很可能是城门墩。路南残痕直通山根,又偏西沿南山有数段残垣断痕,至第一级山梁;从山梁又朝西北顺山脊而下,有一段长130米的残垣延伸至达拉沟口东侧岩石上。夹棍眼在残垣上随处可见,直径有5厘米至16厘米不等;夹棍眼之间的垂直距15厘米至58厘米不等,水平距分别为22厘米至145厘米。夯土层厚一般8厘米〜10厘米。古城内南山坡有两座相距10米的古烽墩。
   在古城内及附近曾采集到素面灰条砖、布纹瓦、素面陶片、粗泥质陶盆、加砂白陶片、石磨盘、宋瓷片等古文化遗存。
   该古城遗址已于199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九如卡古城遗址
  位于达拉进沟约10公里处,达拉河西岸黄砂土第二级台地上。古城遗址座西向东,后依崇山密林,对面东山为加阿卡村。达拉公路从东侧绕过。
  古城遗址有一段南北方向长24.7米、宽12.6米残垣。夹棍眼直径4厘米至10厘米不等,夹棍眼之间平距分别为35.65厘米。残垣南端有一段32米长的残痕,其余均被后居者破坏,已成废墟。现存残垣曾被削制利用。古城废墟及附近迭压着灰层、细泥质灰、红陶片、粗夹砂灰陶片、细夹砂陶片、灰白绳纹陶片等古文化遗存。
  该古城系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于此置恒香郡时所建。建德六年(577年)隶属芳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于“东北至州(指芳州)二十五里”处置恒香戍;兼“置恒香县,侨治恒香戍”,旋又并入常芬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后同与叠、芳二州被吐蕃占领。
  七、洛大桥西古城遗址
  位于县境东部洛大乡洛大村西大桥西侧,地处白龙江向南拐弯的D形江岸坡地上。白龙江由西向东流至该古城西面转弯向北200余米后,绕过城北又向南拐弯,从古城东面南流300余米后再拐弯继续向东。白龙江绕古城转了180度。形成西、北、东三面临江,只南面接近高山,而且此处江岸峭壁高峻,江深流急,绝无涉攀之可能;西面江岸又增加了一道高峻的石峰作天然防护屏障,只需南面修筑一道城墙,在古代以刀矛战马为主要武器的时代则是一处地形极为险要、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地。实际上也只有南面一道古城墙,此墙由西面石峰顶向东顺坡而下直至白龙江岸(距洛大新桥西端南测20米处)。现存残垣仅有山坡处一段,目测长约40米,残高5米,底厚3.5米,顶厚2米。城区范围东西200余米,南北250余米。古城西、东两面是洛大上坝子和洛大村附近的千亩良田。
   从古城的浸蚀程度分析,早于唐代所建的叠、芳古城。疑为三国时姜维屯兵之沓中古城。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