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教育经费学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3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教育经费学校建设
分类号: G467.2
页数: 4
页码: 652—655
摘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逐年投入大量资金开创和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因县境经济落后,长期属财政补贴县,教育事业费历年均来源于国家拨款。建县前的10余年中,各学校教师工资、业务费,先后分别由卓尼县、临潭县、龙叠县供给。
关键词: 迭部县 教育经费 学校建设

内容

一、教育经费
  民国及以前,国家及地方官府对迭部境内的教育事业无分文投资。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逐年投入大量资金开创和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因县境经济落后,长期属财政补贴县,教育事业费历年均来源于国家拨款。建县前的10余年中,各学校教师工资、业务费,先后分别由卓尼县、临潭县、龙叠县供给。1962年建县后,各年教育事业费中的职工工资和公务费均由县财政按预算指标分期拨给主管局,再由文教局分月核拨各学区(校)使用;购置、维修、基建经费,则根据各学区(校)的申请报告由教育局协同财经部门按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全县历年教育经费,除“文革”期间增长缓慢且出现两年回落外,其余各年均有增长。尤其1987年教育工作会议后,县政府遵照《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确保了教育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的逐年增长,基本实现了逐年增加10%的增长比例。在教育事业费增长的同时,还动员社会各方捐资助学、投工献料,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建县前境内教育经费情况无资料。建县后29年县办教育事业费累计1765.2万元,其中1962年6.2万元,1978年46.6万元;1990年达231万元,比1962年增长37.26倍。1990年县属中小学学生(5811人)每生年均397.52元。历年教育经费支出数见表。
  表9迭部县1962年〜1990年教育经费支出情况统计单位:万元
  注:1.数据来源于县财政年报表;2.不包括省属企业办学经费。
  教育费附加根据省政府规定,对农牧户由乡镇每年按上年人均纯收入2.3%的统筹费中,划出1.3%作为征收的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本县从1989年起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采取全县统一计划、分级征收、集中安排使用的办法。坚持取自哪里、用在哪里的原则,由乡教委和学区校长负责统筹安排,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989年全县共征收29.1万元;1990年征收30.6万元。
  捐资助学班禅副委员长1982年10月来迭部视察时曾给迭部教育事业馈赠现金1万元。1989年以来,在县乡党政各级组织的重视和倡导下,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筹资助学的积极性,出现了乡办企业、干部职工、民主人士、工商界捐资助学的热潮。1989年社会集资9万元,1990年社会集资4万元,个人捐资9.2万兀。其中县医院退休职工曹秉伦捐资2000元。
  二、学校建设
  民国末期开办的洛大小学借民房使用,未建校舍。
  解放后1951年恢复洛大小学,并由国家投资建造土木结构平房8间,此为迭境有史以来建设的第一所公办小学。1954年又扩建校舍20间。1958年被烧毁。
  1959年〜1961年境内虽陆续开办了一批小学,但时值经济困难时期,无力修建,大都利用1958年没收的民房或寺院用房当校舍,电尕小学则利用驻军简易营房做校舍。各校均因陋就简而办,只制做了一些结构粗简的长条木板做课桌凳,别无其他教学设备,条件极差。
  1962年建县后,县财政安排的少量教育经费在优先解决课桌凳的同时,逐年零星安排重点小学校舍修建,一般为土木和木板两种结构的平房。民办小学校舍多由社队筹劳、教育部门资助材料费协同修造简易校舍的办法解决。
  1980年后,在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的情况下,全县完小以上的学校,先后通过扩建、维修、新建,基本解决了校舍紧缺和危房问题。1985年后凡分期安排的新建项目,一律按砖木结构标准修建。乡村小学又发挥多方筹资投工的作用。1984年县一中建成三层单面教学楼,投资35万元。1985年9月,藏中建成三层单面教学楼。至1990年全县各学校基本实现“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各类学校的总建筑面积达到34621平方米,占地面积为299亩。
  三、勤工俭学
  全县乡村小学在开办后的六七十年代,各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根据林区条件,多采用组织学生进山拾柴,以节约烤火费购买篮球、铁环、跳绳等体育活动用具。此外,还带领学生参加平整校院、操场,帮助社队拾麦穗等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1980年后的勤工俭学活动,坚持以育人富校为宗旨,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勤工俭学活动的学校有79所,开展面为75%,主要项目有房屋租赁、铁器加工、蔬菜基地、果园基地、采集、拾杂等9种。1991年全县各校勤工俭学纯收入5.52万元,人均7.59元。勤工俭学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寄宿学生生活补贴和教职工福利、教学奖和勤工俭学扩大再生产等方面。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效益比较显著的有城关小学、县中学、电尕小学和旺藏学校,收入不断增加,既补充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又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福利。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