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劳动就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劳动就业
分类号: F241.4
页数: 4
页码: 578—581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迭部县的劳动就业问题,介绍了迭部县的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待业安置、知识青年安置和招工等内容。
关键词: 政治 劳动人事 劳动就业

内容

一、劳动就业管理机构
  1968年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负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安置和管理。1972年7月23日,又成立了迭部县劳动服务公司,管理和安置城镇待业青年的劳动就业。1978年,劳动服务公司在县手联社对面修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一楼设办公室,楼上办门市部,共办有3个百货门市部、1个工程队,有职工15人,全部固定资产13万元,年营业额0.15万元。1981年4月,知青办并入劳动服务公司。到1989的,由于经营不景气,停办3个门市部。此后,劳动服务公司改称劳动就业局,与县劳动保险局合署办公。
  二、待业安置
  由于“文革”期间就业门路严重阻塞,至1978年前,知识青年和城镇待业青年就业机会很少。1978年后,除国家正常招工招干外,人事和劳动就业部门还结合本县实行,拓宽就业门路,解决待业安置。主要有:安排临时工,补充乡(社)广播员、乡邮员、民办教师缺员,参加就业培训,自修升学,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的还按照有关规定,在干部、职工退休时实行子女顶替。
  1979年后,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通过全民、集体企业单位招工、招干和补员外,劳动服务公司和乡镇企业还安置、扶持待业人员开办个体工商业,又加大、中专院校、技校招生、参军等途径,先后共安置待业人员572人,安置率为93%。随着本县城镇人口的增加,高、初中毕业生相应增多,给安置工作增大了难度。到1990年底,全县尚有城镇待业青年556人,其中男254人,女301人。
  三、知识青年安置
  1968年〜1979年间,全县共接收和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478名,其中男289人,女189人;本县的395人,合作的22人,兰州的61人。到1979年10月,停止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从1972年起,通过企业招工,大、中专院校招生,应征入伍,转干等途径,逐步安置下乡知识青年。到1984年,全县400多名知识青年基本安置完毕。
  四、招工
  1962年建县初,随行政区域划入本县接管的工人有77名,(不包括省农垦局办的国营农场职工)。大多是各粮站、商店、乡政府等单位的临时工。县级各单位相继成立后,用工需求增加,开始面向社会招收工人o1963年将32名临时工转为正式工人,分配为机关公勤人员。1965年全县共招收工人89人,其中党政机关20人,企事业单位69人。到1967年底,全县有工人200人。1969年后,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招工对象发生了变化,主要在插队知青和留城待业青年中招收。1975年在各公社招收亦工亦农工人12人,分配在县城各企业单位。1968年〜1979年间,全县共招收各类工人325人,其中藏族76人,占总数的23.4%。
  1980年后,招工对象大部分限定在城镇待业青年中。1980年底,全县有工人525人,其中藏族工人108人,占总人数的20.5%,此后针对本县少数民族工人数量少,农村回乡青年没有招工机会等问题,对现行的招工范围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增加了农村招工名额。
  1982年后,新招工人均改为合同制形式。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待业青年和少数农村回乡青年中,通过考核录用。当年,招收合同制工人50名,分配在县属企业。
  1985年,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用工需求量增加,招工数量亦明显增多。当年,供销社招收合同工9名。1986年,县木材加工厂、新建罐头厂招收合同工40名。1987年县属各企业共招收合同工45名。1989年县文工队招收劳动合同制演员15名,其他企业招收合同工30名。1990年招收合同制工人63名。到1990年底,全县有各类工人1207人,其中固定工303人,合同制工人265人,临时工639人。
  附:迭部县历年年末职工人数表。(表4)表4迭部县1962年〜1990年职工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五、用工形式
  从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对城镇劳动力就实行统筹安排就业,统一招工,统一分配。基本实行单一的固定工制,辅之以临时工、轮换工、亦工亦农等形式。1978年底,全县有临时工110人,其中计划内50人,计划外60人,亦工亦农36人。
  1979年后,逐步实行公开招考,按计划择优录用。1982年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由劳动部门核定招工指标,企业和应招者签订劳动合同。除复员、退伍军人、技校毕业生安排为固定工外,其余招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至1990年前,全县职工队伍,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类;用工形式主要有:全民、集体所有制固定工,全民集体所有制合同工,计划内、计划外临时工和轮换工等形式。
  全民所有制工人:从建县初始有全民所有制工人,至1978年底,有全民所有制工人442人。1985年起,县供销社划为集体所有制后,全民所有制工人相对减少。至1990年,县属全民所有制工人有1200多人。
  集体所有制工人:县属集体企业在70年代前只有县手工业联社一家,1975年,全县有集体所有制工人52人。1980年以后,城镇集体企业得到发展,1985年,县供销社改国营为集体企业后,集体职工增至182人。到1990年,有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317人,其中女119人;合同制集体工92人。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